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才剛開始,接下來還有一年時間讓你運用,而你可能也已經訂立許多新年新目標,期許 2018 過得不一樣。但訂立新目標前,請先回顧過去一年表現,這有助於你聰明地設定新目標,能更清楚分辨優先要務、更腳踏實地。Henna Inam 在《Forbes》上列舉 7 個可自問的問題,幫助你在寫下新目標前理出頭緒。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凡事追求完美,無法忍受一點瑕疵或不確定。因而給自己和別人,極大的壓力。最後弄巧成拙,反而把事情搞砸?
不論是透過文章、演講與還是個人諮詢,我花了很多時間談天賦熱情的對人生的重要性,但從讀友與學員的來信中,我發現還是存在幾個認知上的錯誤,導致大家在探索熱情之路上卡了關,今天我想來談談幾個常見的迷思,並且分享我的觀點。
春節又來啦,除了與親人敘舊相處之外,閒暇時候看部好電影是最棒的享受。
今年你給自己訂下2018年度目標了嗎?可能有不少人又把去年的目標換個順序填上去,如果你也是常常達不到新年目標的人,今年不妨換個方式,試著不要寫「要做什麼」,而是寫「不要做什麼」,這不僅比較容易達到,當你知道自己該避免做什麼的時候,更可以將目光聚焦在你真正的計劃上。
突然間,似乎什麼都有點提不起勁。工作的成就感不再能滿足你,轉身發現連家人也漸行漸遠,美好人生似乎不是我們想像的樣子。透過4則TED影片,重新認識我們可以怎麼生活、怎麼工作,不留下遺憾。
網球天王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2018 年拿下史上最多的 20 座大滿貫金盃,有些人認為,他的預判能力、敏銳度以及流暢地揮拍節奏,是與生俱來的天賦。但費德勒受訪時曾強調,刻苦且正確的訓練,才是他成功的關鍵。
你看過泰國電影嗎?異軍突起的票房黑馬《模犯生》也許很多人看過了,或者至少也聽過。但我今天想談的,不是這一部電影,而是至今讓我難以忘懷的驚悚懸疑電影《13 駭人遊戲》。
你可能很難想像,一個國小英文只拿 40 分,沒有留學經驗,考翻譯研究所也落榜過的人,現在卻能為台北市長柯文哲、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等人翻譯。成為專職口譯人員,「靠的不是天賦,而是找到對的方法大量練習」,接過上百場會議翻譯的口譯員簡德浩表示。
先別談勞基法修法和加班工時了,年關將近,你今年的帶薪假休完沒?國外調查發現,過半上班族都來不及消化完公司提供的帶薪假;或即使放假了,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在家處理;更悲慘的情形是,上有慣老闆不給休,甚至「怕老闆會不高興」,只好眼睜睜看著假期作廢⋯⋯。 標題: 想降低離職率?那就多關心員工「年假休完了沒」!
如果你問生活周遭的人們:他們生活中想要什麼?你會聽到一面倒的答案──快樂。雖然我們都有廣泛的特定答案,快樂卻是我們最想要的,但它也是大部分人最不了解的。不論動機為何,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大部分事情,終極目的都是為了使自己快樂。然而,我們經常用錯誤的方式取得,快樂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發生。
《心態致勝》作者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認為,「心態」才是影響個人學習、成長、人際關係、終身成就及人生道路的最重要關鍵。 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是因為你很聰明?抹殺你人生的 8 種錯誤心態 你習慣為失敗找理由,還是為成功找方法?逆轉人生的 8 種成功心態 做一份沒熱情的工作,不如離職算了?失敗者的 8 種悲劇心態,千萬不要有 與其忍受沒熱情的工作,還不如離職?誤你一生的 8 種常見心態
我在這裡面學到最重要的事:「做事的人」,與「負責一件事的人」的差別,這個觀念,改變了我整個工作的思維與態度。
「為什麼背景、能力都差不多,他的薪水可以比我高」「看臉書上朋友們分享的近況,感覺都比我的生活有趣許多……」你是不是也常在心中衡量自己與他人的差距? 能力、背景差不多,為什麼他薪水比較高?心理學家
你一定聽過這個說法,「想把一件事情做到頂尖,至少要花費1萬個小時的練習」,換算1萬個小時,大約是每天工作8個小時、一周工作5天,在同一領域耕耘近5年的時間。
「你相信『練習』還是『天賦』?」這是《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在書中給讀者的第一個提問。
應該有許多人曾感覺到,沒有從上司或者是公司那裡「獲得正面的評價」。不過,我認為有許多人的煩惱反倒是「上司不肯認同我」這種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而這種煩惱最終將連結到「誰被提拔參與大型企劃案?」或是「誰能夠出人頭地?」等對於人事安排的憂慮上。
想要與貴人相遇,難道只能透過積極出席各種場合、參加不同的活動、換得厚厚一疊名片嗎?而如此結交到的新朋友,又果真都能轉換成重要的人脈關係嗎?
針對很多欲學習的新領域,或是似懂非懂火候尚淺的範疇,我們會蒐集、閱讀文章,期望學習而後能知。大部分人的閱讀習慣是「單篇閱讀」,但因文章篇幅有限,多半只能管窺一隅而無法盡覽全貌;也因為闡述主軸不同,作者取材多少有其偏重而易顧此失彼;更因為觀點有異,看法有衝突、矛盾之處也是所在多有。
這個假期,我回到南部跟家人一起去掃了墓,雖然此趟旅程是要慎終追遠,不過聽到了家人一些工作上的困擾後,我卻有另外的感慨。我在想,許多人生理上或許是活著的狀態,但是實際上卻是處在「慢性自殺」的狀態。
「四點鐘開會,」上司提醒布萊恩,他是一名業務員,再過不久就要做簡報,他在有人敲辦公室的門那一刻前,就已經感到忐忑不安。「沒問題吧?這可是很重要的會議,我們需要這筆生意。別搞砸了,老兄。」上司提醒。
以工作休息時間裡的閒聊為例,或許有人會覺得聊週末的計畫或上司的小八卦是浪費工作時間的事,感覺像自己做了虧心事一樣。或者擔心自己不好好工作反而在茶水間摸魚,會不會影響同事對自己的信任感。
「明明想把這件事做好,但為什麼這麼沒有行動力?」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疑惑?對此,心理教練藤由達藏表示,有9成的人無法立刻行動「但只有採取行動的人,才能改變人生。」他歸納出能立刻行動的人,都會具備的3個特質: 你行的 , 你可以的
工作時總是日理萬機的人,有些疲勞是無法消失的。因為累的不是身體,而是大腦。大腦的疲勞和身體的疲勞具有根本性的差異,即使發呆,大腦仍然怠速運轉,光是這樣就能消耗掉60〜80%的大腦能量,使得大腦的疲勞在不知不覺中不斷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