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四季,比亞迪純電動車銷量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霸主。面對來勢洶洶的中國勁敵,該擔心的不只特斯拉,還有更殘酷的問題:比亞迪可能威脅美國汽車產業
Uniqlo要做起二手衣生意了?經過去年的快閃店試驗後,預計今年3月底將在日本部份門市正式銷售二手衣服,倘若銷售成績不錯還會再拓展到更多店面。
迪卡儂怎麼變成歐洲最大、全球第二大運動零售品牌。要點在於遵循獨特的商業模式,將內部產品開發、生產和零售業務結合起來,使他們提供平價的高品質運動裝備。
頂級火鍋熱潮來了?王品、乾杯、新天地等 3 大餐飲集團開設全新高價火鍋品牌,力圖在火鍋市場年產值近 400 億元的商機裡,尋求新出路。
當自由事業漸趨穩定,可以開始調整接案價格,但許多人都擔心一旦開始漲價就會流失客人,以下分享調整價碼的技巧以及何時該漲價。
沒人想買平價電動車,在於平價是相對於售價逼近 200 萬的對手而言,但對於一般大眾來說,這個價位已經可以買到相當不錯的進口燃油車,自然無人選擇。
Shein 已祕密申請在美國上市,據知情人士透露,IPO 上市日期預計在 2024 年。Shein 這幾年如何竄起?
交通部統計,累計至今年7月,台灣出國旅客人次已超過616萬人次;國外觀光客來台,累計約320萬人次。其中,日本來台旅客人次不到疫情前一半。
規模不比對手,如何在市場站穩腳步?大型連鎖品牌的規模經濟雖然力量大,但小品牌也不是沒有突圍!避免 3 個錯誤就有機會:低價、搶擴張、把資源全花在管人。
中華汽車引進的英國汽車MG品牌,預告將於8月31日推第二款休旅車ZS,引發市場關注。ZS屬跨界小休旅,價格比第一款HS更親民,引發國產跨界休旅激戰。
5G、4G多種方案怎麼選?4G 的 499 元超低價資費用戶近期將到期,引爆新一波續約潮,電信業搶客戶大作戰戰火再起,業界推限速吃到飽方案固樁。
企業經營成績,需要有目標做基準,才能判斷對錯。目標不可以是形容詞,必須要是量化的數字。目標不能落在一群人身上大鍋炒,得落在個人頭上精確判斷。
PayEasy 前身是台新銀行的紅利兌換平台,2001 年切入電商,靠著與牛爾合作的保養品牌爆紅。2022 年底宣布轉型為國內首家封閉式電商。
日本知名拉麵店「飯田商店」漲價掀熱議!其它餐點也漲,為何「拉麵」特別被矚目?拆解 3 大產品特性:消費者對拉麵價格特別敏感,原因是這些⋯⋯
亞馬遜(Amazon)的基本經營理念:貫徹「顧客中心主義」。徹底到甚至 CEO 貝佐斯的電郵地址都是公開的,顯示亞馬遜對於傾聽顧客聲音的重視。
11年過去,所長茶葉蛋在全台已有14間實體門市,近年也打進超商、賣場等通路,增加豆干、鐵蛋等新產品,2022年營收達到1.2億,年成長10%。
吳則霖從台大電子所畢業後卻一頭栽進咖啡世界。2011年開設興波咖啡,連續三年獲得台灣冠軍,2016年更是摘下世界冠軍。如今,他正式跨入品牌經營的考驗。
日本前百大上市的食品與飲料製造商,在 2022 年有超過 2 萬多款品項調漲,平均漲幅約 14%。為何有些產品調價後購買量減少了,有些反而增加了?
削價競爭、燒錢投資都是企業常見的競爭手法,消費者看似是最大受益者,然而長期來看,價格戰不但對產業發展不利,消費者也會買不到好品質,最終釀成雙輸的局面。
日本知名餃子品牌餃子の王将,在 2022 年內一舉漲價2次,想不到竟能迎接了業績連續 15 個月的正成長。王將餃子怎麼做到的?
特斯拉近期為衝刺銷量在全球降價,雖然成功吸引新訂單卻也在中國引發車主抗議,從這起事件能看到過去被看好是「下個蘋果」的特斯拉,恐怕沒有辦法實現這個期待。
麥當勞、肯德基都喊漲!然而全面漲價恐怕會丟掉顧客,餐廳業者如何以分批、分時段的「動態定價」挽回流失的老饕?
日本壽司郎、藏壽司日前紛紛宣布調整品項最低價格,使來客數驟降 2 成。為何明明一盤才調升 10 日圓,消費者卻不願意買單?
高通膨時代下,各大產業執行長和高階經理人紛紛關注起需求的價格彈性。雖然價格彈性與產品定位相關,但消費緊縮趨勢下,重新認識面對客群,才能擬定因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