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想辭職換工作,又怕後悔?1 個練習,幫助你做決定時不被「結果論」綁住


人每天要做大大小小、數以千計的決定,有些是會影響人生的重大決定,像是選擇哪一份工作,有些則是無關緊要的選擇,比如早餐吃什麼。
無論面對什麼樣的決定,建立一套決策流程是刻不容緩的,不僅能改善決策品質,同時幫助你整理你的決策,以分析決策的重要性。
為什麼擁有高品質的決策流程很重要?只有兩件事會影響人生的結局走向 :運氣和決策的品質。在這兩件事之中,你能控制只有一件事。
運氣,指超出你所能控制的,像是什麼時候出生?在哪裡出生?老闆來上班時心情好不好?哪個招生人員恰巧看到你的大學申請書等,這些全都不在你的控制之內。因此多少能掌控和改善的,就是決策的品質,當你做出品質更高的決策,發生好事的機會就更大。
決策練習:換工作是好的決定嗎?
1. 想像你辭掉工作,換到新公司。
結果新工作非常好。你很喜歡同事,工作也非常滿意,而且不到一年就升遷。
辭職接受新職務的決定是好的嗎?勾選一個答案。
□是 □否
2. 想像你辭掉工作,換到新公司。
結果新工作是一場災難。你痛苦不堪,而且不到一年就被解僱。
辭職接受新職務的決定是好的嗎?勾選一個答案。
□是 □否
我猜你直覺認為,在第一種情況中,辭職的決定是好的,第二種情況就不是一個好決定。難道未來工作發展得很好,辭職的決定就是好的?如果發展不順利,肯定是決策做得不好?
關鍵是,在兩種情況中,我沒有提供任何有意義的資訊,說明究竟運用什麼流程達成決策。我給的訊息只有兩點:
1. 下決定的基本敘述,而且一模一樣。
2. 最後的結果如何。
儘管其中沒有提及決策流程的細節,當我提到事情後來的發展,你彷彿真的知道決策究竟是好是壞。
我們往往只憑結果判斷決策的好壞,因此害怕無法預測的未來
決策的結果會成為透露流程品質的重大線索,因此即使針對決策的描述一模一樣(你辭掉工作,換到新公司),你對決策的看法也會隨著結果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這種現象在各種領域隨處可見:
● 你買進一支股票,價格翻漲 4 倍,感覺這是個好決策。
→ 你買進一支股票,結果股價跌到 0,感覺這是個糟糕的決策。
● 你花了 6 個月努力爭取新委託人或顧客,結果他們成為你最大的客戶,感覺自己充分利用時間,並做出優秀的決定。
→ 你同樣花 6 個月努力爭取客戶,卻始終沒有完成交易,感覺是在浪費時間,而且是個糟糕的決定。
● 你買了一棟房子,在 5 年後賣出,價錢比當初高 50%,這個決策棒極了!
→ 你買了一棟房子,在 5 年後賣出,結果房子的房貸金額高於房屋價值,這個決策糟透了!
● 你開始做混合健身(CrossFit),2 個月後,你的體重下降,肌肉量增加,這個決定棒極了。
→ 但如果你練 2 天肩膀就脫臼,這個決定真糟糕。
不管什麼領域,結果的尾巴都在擺動決策這隻狗,稱做「結果論」(Resulting)。
只看結果不看經驗,小心掉入「結果偏誤」的陷阱
結果論指根據結果的好壞推論決策的優劣,心理學家稱此為「結果偏誤」(Outcome Bias),但我喜歡用更直觀的名詞「結果論」。人們會用結果論這個捷徑,是因為決策的好壞無法清楚「看出」,但是事情發生之後,可以清楚看到結果是好是壞。結果論是將複雜的決策品質評估簡化的一種方式。問題是,簡單未必比較好。
決策品質和結果好壞當然有關聯,但是不完全相關,至少我們做的大多數決定中沒有關聯,只做過一次的決策,更能肯定沒有相關。可能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會逐漸顯露兩者間的關係。
光看單一的例子(辭掉工作,結果很慘),很難判斷這是否為決策品質導致的結果。有時候我們做了好決定,最後結果也是好的,但是有時候做了好決定,最後結果卻不好。
你可能闖紅燈過十字路口卻毫髮無傷,你可能在綠燈行駛卻遇上車禍。
結果論代表從單一結果倒推回去判斷決策的好壞,容易得出拙劣的結論,可能會讓你以為闖紅燈是個好主意。
從經驗中學習,是成為優秀決策者的必要因素。經驗包含可改善未來決策的教訓,但結果論會讓你學到錯誤的教訓。
(本文出自《高勝算決策 2》,采實文化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