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Sir 想知道在某項績效評分中,得分超過 10 分的員工有哪些,千萬不要逐列查找,不妨利用格式化條件的功能,直接標記出來。
我們應該把大腦最有活力、最容易專注的兩小時,拿來進行高難度思考,處理最重要的事,才能讓大腦發揮最大效益,確實提升工作效率。
有人認為辦公桌必須井然有序,才會有效率;有些人則覺得亂中有序才有創造力。
你有聽過「一萬小時法則」嗎?一份研究再次挑戰了這個法則,該研究發現程度佳和程度優的小提琴家的練習時數沒有顯著差別,造成兩者程度不同的因素可能是⋯⋯
研究發現,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重複且規律地進入「心流」狀態,也能夠提升你整體的幸福感、生活品質,令你更快樂,生活更積極。
這項任務重要嗎?非做不可嗎?生活、工作中,充滿等待處理的事,如果沒有辨別重要性、次序,可能會被雜事牽著走。過得忙碌,卻不是你要的生活的模樣。
在工作上,完美主義者可能是能力和本質最優的,但也可能是拖延症最嚴重的一群人。透過 3 個方法,可以改善,創造高效率。
「路跑T-shirt為什麼不能換size?」「領個紀念品大排長龍,動線怎麼設計!」這是博恩事紀活動總監楊艾倫常要面對的質疑。路跑活動競爭者眾,她如何辦出人氣爆棚、賓主盡歡的路跑活動?
當工作特別忙碌的時候,苦惱於工作已經很多了,卻還是常常東跑出一件瑣事、西跑出一件瑣事。明明重要的事情都已經做不完了,為什麼零散的意外還那麼多,且不斷的干擾著我們的工作流程與效率?
對現在職場工作者來說,問題不在沒事情可做,而是在十分忙碌的過程中,卻似乎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感受不到更高更深的成就境界。「深度工作」的方法,比起告訴我們那些專業技能者如何工作,其實更是幫助職場忙碌工作者,去找出深度工作價值。
很多書籍或文章,都會教你制定一套完美的行程表,將你的一天發揮到最大值、開啟超高效率。事實上,並沒有一套所有人都適用的「完美」行程表,每個人在不同項目上的產能跟時間管理都各有優缺點,適用 A 的行程表放到 B 身上可能是場災難。
為導正過勞的工作文化,日本政府自 2019 年 4 月起,實施《勞動方式改革關聯法》,其中主要的變革包括設立加班時間上限,以及公司有義務讓員工休年度有薪假。
工作也好,學習也好,每件事情進展到一定程度肯定會碰到障礙,如果想要順利進行,就不得不先解決眼前的問題。如果不去解決的話,將無法邁向新的成長與發展。 話雖如此,但是該怎樣做才能得到改善呢?
音樂讓人身心愉悅,不管是哲學家還是普通人都認同這一點。但「工作時聽音樂到底會讓人效率更高還是更低」,以及「工作的時候聽哪種歌曲更好使」,長久以來卻一直像是純個人口味問題,不過現在,科學也許可以做出完整的回答了。
你是怎麼決定一天的工作?多數時間管理書籍,都會教導讀者每天上班前(或前一天睡前)要將今天(或隔天)的工作列成清單(To-Do List),每天早上開始只要按部就班完成,就能毫無遺漏地把工作做完,避免時間虛耗。
各式各樣的會議、老闆交付的臨時任務、解決部屬需求,被這些行程塞滿一天,最後往往得靠加班才有辦法完成分內任務,這是許多初、中階主管的寫照。
「心理學曾認為,多工是聰明的象徵。」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專任教授連韻文說,這代表大腦資源豐沛,可以分給不同的事情。 而放眼手機、電腦不離身的工作環境,同時應付多項任務與要求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我們總是在開會的同時、回 email、查看即時通訊,還認為自己能兼顧,是現代人都變聰明了嗎?
很多人喜歡去咖啡店,不只與朋友聊天談生意,更多是在那邊工作、念書,許多世界級大文豪也幾乎都是在咖啡店度過人生。但一個公開環境伴隨嘈雜的人聲、來來去去的人影,照理說會分散注意力,為何反而能化為生產力與創造力,科學家有幾個有趣的解釋。吵雜
許多工作者以為,將任務拆成碎片,再利用零碎時間完成,和空出一段較長的時間,專注把一件事做好,兩者都能達到同樣目標。然而,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卻指出,管理者如果要展現效能,必須能完整地支配時間。
想像一下,你希望「專心」上班,但開不完的會議、忙不完的雜事不斷絆住你。《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提到,贏得專注力,不能只靠對分心事說「不」,而是要對能激起渴望的事說「是」,書中建議讀者,建立規範、儀式,安排固定時間深度工作,就不需每天、每個時刻都去想如何與分心抗衡。
對於總是上班一路「坐到」下班的工作者來說,全心投入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會產生疲憊的感覺,如果不休息一下,立刻投入下一件待辦事項,反而會減損下一項工作的效率,但每項工作之間,該如何「休息」,才能提高接下來的工作效率?
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在《與時間有約》提出「時間管理矩陣」概念,依照緊急、重要的程度,把事情分成 4 大類別。我們都知道要優先做「重要且緊急」的工作,也不能忽視「重要但不緊急」的任務。但即便如此,還是可能忙到焦頭爛額,加班連連。
即使我們知道深度工作的重要,也在工作前調整好身心狀態,想使產值極大化,你還要有效權衡深度、淺薄工作,分配對每項事情投入的心力。
如果兩項待辦事項之間,只有 20 分鐘的空檔,你會用來做什麼?時間管理教練伊莉莎白.桑德斯(Elizabeth Saunders)發現,許多人會將「20 分鐘以下」的時間視為零碎時段,不足以做些認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