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電影,你通常不會在最危急的時刻獲得雷神之鎚擊敗大魔王,逆轉局勢。故事之所以精彩,令人印象深刻,是因為小概率事件產生極大的懸殊感,讓人以為「以少勝多」是一種可以實現的「常態」。然而實際上,從來沒有這回事。
「我是一個骨子裡很不莊子,因此非常需要莊子的人。」台大中文系專任副教授蔡璧名表示,她跟《莊子》相處 19 餘年,不僅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自己也同時在學習。蔡璧名表示,她從前遇到不公平的對待,就覺得是件倒楣事。但是當她發現完全一樣的遭遇,她可以從難過變成開心,其實都是想法的轉變,「當你能用不同的心情面對、愛惜自己的心,就好像你的心身有一層防護罩,本來那件事情可以直接從你心上輾壓而過,現在好像在外邊揮空拳、打不進來。」
當重要的專案完成、簽下年度最大客戶時,你是否不免自滿於這樣的成績,很難隱藏自己的驕傲?每當主管詢問「這次專案成功最大的關鍵因素是什麼?」你不免心裡想著「多半都是仰賴我的努力。」但如果抱持這樣的態度處事,你的職涯發展恐怕會受到不少阻礙。
人生,本來就有千百種的可能性。但隨著生活習慣的僵化,讓我們不願輕易犯錯、不想面對選擇錯誤後所帶來的挫敗感,導致對於人生選擇的思考也愈來愈單一。那有沒有一種方式,在我們充滿興趣的投入某項任務,就能預先得知這個選擇可能會面臨的情境,進而減少未來的阻礙?
如果你在同一間公司工作超過 7、8 年,甚至 10 年,做的都是類似的內容,會想換工作嗎?不少人都有相似的經歷,一份工作做久了,難免陷入倦怠。覺得每天上班了無生趣,下一步又不知道能去哪裡,為了維持生活卻只能繼續待著,有種被「困住」的感覺。到底應該選擇走人,還是留下?
成語幾乎都有其典故,我們熟知的「根深蒂固」「得寸進尺」等,都是出自老莊經典。我們從老子的《道德經》與《莊子》中整理了 20 個和工作、人生相關的成語,做成雙面書籤,讓大家在日常中體會道家哲學。
身為一名社會人,必須兼顧補充本身工作相關的知識,以及豐富人生的智慧。長期以來我主要靠閱讀來學習。為了增加工作上的知識,我經常閱讀各類實用書,或像是大前研一、彼得.杜拉克等人著作的商業類書籍。
《莊子・逍遙遊》一開始,說了一個「北冥有魚」的故事。在遙遠的北方大海中,有一種大魚,身長好幾千里,名字叫「鯤」。鯤最後化為一隻大鳥,飛到廣闊無垠的地方。接下來莊子感嘆一句......
