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心「一心多用」損害你的決策能力!內馬爾、急診室醫師都避免讓大腦多工作業


我曾經調查過 500 人,超過半數的人表示,他們偏好以「一心多用」達成最重要的目標。不過,科學家發現這樣的偏好,跟自己真正的選擇並不一致。 一心多用超過個人臨界值,成效不增反減!
研究人員在 1 個月內,1 天詢問 3 次俄亥俄州哥倫比亞的受試者,了解他們正在做什麼、有什麼感覺。發現勞工越一心多用,越會說自己很開心。然而,雖然勞工說自己感覺很好,但越是一心多用,生產力就越低。人們往往傾向於,快速做出可呈現當下想法與偏好的決策。我們會有現在要節省時間的衝動,因此就算當下的情況不適合一心多用,還是會繼續選擇這麼做。
頂尖運動員研究案例:大量練習可騰出大腦空間,提升效能
過度一心多用,會導致認知系統負擔沉重,做不好應對的準備。只要持續練習,把正在做的事情,變成習慣或例行公事,就能騰出心理資源用在其他地方。任何一件工作需要的腦力沒那麼多,就能處理更多事情。
由西班牙腦神經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巴西足球選手內馬爾(Neymar)練習初階步法時,對他進行測試。為了測試內馬爾與經驗數少的運動員,兩者大腦活動是否有差別,研究人員觀看內馬爾在雙腳移動時的大腦情況,和以下選手的大腦活動模式做比較:西班牙足球聯賽乙級聯賽的 4 位專業足球選手、2 位年齡相仿的西班牙國家級泳將,和 1 位業餘足球員。
每位運動員輪流躺在 fMRI(編按: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掃描儀,跟著節拍器移動雙腳,像是在跑步。研究人員會製作影片,量測運動員移動雙腳的幅度。
儘管雙腳的移動方式很相似,但是研究人員發現,內馬爾的大腦活躍度低於其他人,特別是動作皮質中,負責處理腳部動作的部位活躍度較低。換句話說,內馬爾移動雙腳時,所使用的腦神經數量與處理能力,遠低於其他專業足球選手、業餘足球員,甚至是雙腳訓練方式不同的游泳選手。
只要持續練習,把正在做的事情,變成習慣或例行公事,就能騰出心理資源用在其他地方。任何一件工作需要的腦力沒那麼多,就能處理更多事情,一心多用帶來的負面後果也隨之減少。
內馬爾在球場上的表現十分出色,但是在他移動雙腳時,大腦活躍度並不高。實際上,很多職業的專家大腦裡負責管理專業技能的部位,活躍度都比較低。
舉例來說,專業鋼琴家在移動手指時,管理運動皮質區的大腦活躍度,低於其餘不是音樂家的人。請賽車手玩遊戲時,職業一級方程式賽車手,大腦裡負責管理視覺與空間關係的區域,活躍度低於業餘賽車手。專業空氣手槍運動員跟從未參賽的人相比,他們在射擊時的大腦活躍度較低,特別是負責管理視覺、注意力、運動動作的區域。
不過,也要提醒大家。順從當下的渴望,不一定是錯的。關鍵在於懂得認清這些時刻。
急診室醫師研究案例:工作量較低時可適度一心多用
狄瓦斯 KC(Diwas KC)是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統計學大師。他調查一心多用如何影響急診室醫師的生產力。急診室醫師必須以最有效的方式,同時照顧多位患者,從 3 年間處理過的 14 萬 5 千多位患者的經驗中,發現醫師在等待的空檔一心多用,既有好處也有壞處。
若醫師負責的患者人數極少,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心多用,患者出院的速度會比較快。急診室醫師負責的病例,從 3 位增加到 4 位,患者出院的速度反而會增加 25%。當出現第 4 位患者,儘管醫師現在要同時照顧更多患者,但任何一位患者的出院時間,只會比原來增加約 7 分鐘。
問題是,一心多用帶來的好處有其極限值。一心多用到了某個程度,要付出的心理成本,會超過低度壓力時帶來的好處。病例數超過 5 位的話,數據指出,醫師處理每位患者的速度會慢下 6%。同時處理 5 位患者,患者在急診室待的時間是 2 小時左右,當有第 6 位患者到院,會激增到 2 小時 40 分鐘。
有時,壓力會促使我們想得更多、想得更快,並更常切換心理焦點。若我們的心智受到的刺激不足,就會以較緩慢、較沒效率的步調做事。若認知系統的負擔增加,我們會振奮起來,即使要處理的工作量略增,也會有能力做出反應、應對挑戰。不過,還是有臨界點的存在,若試著同時處理太多事情,反而會產生反效果。
(本文出自《決勝視角》,采實文化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