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陳亞男升任勤誠興業執行長暨永續長,帶領去年營收達 105 億元,年增 12%;近 3 年取得全球伺服器機殼 13% 以上市占。
沒人想買平價電動車,在於平價是相對於售價逼近 200 萬的對手而言,但對於一般大眾來說,這個價位已經可以買到相當不錯的進口燃油車,自然無人選擇。
隨著鴻海順利在印度生產iPhone 15 ,近日宣佈加碼投資500億元,在印度當地的投資似乎相當順利,然而有媒體揭露,過程曾面臨不小的阻礙與文化衝擊。
新南糖廠歷史悠久,免不了傳產轉型上的困難,僵化的員工思維與老舊的廠房設備。副總經理吳佳哲在上任之後將製程標準化,並改革制度讓員工願意和公司一起奮鬥。
近年漢翔航空受到「上下」市場夾擊,國際競爭壓力下迫使他們思考:如何確保品質,又要在有限產能下,完成交期、管控成本?導入 AI 成為他們的解方。
隨著 AI 熱潮,不少企業希望以 AI 提高工作效率、創造新商模。但台中精機總經理室經理鄭生懋卻建議,將AI 當作其中一種工具即可,而非無所不能。
國內安全監控產業龍頭晶睿通訊,在其最新的 VORTEX 雲端監控訂閱服務,透過匯入照片或輸入人物特徵,可以找出相關人物的所有畫面。
鴻海澄清先前被傳遭中國要騎補稅1800億、土地被收回等消息皆為不實謠言。日前曾遭中國查水表,但中國這麼做,為何反而會加速廠商轉移的腳步?
策略管理就像旅程,制定路線只是起步,想要抵達目的地,除了訂定明確方向,更需要從組織結構、關鍵營運流程和人才資源 3 個面向進行校準。
特斯拉公布第三季財報,市值蒸發了 1890 億美元,馬斯克個人資產也減少了近 410 億美元,等同於直接蒸發一間鴻海的市值。為何發生這種事?
台灣第一台對外銷售的純電車納智捷「n⁷」備受矚目,價格殺到百萬元內,預購單數突破 8000 輛,但專家看「n⁷」的發展,還有三個待解難題。
緯創宣布以 38.9 億元出售印度廠給塔塔電子,退出蘋果 iPhone 製造行業。近年來蘋果大力轉向印度製造,為何緯創仍要賣掉印度廠?
2019 年成立的睿生光電,主攻 X 光平板感測器元件,短短 4 年就交出亮眼成績,去年寫下營收 18.9 億元、每股盈餘 5.62 元的優異表現。
立訊擊敗鴻海、成為蘋果 Vision Pro 的唯一組裝廠,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如何從一個富士康女工人,成為郭台銘最大的挑戰者?
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傳多個廠區遭中國官方查稅或調查用地情況,衝擊市場信心,23 日 16 檔「鴻家軍」僅兩檔收紅,單日市值共蒸發超過 1800 億元。
在日本大阪,有一家電子感測器製造商,以「高附加價值經營」模式,使其總市值超過13兆日圓,與索尼、豐田等上市企業名列日本市值前 5 大。
去年巴菲特出清大部份台積電持股,但他不是唯一這麼做的投資者,外媒指出越來越多投資者避開台積電,降低地緣政治可能的風險。
Gogoro專為女性打造的電動機車Gogoro Delight,推出後大賣,其實他們過去也曾推出女性車款,但是由男性團隊來打造,無法打中女性的痛點。
全球最大家具螺絲廠至盈實業,專精木製家具的螺絲相關產品。他們也是瑞典家具品牌 IKEA 的主要供應商,2022 年營收 36 億元,年成長超過10%。
裕隆旗下汽車自主品牌納智捷(LUXGEN)首款電動休旅車n7,去年預購活動取得2.5萬張訂單,隨著正式價格與規格公布,12日下午3點將啟動新一波預購。
iPhone 15才剛上市,但似乎救不了慘淡的3C市場,《彭博社》指出許多蘋果供應鏈的廠商9月份營收仍然嚴重衰退,甚至是第三季下滑最多的月份。
高通先是在加州裁1300人、在上海釋出「N+7」資遣資深員工,現在就連台灣也傳連假回來後「整組少一半人」!為何高通要在全球各地大砍人?官方如何回應?
特斯拉(Tesla)在電動車領域稱霸的日子,過去了!中國電動汽車龍頭比亞迪(BYD),正威脅著特斯拉的領先地位。這3個成功關鍵,讓比亞迪快速崛起:
過去一個月,特斯拉北美充電標準(NACS)獲得包含福特、通用等大量車廠採用,一夕之間即將「一統江湖」,為什麼車廠加入這套NACS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