人類超過 200 萬年的歷史,可以寫成一本書嗎?以色列歷史學者尤瓦爾.哈拉瑞(Yuval Harari),以 400 頁的篇幅(中譯本),試著爬梳這個巨大的命題。
美國科技部落格 Business Insider 發表文章指稱,據雅虎財經專欄作家吉姆.希特林(Jim Citrin)進行的調查顯示,早起是 CEO 們的共同特點,而且他們通常將此稱為一種工作方式。許多科技界大佬的睡眠時間都很短,而工作效率卻都很高。
我們不能一直處在原有的知識框架、系統當中。在整個堅持過程中,我們也需要一些新鮮的血液和靈感,讓我們能夠不脫離趨勢地堅持自己的興趣。什麼叫「價值興趣」?就是能讓自己得到價值提升的興趣,這裡有 3 個關鍵要點
平日怎麼睡,都睡不夠;周末睡很多,卻愈睡愈累?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睡眠與生理周期實驗室主任西野精治解釋,最新研究指出,想睡得好,關鍵在開始入眠的前 90 分鐘。
如果你有一台法拉利,你必定捨不得用便宜的汽油,而是會千方百計尋找能讓法拉利發揮最大效能的燃料。同樣的,人的大腦也是一台精密、高品質的機器,是所有思考運心的中樞,也是最需要能量的器官。要維持高耗能器官運作順暢,需要攝取正確、足量的維他命、礦物質和營養素,才能製造大腦所需的營養和能量。
印尼雅加達亞運棒球項目中,台灣雖以業餘選手為主力出賽,最終仍搶下銅牌!多次扮演關鍵角色,敲下致勝分的打者,是33歲老大哥、現任崇越隼鷹棒球隊的姜建銘。
做為一名普通人:最不應該有時間的職場媽媽。 家境普通,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背景條件。學歷普通,一所普通學校畢業的大學生。毫無寫作經驗,在 30 歲之前,年寫作平均量不到一篇。在這裡從方法論的角度,給大家 10 點建議:
「沒有動力去賺錢的時候,就去最好的餐廳吃頓飯。」說這話的姑娘今年 25 歲,在巴黎最好的大學念經濟學。供養她的,是她自己。
為了要成為高手,在不斷練習時,會遇到一個最大的障礙,那就是「負面思考或情緒」。大多數人在真正成為高手之前,或是已經愈來愈厲害時,常會受到自己的負面思考或情緒影響,而受到挫折。
「哆啦 A 夢,快來幫幫我。」當主角大雄被同學胖虎欺負時,總是大聲呼喊。這時,來自未來的機器貓哆啦 A 夢,就會從口袋裡拿出法寶,幫助大雄度過難關。
現在愈來愈多人不再害怕轉換工作,期望透過跳槽和轉職,達到提高薪資待遇與未來發展的目標。然而,不論是社會新鮮人或是資深工作者,轉進一個新組織,面對的不僅是一個全新的職涯機會,同時也置身於充滿挑戰的探索期。有人稱蜜月期、磨合期或是試用期, 這段機會與風險並存的人生際遇,通常不大於 90 天。
最近重讀了「拖延心理學」這本書。利用之前分享過的「電子書閱讀方法」,在零碎時間讀,在有啟發處畫上重點,最後把畫上重點的段落匯出成筆記,重新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並加入個人的想法詮釋一次。這是我覺得頗有效,也能深讀一些重要書籍的方法。而最後,我自己為這本書總結了五種「拖延心態」,作為幫助自己隨時「覺察」的提醒。而既然整理了自己的重新詮釋,並且這又是跟時間管理很有關的心得,所以也寫成文章,分享給大家,邀請大家一起討論。這裡要說的「拖延」,指的是「沒辦法前進,但也沒辦法放下,導致重要事情停滯不前,並且造成我們心理
誰不希望一天或一周能多出點空閒時間?對許多開疆闢土的創業家或工作繁重的高階經理人來說,平衡工作與生活品質是相當困難的一道課題,過分投入工作,你可能會犧牲你與親友的人際關係、甚至你的健康;太執著於休閒生活,你可能因此失去競爭力,在職場上輸人一截。
17 年來,我每天堅持 5 點起床,有時甚至更早一些,我感覺自己每天精力充沛、充滿自信。而且,我很多職場硬本領的訓練都來自於早起這段整塊時間,比如英語能力的訓練、演講能力的構建、溝通與表達的強化、創業系統知識的學習、公益理論的學習、每年堅持寫一本書等等。
如果將營運企業比喻成駕駛一艘船,在大海中向前乘風破浪,那麼領導者就是掌舵的船長。對船長來說,鮮少有人知道真正的終點在哪裡。不過,卻可以依靠已經成功到達目的地的前人經驗,幫助你度過驚濤駭浪、找到方向。
想要學習一件事,最快的方法是從模仿前人的經驗下手。不少升上主管的人,因而仿效流行的領導研究報告。然而,知名作家史蒂芬妮.瓦茲扎(Stephanie Vozza)卻提醒,許多人並沒有全盤了解相關理論,或者斷章取義地錯誤理解。她提出以下 3 點時常被誤用、誤解的方法,以避免領導者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