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pple)正持續將其供應鏈的製造比重從中國遷出,轉往印度!近期蘋果也開始在印度生產AirPods,展現其實踐印度製造戰略的決心。
Toyota 執行長豐田章男上週突然宣布辭職,擔任集團會長,社長大位交由 Lexus 總裁佐藤恆治接班。然而幾乎完美複製父親履歷的豐田大輔毫無消息。
同樣面對庫存壓力及經濟衰退,台積電與英特爾第 4 季繳出不同成績單,顯示在高性能晶片自製的趨勢下,英特爾的 IDM 模式,未來將遭遇更大的逆風。
裕隆集團旗下中華車在 e-VERYCA 已投入逾十億研發費用,至今仍虧錢賣,國內商用車霸主電動化的決心是什麼?原來中華汽車視其為「練兵型」電動車產品⋯
三星電子31日發布財報,在景氣影響下,季獲利和全年營收都衰退。三星為何還願意維持資本支出?與台積電競爭有何關聯?
Toyota 宣布社長豐田章男即將於 4 月 1 日卸下職務,交棒給領導 Lexus 的品牌長佐籐恒治。一直抗拒電動車的日系老牌車廠,為何決心轉型?
豐田、本田等日系車品牌,為何面對電動車市場時,反而轉型腳步遲緩,動搖他們在汽車業長久的領導地位?
雖然蘋果正在逐漸將生產分散到中國以外的地方,但對中國廠商的依賴依舊,中國業者正在從台韓業者手中,奪走更多供應鏈機會。
電動車比較環保、永續,對環境好?電動車非完全零排放,製造過程可能比傳統汽車更污染!忽略電能來源差異,可能讓電動車更不環保!專家點破新能源車環保關鍵:
許多批評者指出,馬斯克收購推特是想要轉移人們對特斯拉的注意力。事實上,近期特斯拉股票表現一直低於其他汽車製造商,特斯拉碰到什麼問題?
特斯拉跌落標普 500 市值前十大寶座!19 個月前風光入標普,特斯拉是怎麼失去寶座的?特斯拉的未來還樂觀嗎?各界分析師看法、未來走向一次看:
多家外媒指出台積電已派高層赴德勘查,有意在德國設廠。繼美、日之後,德國為何吸引台積電?為何 28 奈米如此重要?落腳德國有何好處?
電池概念股一次看!電動車市場可期,動車零件主要有電池、電子控制、馬達,其中正負極材料台灣6供應鏈廠商受惠:美琪瑪、康普、立凱-KY、中碳、聚合、明基材
由於電子產品和晶片需求下滑,美光上季營收幾乎腰斬並且由盈轉虧,本季財測也不如市場預期,並宣布 2023 年裁員約 10%,盤後股價應聲下挫逾 2%。
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在玉山科技協會舉辦的論壇上,針對「去台化」、「掏空台灣」等近日熱門討論話題,加以反駁和解釋。他說了些哪些重點?
裕隆執行長嚴陳莉蓮從先生嚴凱泰手中接棒 4 年,今年繳出首張成績單:納智捷首款電動車 n7 預售爆單,MG 也獲得市場青睞。她如何帶裕隆找回昔日榮光?
「台積電派了 500 位工程師去美國新廠,但在台灣有五萬多位工程師。」董事長劉德音認為,台灣半導體不存在人才外流的問題,反而擔心年輕工程師太少歷練。
台積電宣布啟動亞利桑那州晶圓廠二期工程,並將導入3奈米製程;一期廠將於 2024 興建完成,生產4奈米。台積電為何一反被動、低調的態度,直接公布計畫?
《華爾街日報》報導,台積電曾致函華府,表示赴美亞利桑那設廠建設成本高昂、人力短缺等問題,列出6障礙:包括聯邦主管機關的要求,都推升成本、增加難度⋯⋯
劉德音回應關於台積電去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建立生產基地的疑慮,關於掏空台灣、去台化輿論,他指出台積電在台灣還有5萬多位工程師,怕的是人才不願走出去⋯⋯
傳出特斯拉捨棄三星,轉而改向台積電下單3、5奈米級自駕晶片,有望成台積電美國廠最大訂單、全球第 7 大客戶,這會帶來什麼影響?
志強國際是全球最大的足球鞋供應商,隨著 2022 世足賽開打,足球鞋背後的關鍵供應商也受到矚目,志強如何讓愛迪達、NIKE 都指名合作?
全球半導體產值有望在2030年突破1兆美元,前景大好。5G、AI及電動車等新興科技帶來的巨量晶片需求,釀半導體史上最大人才荒,產業鏈上演搶人大戰。
104 人力銀行最新發布的 2022 年《半導體人才白皮書》,發現半導體業每月徵才量再創新高!第一季平均每月需求 3.5 萬人,年增幅為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