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 莊彙翌

工作再惱人也笑臉迎人,小心職業倦怠找上門!4 步驟,化解職場上的負面情緒


聽主管或同事說話,你是不是常常壓抑想翻白眼的衝動?明明客人對你大吼大叫,你卻還是得忍耐回嘴衝動,好聲好氣回應?
我們通常會期望工作時不帶私人情緒,尤其是服務業、醫護等從業人員,面對不理性、不耐煩、脾氣不好的客人或家屬,還是得面帶微笑,有耐心回應。
美國社會學家亞莉.霍奇查爾德(Arlie Hochschild)於 1983 年提出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的概念,意指透過管理、壓抑自身情緒,在他人面前表現出「得體」的形象,如空服員、老師、社工等,都需要付出這種無形的勞動。這個概念在後來延伸至許多領域,職場關係也包含在內。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吳宗祐表示,為了達到工作要求而調節、壓抑自身情緒,長期下來將會導致情緒耗竭,演變成職業倦怠;這對企業及員工自己都不是好事。
職場上的你不是真實的你?長期壓抑情緒導致工作無力
《拒絕職場情緒耗竭》一書將情緒壓力分成 4 階段。第一階段是「自我異化」(alienation),職場上的你不再像是真實的自己,例如遇到討人厭的主管假裝熱絡地向他打招呼,當偽裝成自然,一旦情緒反差無法調適,感到壓力,會進到第二階段的「工作疲倦」(job burnout),對工作提不起勁,甚至焦慮到不想上班。
當你對包含工作在內的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無法改變現狀而深感無力時,就是第三階段的「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其中,最典型的想法有「我覺得我沒什麼活力」、「我覺得很多事情我做不來」、「我變得容易生氣」等等;《不想上班症侯群》認為被這種「做什麼都沒有用」的想法所包圍的組織,會呈現「少做少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工作氛圍。
如果不設法解決,第四階段的「人格解體」(depersonalization)將令人陷入自我懷疑,不相信自己的決定,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想解決負面情緒在工作上帶來的困擾,《我工作,我沒有不開心》提供 4 個步驟:
1.察覺負面情緒:
專案截止日快到了,小組成員卻臨時提出大變動,這使你感到生氣、不耐煩。這時,請停下來留意你的感受,不要將它宣洩而出。
2.貼上情緒標籤:
訓練自己談論情緒,並描述情緒的強度,說明自己為何產生這種情形,例如讓「不耐煩」的情緒具體化為「我擔心我們沒時間改了」。
3.了解情緒背後的需求:
問自己「到底想要感受什麼?」如果想要的是平靜而非焦慮,那就去找可以保持平靜的方法,例如「如何讓計畫維持正軌」。
4.表達需求:
當你了解自己的需求後,還要將它確實表達出來。不是說「現在才提讓我很生氣」,而是「滿不錯的,可是截止日快到了,掌握時程很重要。你覺得該怎麼做呢?」
3 成情緒耗竭來源為主管,組織應建立安心抒發管道
《拒絕職場情緒耗竭》提到,有 3 成以上的情緒耗竭來源為直屬主管,面對來自主管的情緒壓力,許多員工會傾向選擇沉默,組織發展便會受阻。因此,解決員工的情緒耗竭問題,也是主管的功課之一。
《瘋狂忙碌拯救法》引用一份 Google 發表的研究顯示,讓員工擁有「心理安全感」是讓團隊獲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根據哈佛商學院教授艾美.艾德蒙森(Amy Edmondson)的定義,它指的是「一種信念,相信自己不會因為說出想法、提出問題、表達憂慮或是犯下錯誤而遭到處罰或羞辱」。有了讓人感到安心的環境,將更不容易發生情緒壓力導致的耗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