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十多年來,我大部分的工作職責皆為業務屬性,因為扛業績,所以在公司的國際業務部裡面,除了產品部門,就是老闆們最重視的團隊。
直到近幾年因為公司需求,而又轉回行銷部門,才加倍地感受到公司對待所謂「成本單位」、「輔助單位」有相當大的差別。
每家公司的行銷部門都不同、職責也不同,在我現任公司,行銷最主要的工作便是支持好業務團隊,為新客帶數量、大客帶增長。
也因為「業務最大」,身為輔助團隊的我們,常常需要處理各種大大小小,或甚至跟行銷沒有太多相關的事情。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例如找餐廳、買過節禮品、團隊建設、客戶生日安排等)雖然各別看都不是太花時間,但加總起來的工作量還是很可觀。
而這樣的情況,導致行銷團隊由上至下,都常常埋首在這些無法帶出工作價值,也沒有多少產出的事情上。
不久之前,行銷團隊的經理因為業務的一句:「這種小事情、又不花多少時間,你為什麼說現在不能做?」而情緒爆炸,瞬間就與那位業務起了衝突,驚動了辦公室的同事們。
事後我向這位行銷經理了解情況,明白他手上的任務雖繁雜,但工作量相當龐大,也與其他部門的業務經理一起聊了分工及每個人的工作負荷。
令我比較驚訝的是,當我方團隊汲汲營營地為了服務好業務而加班時,業務團隊反而沒有太大的感知,對於行銷團隊對公司整體的貢獻,似乎也說不太出些什麼。
這讓我深深反思了一下:團隊忙前忙後,但被支持的單位卻沒有同等的感受,問題出在哪呢?
一、給出思考
首先,行銷在接收到業務的需求時,應該給出自己的思考,不能只是把需求執行下去。
例如,當業務表示:「這個協會有許多不錯的會員名單,我們應該跟他們合辦活動。」接著行銷就立刻去聯繫該協會。在這個過程中,行銷並沒有自己的思考及輸出,像是評估會員名單跟既有客戶的重複率,是否值得合作?或是否有其他更適合的協會?
二、帶來價值
以上述為例,這位行銷只是成為業務的「手」,卻沒有帶來他自己本身的價值。他應該將單點的反饋,衍伸成更全面的思考,並加上自己認為更有效的方式
例如,他可以先回溯:為什麼這類型的會員適合我們?背後的想法是什麼?或許會發現不需要一起辦活動,但可以參加他們的 CXO 早餐會等。
三、優化過程
我也曾經是個汲汲營營的小行銷,每天都有一堆忙不完的任務該執行。但是,很多工作流程總有更好的做法。
例如,當許多業務都來要求要跟重點客戶做工作坊,如果每一個客戶都要重新去找場地、詢價、安排日期,為何不能批量與場地一次談好、一次付款,然後存 quota(可用額度)再慢慢折抵?甚至把模板都做好,業務也會感謝有些既有資料可以直接拿給客戶。
有許多「支持型」部門比較難證明自自己的產出及思考,這也是為什麼在每個情境下,我們不能只是個「划槳手」,也該做為「掌舵手」,適時與業務一起找到方向、貢獻價值,才能贏得他們的尊重及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