緯創宣布以 38.9 億元出售印度廠給塔塔電子,退出蘋果 iPhone 製造行業。近年來蘋果大力轉向印度製造,為何緯創仍要賣掉印度廠?
2019 年成立的睿生光電,主攻 X 光平板感測器元件,短短 4 年就交出亮眼成績,去年寫下營收 18.9 億元、每股盈餘 5.62 元的優異表現。
立訊擊敗鴻海、成為蘋果 Vision Pro 的唯一組裝廠,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如何從一個富士康女工人,成為郭台銘最大的挑戰者?
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傳多個廠區遭中國官方查稅或調查用地情況,衝擊市場信心,23 日 16 檔「鴻家軍」僅兩檔收紅,單日市值共蒸發超過 1800 億元。
在日本大阪,有一家電子感測器製造商,以「高附加價值經營」模式,使其總市值超過13兆日圓,與索尼、豐田等上市企業名列日本市值前 5 大。
去年巴菲特出清大部份台積電持股,但他不是唯一這麼做的投資者,外媒指出越來越多投資者避開台積電,降低地緣政治可能的風險。
Gogoro專為女性打造的電動機車Gogoro Delight,推出後大賣,其實他們過去也曾推出女性車款,但是由男性團隊來打造,無法打中女性的痛點。
全球最大家具螺絲廠至盈實業,專精木製家具的螺絲相關產品。他們也是瑞典家具品牌 IKEA 的主要供應商,2022 年營收 36 億元,年成長超過10%。
裕隆旗下汽車自主品牌納智捷(LUXGEN)首款電動休旅車n7,去年預購活動取得2.5萬張訂單,隨著正式價格與規格公布,12日下午3點將啟動新一波預購。
iPhone 15才剛上市,但似乎救不了慘淡的3C市場,《彭博社》指出許多蘋果供應鏈的廠商9月份營收仍然嚴重衰退,甚至是第三季下滑最多的月份。
高通先是在加州裁1300人、在上海釋出「N+7」資遣資深員工,現在就連台灣也傳連假回來後「整組少一半人」!為何高通要在全球各地大砍人?官方如何回應?
特斯拉(Tesla)在電動車領域稱霸的日子,過去了!中國電動汽車龍頭比亞迪(BYD),正威脅著特斯拉的領先地位。這3個成功關鍵,讓比亞迪快速崛起:
過去一個月,特斯拉北美充電標準(NACS)獲得包含福特、通用等大量車廠採用,一夕之間即將「一統江湖」,為什麼車廠加入這套NACS系統?
《彭博社》點名多家台灣企業幫助華為突破美國限制、打造晶片工廠。台灣經濟部向《彭博社》表示,將調查崇越科技、亞翔工程、漢唐集成、矽科宏晟與華為的關係。
鴻海在北美結交的電動車夥伴相繼聲請破產,為何鴻海在手機代工呼風喚雨,跨足電動車製造領域卻總是踢鐵板?
面板大廠友達 10 月 2 日宣布收購德商 BHTC,此次併購讓友達在智慧座艙系統整合,以及在歐洲、北美設製基地的關鍵布局一步到位。
全球電動車大戰越演越烈,面對比亞迪、特斯拉兩大新造車廠強權不斷的入侵攻勢,傳統車廠如今也擺脫挨打窘境,全面反攻。今年 BMW 攻下全球排名第 3。
鋼市萎靡,中鋼董事長翁朝棟 26 日寫了一封致員工信,表示今年營運是中鋼建廠以來最大的挑戰,希望藉由「二軸三轉」的發展重點,今年同樣能轉虧為盈。
豐田近日揭露數家廠房裡測試的最新技術與製造流程,除了能夠一體化製造技術之外,還有車輛自動到機械手臂報到組裝的工廠,想向外界表明他們已為電動車做好準備。
Mozilla調查發現,最沒有隱私的地方不是你的各種行動裝置,而是汽車,會被竊取的資料包括臉部表情、體重、駕駛人的種族、行車地點、車上的通訊設備等等。
2022 年 7 月,BMW 推出訂閱制加熱座椅的方案,經過一年後,因用戶接受度不高,如今決定取消付費解鎖加熱座椅的功能。
馬斯克投資的SpaceX終結連續兩年虧損、實現了獲利,且營收達到了 15 億美元。目前SpaceX估值已相當於英特爾、迪士尼。
台積電熊本廠即將在 2024 年正式啟用,然而近期卻有消息指出,廠房所在的菊陽町似乎難以承載伴隨台積電而來的交通、基礎設施壓力。
104 人力銀行發表 2023 年《半導體產業人才白皮書》,半導體業每月徵才 2.3 萬人,平均月薪平均月薪 56K,北中南部薪資差距逐年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