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豐田、福特等傳統車廠紛紛轉型,投入電動車市場的同時,卻在部分車款置入「假引擎聲」、「假變速器」,試圖還原手排車的操控感。為什麼?
美國半導體行業預測 2030 年半導體產業人才將缺工6 萬 7000人,其中,39%為技師,41%為工程師,20%為電腦科學領域人才。
疫情趨緩,海外觀光市場回溫,航空業的復甦之路卻不是那麼順利,波音和空中巴士兩大飛機製造商都面臨缺料危機。
慧國工業 1983 年就導入豐田生產系統(TPS),運用源自於日本企業的目標成本法來評估產品經濟效益,從市場價格回推,來降低內部成本。
Volvo 第二季財報出爐,電動車銷售表現亮眼,年增長率高達 178%,旗下兩款純電車已經達到集團銷量的 16%,為何毛利卻下滑到剩 3%?
半導體女王蘇姿丰來台造成旋風,除了與台灣大廠低調會談,少數公開的行程是獲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名譽博士。她在演講中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並給予學生職涯建議。
豐田推出第五代Prius主打能充電、能加油,似乎是他們認為的新能源未來。在發展能源車上,豐田時而展現出純電動決心,時而反電動車,豐田要的是什麼?
全球電動車銷售日益增加,美國身為電動車銷售第三大市場,為何不想買電動車的人卻變多了?那麼台灣消費者又會因為什麼原因不買電動車呢?
比亞迪(BYD)為了發展自動駕駛,近期大量擴編軟體團隊,要在 2~3 年之內趕上對手特斯拉,引起了市場的關注。
PS3 剛推出時栽了大跟頭,留下2300 億日元的虧損,社長平井一夫親自接手處理危機,首先認清產品定位,壓低成本降價求售,歷經三年半終於轉虧為盈。
根據《財訊》報導,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 2022 年開啟價格戰,引發連鎖效應,車廠殺價血流成河,剛剛公布的第 1 季季報,忠實記錄慘烈淘汰賽的洗牌效應。
立訊吃到 iPhone 16 最高階大單,蘋果將與印度政府協商,以協助立訊精密在印度設立生產線,富士康為何搶輸?
全球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小鵬汽車副董事長顧宏地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時,大膽預言未來10年,全球汽車產業中只有 10 家公司得以存活。
Google 用一篇論文指出,自家的 AI 超級電腦比輝達晶片所製造的同類型機器相比,運作速度更快、耗電量卻更少,為何輝達依然老神在在?
嚴瑞雄 28 歲進到東台精機,38歲接棒總經理一職,只用 10 年怎麼徹底熟悉一間公司?他坦言:直接丟到戰場去,就會有「逼出來的成長」。
在純電時代豐田已變成了追趕者,豐田本應有大好機會占得先機。而最終,我們見到的只有原地躊躇、舉棋不定與固步自封。這台「百年豐田」該往哪開?
自從中國在 2022 年底解除了封城等措施後,製造業開始出現復甦跡象。儘管製造業正在加速復甦,中國想要找回昔日的榮景,恐怕還有許多挑戰待解決:
英特爾聯合創辦人高登.摩爾於台北時間25日辭世。這位提出著名「摩爾定律」的半導體大師一生當中,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故事?
東芝 (Toshiba) 宣布接受日本企業聯盟所提出的收購案,激勵今日股價逆勢飆漲漲 5.08%,預估收購總額達 2 兆日圓(約新台幣4652億元)。
難得受訪的大田精密工業董事長李孔文,過程中說了不下20次的「心存善念」。對於虔信佛教、樂於捐獻的他而言,這是生活哲學,也是經營理念。
振鋒企業董事長洪榮德表示:「2009年公司營收掉下來,2010年修正突破;2016年營收下降,2017年修正反彈。」不斷調整是振鋒屢創高峰的關鍵。
數泓科是台灣數位手工具的先驅,2021 年營收達 4.4 億元,穩坐霸主地位。數位手工具是將傳統手工具融入晶片,把技師手感轉為數值,有效降低培育門檻。
裕隆集團品旗下中華車導入國產的英倫品牌 MG 舉辦發表會,透露 MG 在台灣的 3 大策略與 MG HS 全車系 3 車型售價。
福特導入中國「電動車電池一哥」寧德時代的技術在美建廠,除了顯示出美國極力在電動車產業與中國爭霸的野心,觀察近期的市場情勢,背後恐怕還有其他壓力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