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10年以上市調資歷,豐富的質性研究,及量化設計之經驗,專注消費者研究、探究市場趨勢變化。曾任美商公司市場分析要職,擅長判斷市場缺口與發展機會。
相較於傳統的SWOT分析,將外部環境評估改作分析的第一步,才能正視市場變化,重新調整組織資源配置。當視角不限於既有條件,組織才有創新突破的可能性。
漲價最怕顧客流失,若品牌能掌握消費者心理變化,在溝通價值時,就有更多策略可運用。否則一旦調漲價格,就有可能讓價格調整成為業績衝擊的致命傷。
ESG、元宇宙等近來成為熱門話題。這些議題對企業來說,可能都是必須分配有限資源以換取未來的關鍵投資。究竟這些議題是曇花一現、或企業重啟新局的契機?
近年來因為疫情、地緣政治、科技變化帶來對商業經營環境強烈的衝擊,而眼前人口趨勢變化可能比多數人想像的更嚴重。這堂趨勢課,究竟有哪些反思?
知名戶外品牌 Patagonia 為何能在百大品牌聲譽調查中獲得第一?這凸顯了即使不是品牌既有消費者,也同樣認同該品牌主張,更讓品牌精神融入生活體驗。
透過「品牌部落」成形,持續堆疊傳遞品牌的核心理念價值給部落成員,鞏固彼此關係,並透過相同價值觀的傳遞擴散,更進一步吸引潛在支持者的加入。
馬斯洛從來沒有用金字塔結構來詮釋他的需求理論,行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甚至建議現代社會中,需求金字塔應該顛倒來看,自我實現才是多數人的基礎需求。
極端氣候衍生的威脅,已到了無法忽視的地步。行銷經理人的日常工作,從定價到品牌形象,也將直接受到市場對低碳的期待。
當永續可用金錢衡量,企業需仔細計較碳排放量;當前「碳排放量」已成為可被衡量的「負債」,經理人的未來,不僅要扛業績,更要全面思考如何減少碳排放。
近幾個月Podcast 似乎成為了接觸消費者的新管道,但到底多少人聽?誰在聽?為什麼聽?行銷人一定要掌握:
Gogoro、 Instagram,以及中華電信都在近 3 年亞洲品牌影響力調查、台灣市場評比躍升超過 20 個名次,他們如何造就這樣的成績?
配合防疫,這三個月多數消費者主動降低實體通路的活動,以居家為主要的生活空間,醞釀出宅居生活的商機。哪些宅居行為,會成為長期消費趨勢?
這些本來在商圈遊逛的消費者轉去哪裡了?窩在家的比例有多高?當宅居行為當道,又有哪些市場機會?
疫情如何影響消費者的行為?他們會減少花費嗎?不再外出了嗎?為了確認這些經理人、商家最在意的問題,東方線上做了近一個月的消費者調查。
過去受疫情影響的這一個月,據東方線上消費者研究集團與經理人月刊的合作調查,顯示消費者將會在疫情期間減少外出到訪通路。如果不出門,消費者都在做哪些事情?
根據經理人與東方線上合作的獨家調查,9 成專業經理人認同武漢肺炎衝擊消費!疫情可能何時結束?對哪些產業衝擊最大?哪些產業反而能受惠?我們從問卷結果來解
武漢肺炎對通路的衝擊有多大?台灣消費者的行為可能出現哪些改變?專業經理人怎麼評估和因應?
企業對外發言除了考慮商業影響,更多要為了「政治正確」、價值和立場多做考量,因立場和政治傾向不同的發言,而激起消費者抵制或多或少都會對商業產生衝擊。
例如近來在日本爆紅的珍珠奶茶,或是韓國人喜愛的鳳梨酥等,「台風」似乎漸漸成形,各國消費者究竟如何看待「台灣製造」?
比對台灣、日本、韓國、中國的調查排行發現,各個國家皆有消費者偏好的品牌階層,但除了階層範圍不同外,品牌屬性也不盡相同。
東方線上花了 4 年的追蹤調查,發現在台灣市場中品牌影響力名列前茅的品牌,主要有以下 3 種特性,成功在消費者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近來百貨公司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把過去在一樓、被稱為精華櫃位的化妝品區,切分出一塊給烘焙品牌,直接將輕食麵包店從地下一樓的美食區,搬到一樓做為吸引人潮的主力店面。
怎麼讓消費者變成你的宣傳大使?今年 3 月,在 Instagram 上有一個有趣案例。眼鏡品牌 OWNDAYS 推出「#Followers Discounts」活動,玩法是這樣的:你擁有的 Instagram 粉絲數,每兩人可換成 1 元現金回饋,也就是追蹤人數愈多,獲得的消費折扣愈高!
在這些虛實整合的「新零售」嘗試之外,有一個相對陳年、平凡的通路卻異軍突起,快速擴張,那就是街邊的夾娃娃機店,和2016年的900家相比,2017年一舉突破200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