疫情改寫了餐飲市場版圖,也重塑了消費者的胃口。築間如何在吃到飽市場兵家必爭之地,打造全價位品牌矩陣?3種策略帶你看懂它如何吃下市場、留住客群。
日本近年爆紅的迷你超市 My Basket(まいばすけっと)堪稱「日版美廉社」,遍布都會圈,總店數破一千家!他憑什麼成功?拆解背後塞三大策略:
蘇姿丰獲《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最佳執行長,2012年她接手AMD,花了10年帶公司走出低谷,用實力證明懂技術的專業經理人的超凡能耐。
2009 年起,日本麥當勞卻步入衰退期,2014 年甚至僅剩 2200 億日圓,面臨年度虧損。在強化定位、品質和體驗後,日本麥當勞也開始聰明漲價:
日本連鎖超市 LOPIA 採用「個店主義」經營模式,每間門市可自主決定商品價格及採購,能精準滿足當地需求。透過大份量商品及低成本策略成功突圍。
IKEA 面臨自 2020 年以來的首次年度營收下滑,消費者行為從奢侈轉向務實,專注於基本需求與性價比。
扭轉「超商很貴」的印象!通膨之下日本 7-11 用「松竹梅」行銷策略,特別專注於與顧客接觸最多、中等價位的「竹」類商品的精進。
Uber One訂閱制自2022年推出以來,在台灣累積不少用戶。但近日卻傳出會員制無論搭車或訂餐都比非會員還貴的傳言,讓Uber官方釋出3點回應闢謠。
電商的價格戰雖然激烈,但低價並非唯一策略。廠商應發展差異化商品或服務,創造品牌價值,以避開單純價格競爭,提升市場優勢並實現長期經營。
在競爭激烈的日本定食市場,大戶屋(Ootoya)與彌生軒(YAYOI)常被消費者拿來比較。大戶屋被彌生軒超越,如今要靠 3 個策略急起直追:
成立於2007年的大武山牧場科技,以後進者之姿擠進台灣市占第三的蛋商,不只成為台灣最大單一蛋雞飼養場,如今也是全台唯一上市的純蛋商。
八方雲集因應原物料價格波動、電價上漲和缺工,將於7月10日起調漲水餃和鍋貼價格,每顆上調0.4至0.5元,酸辣湯和玉米濃湯價格維持不變。
2023年,好市多營收達2420億美元,在過去35年裡,銷售額每年成長約10%,去年也成長6.76%,目前營收排名全球第11名。好市多成功的祕訣是?
Netflix正研擬推出全新「免費但含廣告」方案,以吸引不願付費的潛在用戶,該方案將首先在歐洲和亞洲市場推行,以拓展用戶基數並增加廣告收入。
掌握客戶良好的體驗與提供好商品,是大、小公司都需面對的問題,這件事需要我們投入最多精力。然而,為什麼我們總是疏於從客戶的角度出發呢?困難在哪?
已經打折了,銷量還是不好,此時要檢討商品不夠力,還是行銷不夠力?都不對!先檢討以下幾個常見基本問題吧!
日本連鎖義式餐廳薩莉亞(Saizeriya,サイゼリヤ)靠絕對低價策略,廣泛迎合不同用餐目的與客群;披薩、燉飯、義大利麵與紅酒,售價超便宜的兩大關鍵:
日本物價持續上漲,讓許多日本苦不堪言,但日本全家卻宣布逾 40 項商品大減價,背後反映出日本零售業近年出現的變化:日圓貶值、人口減少、激烈的競爭等。
《稻盛和夫 經營 12 條》整理了稻盛和夫畢生的經營理念和原理原則。稻盛和夫曾想過要將「夜間烏龍麵攤的經營」,作為錄用京瓷高階管理者的考題,背後原因是
2023年第四季,比亞迪純電動車銷量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霸主。面對來勢洶洶的中國勁敵,該擔心的不只特斯拉,還有更殘酷的問題:比亞迪可能威脅美國汽車產業
Uniqlo要做起二手衣生意了?經過去年的快閃店試驗後,預計今年3月底將在日本部份門市正式銷售二手衣服,倘若銷售成績不錯還會再拓展到更多店面。
迪卡儂怎麼變成歐洲最大、全球第二大運動零售品牌。要點在於遵循獨特的商業模式,將內部產品開發、生產和零售業務結合起來,使他們提供平價的高品質運動裝備。
頂級火鍋熱潮來了?王品、乾杯、新天地等 3 大餐飲集團開設全新高價火鍋品牌,力圖在火鍋市場年產值近 400 億元的商機裡,尋求新出路。
當自由事業漸趨穩定,可以開始調整接案價格,但許多人都擔心一旦開始漲價就會流失客人,以下分享調整價碼的技巧以及何時該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