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實資訊滿天飛,數字、圖表會騙人!拆解假訊息邏輯,2 招看穿數據陷阱


高度量化時代,數字絕對更會騙人,有圖有照片不一定有真相,點讚、分享、演算法,助長類事實瘋傳成禍。培養資訊批判思考力,是最強自我保護力。
什麼是事實?政治人物沒在怕;什麼是科學?且看媒體怎麼報。要根除鬼扯的存在,需得知道究竟何為鬼扯,但這就是事情棘手的地方了。那些不太站得住腳的說法,透過數字、圖表、統計數據、資料圖的妝點,就披上了一層合理的外衣。
簡單的邏輯和查證,識破用數據包裝的鬼扯
● 範例 1:
經匯率調整後,敝公司績效最佳的全球型基金在過去 9 年中有 7 年優於大盤。
→ 收益表現的調整方法究竟是什麼?這家公司有幾檔基金表現不如大盤?差多少?而且,9 年中有 7 年表現優於大盤的是同一檔基金嗎?或者好幾檔不同基金在那 7 年中各有一年獲得優於大盤的表現呢?
● 範例 2:
經由我們系統性篩選顯示,有搗亂行為問題的 2 年級生當中,34% 承認過去一年內曾吸聞麥克筆至少一次。
→ 此事為何重要?若真的重要,吸聞麥克筆是學生搗亂行為的原因或結果?沒有搗亂行為問題的學生中,承認曾吸聞麥克筆的比例是多少?說不定更高!
面對數據資料時,如何以邏輯與數量來思考?你不必非得是專業統計學家、計量經濟學者、數據科學家,也不需要用上龐大的資料集與好幾個星期的功夫。往往只要用基本的邏輯推論去看待問題就已足夠,若有必要,再輔以搜尋引擎就能找到的資訊便可。
確認數據與傳達內容是否相符,揪出誤導你決策的圖表
如何才能避免被圖表所騙呢?雖然數據資料視覺化好像很客觀,但設計者對於圖表傳達的內容有相當大的掌控權。使用的數據資料就算正確無誤,設計者還是可能加以操弄,左右我們的感覺。
範例 1:
我們必須給下圖的作者一些創意分數,但把圓餅圖扭成羊角,只會降低觀者靠眼睛比較量值的能力。
數據資料視覺化或許不是百分百的鬼扯,但就像吸引我們的網路誘餌,希望緊抓我們幾秒的注意力。柱狀圖或是折線圖看來無趣又複雜,但色彩繽紛的圖示可能讓人覺得有趣又具吸引力,足以請君入甕。
範例 2:
此外,也可能有人操弄橫軸誤導受眾。簡單的方式大概就是挑出掩蓋部分實情的數據資料範圍。2018 年 7 月臉書公布一份叫人失望的季財報造成股價大跌。Business Insider 的頭條如此大聲發難:「臉書財損,1,200 億市值蒸發:美國股市有史以來的最大股災」,附上以下這張臉書 4 天內的股價變化圖。
一方面,這是市值的重大損失,但這是因為臉書的初始估價太高。整體而言,臉書的營運表現向來非常優秀,我們或許要將 2018 年 7 月的股價跌幅納入如此之背景脈絡,改採橫跨 5 年而不是 4 天的圖:
用這種方式示意時,我們會看到臉書股價大跌的說法非常不一樣,同時也會看到先前股價大跌後便快速反升的狀況。呈現的時間範圍會決定說法偏誤的嚴重程度。閱讀折線圖和相關視覺化表格時要記住這點:確認描繪的時間範圍適用於圖表示意的重點。
(本文出自《數據的假象》,天下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