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莊彙翌

多年前的資料,也能馬上理解!Heptabase 執行長詹雨安如何管理筆記?


一個決策的好壞,對公司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做對一個決策,就可以讓公司從一年成長 2 倍變成 5 倍,那我當然會想盡辦法最佳化各種決策。」年僅 27 歲的詹雨安,是視覺化筆記軟體 Heptabase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在 2023 年登上《富比世》30 歲以下亞洲菁英榜(Forbes 30 under 30 Asia)。
開發 Heptabase,是因為想要解決自己的痛點。詹雨安在求學過程中,雖然會寫筆記,但要派上用場時,就會發現找不到或看不懂,「這些筆記等於沒用,我希望即使是在 5 年前學習的內容,在我真正需要它時,都能為我所用。」這不僅是他的創業動機,也是個人知識庫的核心精髓。
爬梳資訊、數據與方法論,提高策略的可行性與準確度
如今,當詹雨安要做決策時,就會叫出知識庫,尋找解答。他解釋,每個決策背後,都會依照我們觀察到的現象,比如資訊、數據,還有方法論,綜合判斷並形成策略。
去年,Heptabase 在 3 月和 8 月各推出一次手機版,第一版只能快速寫筆記,但無法編輯;第二版的功能更完整,可以查看和編輯所有筆記。為什麼他們要前後推出陽春、完整的手機版本,而不是一次到位?
這個決策背後的思考邏輯,正是憑藉他的個人知識庫。詹雨安表示,他過去曾做過有關「最小可行性產品」的相關筆記,方法論告訴他,要了解用戶的工作和職位是否是公司的目標群體,再統計需求占比多少,判斷推新產品的適切性。
依照他們過去的用戶訪談,用戶想使用手機版的目的,也許只是人剛好在外面,想立刻記下某個靈感,或者只是想快速記下重點,但有些人希望可以編輯。假如只想新增筆記的人占了 6 成,「我們只需要花一個禮拜推陽春手機版,就能先滿足多數人的需求。」剩下的 4 成,也會研究是否值得花長一點的時間、滿足目標群體對編輯筆記的需求,如果是,就會提高推完整版本的優先順序。
把自己的理解寫成筆記,才能真正內化成知識
對詹雨安來說,建構知識庫,是為了未來的自己,他會將過去至今閱讀的書籍、文章和文獻「原子化」,只留下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識。所謂的原子化,是把內容用自己的理解濃縮成一句標題,這樣未來再看到筆記的時候,就能馬上回想起。
比如,卡片標題是「新創在成長的時候需要定義清楚北極星指標,通常是對成長最重要的產品用量指標」,內容就會有 Airbnb、WhatsApp、Meta 等不同企業在初創時期訂下哪些指標的案例,以及支撐這個論點的證據。
詹雨安正是用 Heptabase 整理這些筆記,把想記下來的內容建立成一張卡片(card),再把類似主題的卡片互相串聯,組合原本分散的知識內容,將筆記的關聯性視覺化;就算是很久以前蒐集的資料,也能馬上重新理解,並補上最新資訊。「我們的視覺記憶很強,如果能清楚架構出知識網絡,它就會一直存在你的心中。」
舉例來說,他會以工作需求分類,建立招聘人力、構思產品策略或用戶研究等白板(whiteboard,放置卡片的頁面),存放相關的知識。當有一個新的用戶訪談,就可以直接在用戶研究的白板建立卡片,或是產品策略的課程講到某個案例,就可以把案例新增到成長策略的白板裡。
詹雨安認為,獲取知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你不可能在一開始就找到所有跟主題相關的高品質內容,」而是會在不同時間點,發現某本書或文章的內容很受用;知識庫就像自己長時間打造的圖書館,當自己想產出任何內容,「重新仔細看你的知識庫,答案就在其中。」
詹雨安 Profile
1997 年生,自美國密涅瓦大學資訊工程系休學後,2021 年與昊雨川、林昱帆共同創辦視覺化筆記軟體 Heptabase,現為 Heptabase 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