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是重大的交易,把關的層級愈多。很多人會批評官僚,但換個角度想,多些把關的人投入,可組建出維護公司利益的保護網,降低單一員工犯錯或交易失誤的機會。
上班族想賺更多,該繼續領薪水還是大膽創業?以下分享一些金錢與投資的觀點,給有理財困擾的工作者。
財經節目主持人夏韻芬自認,年輕的時候是個工作狂,直到 2013 年經歷一場嚴重車禍,在被強迫放慢步伐的情況下,她把更多精力,花在自己想嘗試的事情上。
一般來說,企業負債比不宜超過 7 成,為何全家逼近 9 成卻超穩定?會計師指出,有 4 種產業是例外。
古代的稅局靠手工抓出異常,如同大海撈針;現代稅局,只要將公部門蒐集的各類資料,透過系統交叉比對,就會自動跳出異常交易,稅務人員可輕鬆且精準查稅。
報表裡的數字何其多,分析完數字後,要檢討優劣,擬定對策。一旦釐清負責人該在什麼時候(when)完成什麼事(what),主管可要奪命連環追,追到底,結案。
企業無不想要收入極大化。正因如此,財務報表的會計原則,給收入定下很多嚴謹的規範,深怕企業膨脹了收入,誤導了閱讀財務報表者的判斷。
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傳多個廠區遭中國官方查稅或調查用地情況,衝擊市場信心,23 日 16 檔「鴻家軍」僅兩檔收紅,單日市值共蒸發超過 1800 億元。
為什麼賺錢的公司也會資金不足?甚至倒閉?從財務報表中的損益表看,明明是年年賺錢,為什麼公司銀行存款卻沒資金去支付薪水或其他費用?錢跑到哪裡去了?難道財務報表不實在?或者經營者掏空公司的資金?
本票的效用有多大?即使是文具店購買的10元玩具本票,只要符合票據形式,債權人就能請法院立刻強制執行,所以如非必要,本票千萬別亂簽。
許多人開源的方式,會選擇多做一份工作,或是近幾年興起的 Uber 或美食外送平台,但這些工作通常與自身的專業或原始職務沒有延續性,等於用時間換取金錢。
巴菲特的傳奇合夥人查理.蒙格認為,懂得延遲滿足,就能把公司經營得愈來愈好;人生中懂得延遲滿足,死的時候就會很風光。
財報怎麼看?如何看出企業的利潤承諾是真是假?掌握「豎著比自己,橫著比同行」原則,可以幫助我們解讀一家企業的真實意圖。
印度媒體傳出 OpenAI 恐怕會在 2024 年宣告破產,ChatGPT每日營運持本多達 70 萬美元,全都流入微軟等投資人的口袋,資金恐將耗盡。
中高階數位相機機種銷售佳,但微影設備需求減弱,導致 Nikon 上季純益暴減近 8 成,股價大幅下跌 11.76%,創下約 3 個月以來新低水準。
「豐田為什麼要蓋廣瀨工廠?」當時業界議論紛紛,背後的原因是:與其把資金如流水般的投在成本不明的外購零件上,還不如自行研究。
企業經營有物流、帳流、金流,但這3種流都有時間差的問題,如果公司營收成長、利潤增加,資金卻很吃緊,要整體檢視營收、庫存、金流的關係,及時調度。
新竹物流零擔事業群總經理李鈺祥說,物流業的成本就是人力與效率,這幾年他們投入數位轉型,減少異常狀況發生,使配送更有效率,無形中就降低成本,賺進管理財。
當公司經營陷入困境,想要縮減成本,「人事費用」往往成為第一個被刪減的對象,雖然這麼做能在短時間看到效果,但長久來看,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稻盛和夫提出的「阿米巴經營」把公司分成數個獨立核算收支盈虧的單位,成員的績效連動各單位的獲利,讓員工感受到一舉一動都跟成本、獲利有關。
企業不能只盯著利潤,而忽略了成本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有效管理成本,就可能陷入「賺錢愈多,虧損愈大」的困境。
回想臺南阿堂鹹粥事件,大部分焦點都落在虱目魚的原物料價格,但餐飲產業結構上「脆弱的損益表」是一切的主因。為什麼?從餐飲業的 3 個基本結構與特性說起:
豐田有各式各樣的視覺化方法,他們藉由對事務部門導入「大部屋法」讓資訊透明化、提醒團隊目標為何,成功降低成本。
開發金董座為11 年來首度未發股利致歉:「抱歉,讓大家失望了」金融股 EPS 高是否等於保證發放股利?獲利下降股利會縮水嗎?一文看懂金融股股利怎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