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商務溝通
feature picture
xFrame

PPT 不是堆滿數字、圖表,就是有重點!一份好簡報,這 3 大核心缺一不可

Tifi Liu
2022-03-29
Tifi Liu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近期我們集團又到了財年底(財年又稱為會計年度,代表企業結算財政收支和預算的統計期間),忙碌地準備著年底總結及新財年的策略規畫。

每個部門如火如荼的準備著匯報PPT,我才發現即使資深如各部門主管、項目負責人,做出來的 PPT 仍慘不忍睹,就連我們的大老闆看了都大動肝火,直罵大家怎麼連基礎的總結、畫重點、分析能力都沒有。

延伸閱讀:簡報好不好,前 10 分鐘定生死!想快速引起聽眾注意,這 3 件事很重要

我觀察了大家的匯報 PPT,發現有 4 大共同問題:

  1. 版面塞滿非必要的資訊: 滿滿表格跟敘述,沒有洞察及總結。
  2. 未解釋數字背後的涵義: 數字只是數字,並沒有上下文、競品、市場、標竿等任何對比。
  3. 冗長且缺乏條理: 頁數繁多,每頁卻重點稀少,也不一定有連貫的邏輯。
  4. 對報告場景缺乏考量: 沒顧慮到聽眾是誰、時間多長、呈現方式。

就更不用說排版、設計這方面,雖然重要但次級的考量。

以上這 4 大問題,會導致匯報時間拉得很長,但聽眾卻還是「沒get到」(領會到)講者想表達的觀點,聽完就只有滿滿的:「嗯?所以?」

ㄧ份好簡報,少不了的 3 大核心

其實回歸到PPT的核心,重點就3個:整體分析(數據、洞察)、總結重點(亮點、優劣勢)、未來策略(方向、數字指標、執行計畫),最後再視匯報對象,決定是否需要提出支援需求。

而PPT的呈現方式也因情境、聽眾有所改變。
大體而言,呈現形式分為 3 類:

  1. 演講型(如蘋果發表會,大圖少字)
  2. 研究報告型(如市場調查報告,主要是閱讀、傳閱類型,文字圖表多)
  3. 研究+匯報型(需要現場匯報但又要有足夠內容支撐,以利後續留底及傳閱,而第3種也是在大公司內最常見的形式)

以下就以我們團隊一位同學的 PPT 舉個例子,這個 PPT 的呈現方式是第 3 種、也就是「研究+匯報型」,有 5 分鐘的分享時間(共計不能超過 3 頁),後續也將被用來傳閱,她需要總結我們去年做的所有跟數位人才培訓相關的計畫。

這是他做的:

PPT 不是堆滿數字、圖表,就是有重點
王宥筑製圖(原始簡報為英文撰寫)

這是我修改的:

PPT 不是堆滿數字、圖表,就是有重點
王宥筑製圖(原始簡報為英文撰寫)

撇開設計不談,我做了幾點修正:

  1. 梳理亮點: 挑戰及機會點太過籠統(general),放在任何市場都可以適用,我們需要加強本地特色。
  2. 解釋前因後果: 上圖的「培育策略」並不是真的策略,那只是後續的行動計畫,我將策略放在圓圈右邊,解釋這些項目形成的原因。
  3. 補上數據: 同學做的列點只是計畫介紹,卻沒highlight這些計畫為何重要、影響力、創新點是什麼,我加上了數字及意義(例:東南亞市場第一個、覆蓋廣度第一、國際部門第一個等)。
延伸閱讀:頂尖工作者的 PPT、Excel 祕訣!除了快速鍵,還有 15 個高效小訣竅

這 3 大重點也呼應了我上述提到的 PPT 核心:整體分析、總結重點、未來策略。

PPT 製作博大精深,是一條學無止盡的路,我從大學時期就開始研讀、模仿、觀察各種大神的 PPT,在近十年前為當時的部門大老闆準備開場 keynote(主題演講),這十年來我仍持續在學習,不管是觀察好的、壞的,都有可以參考的地方,而我個人覺得最好的進步方式,則是協助其他人,深入了解他們的核心 idea(想法),進而改善他們的 PPT,不僅能使自己成長,同時也幫助他人改進簡報技巧。台灣或平台上也有許多機構、範例可以參考,例如寶渥、slideshare 等,但關鍵還是在自己是否願意花時間改善自己的溝通能力,共勉之。

繼續閱讀 簡報提案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