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學學看怎麼做Facebook官方粉絲團,為品牌增加曝光!」 「下半年開發一個手機App,增加和消費者接觸的機會。」 「穿戴式裝置很紅耶,可以應用在我們辦的活動上嗎?應該很有話題吧。」 新科技的出
一個沒有百貨經營經驗的人,在其他百貨公司訂定業績目標是2%、3%的低迷景氣中,竟於短短三個月,連續創下兩次業績超過40%的驚人成長。前義大世界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楊濟華是怎麼做到的? 楊濟華初出社會時就
日本伊勢丹、Barneys Japan等各大百貨採購出身,2005年成為日本7-11母公司Seven & I株式會社生活設計研究所負責人的藤卷幸夫,從多年的行銷、採購與逛街經驗中,看遍各種流行事物,也
社群媒體、手機、穿戴式裝置…每種新科技的出現,就改變消費者訊息接收的方式。《內容長》(Chief Content Officer)雜誌提醒,無論數位裝置怎麼變,行銷的真正核心還是「打動人心」,所以與其
回顧今年一整年,哪些品牌的廣告令你印象最深刻?Google今天公布了YouTube 「2014年最受歡迎廣告排行榜」,這些名列前茅的廣告你都看過了嗎?而它們又能給品牌經營者哪些啟發呢? 本次的排行榜
幾百年來,最簡單的訂價方法就是成本加成定價法(cost-plus pricing):註明取得一項商品所需的成本、往上添加合理利潤空間,然後將總數當成出售價格。只需要做做算數就行了。 到
**作者/陳顯立(燦坤3C 網銷暨行銷部營運長)** 商業市場的資訊挪移,已經讓傳統的品牌宣傳與密集布點式的作法受到嚴峻挑戰。 以「燦坤3C」這家台灣知名的資訊與家電零
智慧型手機日益普及,Line、臉書、微信、Instagram等眾多社群、通訊軟體充斥著你我生活。身處被新訊轟炸的時代,**我們的動態時報開始充滿著許多「你以為需要知道卻其實沒必要知道的資訊」。**
幫助產品行銷的方法何其多,電視廣告、部落客合作、粉絲團經營、印DM…但別忘記,這些都只是「協助」行銷的工具,而不是行銷的主體,最重要的關鍵是,你到底想要消費者記得什麼事? 三立電視行銷公關部
如果想開間餐飲店,你覺得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麼?手中握有啤酒餐廳、日式燒烤、鐵板燒、甜品屋的南僑集團會長陳飛龍建議,「先想想你不要哪些客人!」 他出席第一屆國家智榮獎高峰論壇時,發表南僑在
前陣子,我和幾個夥伴受邀經營某影音網站的粉絲團,那是一個專門分享youtube每日熱門影片的社群,沒有中文介面,但客戶希望吸引台灣用戶,於是將影片分享到臉書後,需要將標題翻譯成中文。由於網站內容全英文
採訪‧撰文 / 韋惟珊 編輯 / 齊立文 攝影 / 賀大新 當市場已經由大廠寡頭壟斷,還有無數品牌爭先恐後想要插旗,你該如何從中殺出一條血路? 這是Sony Mob
簡潔、素雅、設計單純,是無印良品商品的一貫調性,所以筆記本封面,是再生紙原色的淺咖啡色、收納家具不是木頭原色、金屬原色就是白色塑料,衣物或寢具也都是以白、灰、黑、亞麻色為主,沒有印花、沒有彩漆,一切都
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朋友?熱衷於社交網站,以增加好友數為職志,時常更新狀態,但內容總是轉貼二手資訊;就算附上感想,也是隨處可見的普通評語,像是「好感人」「太讚了」,甚至直接引用別人的文字,好像那些話是
「這些是今年秋冬要賣的新品,下周給我具體可行的行銷方案。」老闆下了指令,你第一時間要做什麼?想出響亮宣傳標語?訂新品折扣?決定鋪哪些通路?還是聯絡廣告公司討論製作電視廣告? 以上行動全都不
這期的封面故事,呼應了《經理人月刊》創辦的宗旨:Back to Basics(回歸基本面)。 我們要回到課堂上,學習或重溫行銷學的重要理論。你直覺會看到什麼樣的內容?如果你的反射性回答
你還在節日發罐頭簡訊,聯繫客戶感情嗎? 想將與客戶的一次交易,發展成長久的合作關係,時常聯繫感情是一定要的。但平常沒事找事,發些不著邊際的問候又顯得很刻意;逢年過節發祝賀罐頭簡訊,客戶手機
「到底,哪一種內容最管用?」如果你從事內容行銷的新手,或者已經摸索一陣子了,這個問題大概都會在你心裡揮之不去。去年底,在數位行銷公司Econsultancy擔任總編輯的Graham Charlton也
過去行銷人員總是把行銷分成傳統、數位和社群,行銷人員像在打游擊,他們在不同平台上做各式各樣的行銷,但現在人們逐漸遠離電視和紙本。范納媒體創辦人蓋瑞 范納洽(Gary Vaynerchuk)一語道破:現
前陣子在一個社交場合,我被一位年輕創業者問到一個社群萬年老哏,這個問題,相信您一定也不陌生 –「**現在臉書把粉絲團的觸及率調得好低,所以為新創服務做粉絲團,還有意義嗎?**」 根據臉書2
看過臉書(Facebook)執行長佐克伯(Mark Zuckerberg)、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蘋果(Apple)執行長庫克(Tim Cook)往自己頭上倒一桶冰水的影片了沒?
購買決策占據我們日常生活很大的比重。我們總以為自己在判斷是否購買某種東西時,衡量的是該物品對自己的效用。可是仔細想一想,你買的東西都是真的有用嗎?或只是一時受到誘惑,買了一堆卻擱置一旁,用都沒用過?
也許這樣的對話你並不陌生。A公司行銷部人員向主管報告:「這個月下了20萬Facebook廣告之後,總共新增了1700個粉絲,3,500,000個曝光數,3,000個讚、500個分享、300則討論。」但
##我25歲,利用臉書免費行銷自己的路邊攤 「今天的手撕雞,有什麼菜阿?老闆娘」電話那端。「你上粉絲團自己看菜色啦!跟昨天差不多,今天比較特別的菜是海帶和荸薺,你想到要吃什麼的時候再打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