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Leonardo ai

自稱「我不太會說話」是沒必要的謙遜!不想形象扣分,請改掉這句開場白

2024-04-01 臼井由妃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想和初次見面的人聊彼此都能說得上的話題時,我會推薦的主題是「季節」與「天氣」。例如:「天氣真好」、「聖誕節快要到了呢」、「下午好像會下雨耶」等等。

如果你覺得季節與天氣這種無聊的話題,根本無法抓住對方的心,不如先想像一下當你這樣說的時候對方會怎麼反應。我想如此一來,你應該就能理解。

不用懷疑,對方通常一定會回答:「是啊。」

但是,如果一直聊季節與天氣,總會擔心變成社交辭令或恭維,而且連你自己也會覺得無趣吧。

因此,掌握除了季節與天氣以外的「話題關鍵字」吧!

  • 新聞:聊最近的新聞與業界動向,可以迴避沉重的話題。
  • 家庭:如果談些小孩與太太的話題,在面對關係比較親密的友人時十分有效。
  • 健康:可以討論身材與減肥等,以及大家都關心的健康資訊。
  • 服裝:不管是時裝或隨身物品都很好聊,還可活用於稱讚對方的品味。
  • 地區:說說地區情報與在街上看到的事物,例如對方辦公室周邊的話題,能表達出自己深切的關心。
  • 興趣:可以談談彼此著迷中的事物與運動,但不要太特殊、冷門,這樣比較能引起共鳴。
  • 食物:喜歡的食物與美食景點,可說是任誰都喜歡的話題。

如果你能記住這些萬能關鍵字,不僅面對初見面之人能派上用場,之後不管在任何場合,話題都能信手拈來、不會冷場。

延伸閱讀:這 3 種話題,破冰、閒聊都好用!從列表挑一個,初次見面也能聊得開

「錯誤開場白」害形象扣分,怎麼避免?

有些人在必須自我介紹或是需要發言的場合裡,會先說出以下藉口,做為開端:
「我不擅長說話,所以不太會自我介紹……。」
「我有社交恐懼症,因此無法順利與人溝通……。」

如此的開場白,會讓人覺得你好像非常沒有自信,似乎是迫於無奈才不得不開口說話那般。

聽人講話,其實本來就是件麻煩的事。就算是認為自己不擅長講話的人,要一直聽別人說話,也一樣會覺得無聊。大部分的人一旦聽到對方說出「因為我口拙」、「有社交恐懼症」這類藉口,便會立刻失去繼續聽下去的興致。

要是再接著跑出「那個」、「這個」這類完全不必要的開場白,他人的忍耐就會漸漸被逼到極限,心裡不禁浮現這些念頭:「快點結束吧!」、「已經不想再聽下去了!」

另外,有些人拿到麥克風的時候,會像是在做儀式那般「啊、啊」地測試,或是藉由咳嗽的聲音測試麥克風;還有些人甚至會急忙地向他人確認:「聽得到聲音嗎?」那種緊張的樣子,其實一眼就會被人看出來,這樣的舉動,便如同沒有意義的開場白。

請你要知道,「藉口」和「沒有意義的開場白」,都會導致你喪失與人相識的機會。

如果在一場演講上,有位講師以此為開頭:「雖然我不擅長講話,但請你聽到最後吧!」就算這是種謙遜的表現,但我想被迫坐下來聆聽的觀眾,一定都覺得很難忍受。

上述舉例的這些說話習慣,事實上只會令人覺得你好像自滿於自己的「口拙」,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加分效果。

因此,就算你自己在心裡感覺:「我的發言真的很糟糕。」也絕對不要隨口便講出來。「口拙」這件事,完全沒有必要特地大聲宣傳。只要你不多嘴,給人的印象就會改變。

延伸閱讀:閒聊時,這 3 種常見話題其實超危險!讓你冒犯人卻不自知

問話節奏抓得好,和誰都能聊不停

當你發現在自我介紹之後,對方反應逐漸變少了;不會冷場的萬能關鍵字也已經失效,再這樣下去,對話就會停下來。

我想應該不少人有這樣的經驗吧,然後便因此焦急、慌張、陷入恐慌,開始在心裡想著「怎麼辦、怎麼辦……」並且為此嘆息。

在這種時候,希望你可以記住以下這些「問題」:

  • 「是誰介紹的呢?」
  • 「你覺得如何?」
  • 「你從哪裡來啊?」
  • 「哪個地方吸引你呢?」
  • 「你是哪裡人?」
  • 「從事什麼工作呢?」
  • 「這個該怎麼做……?」
  • 「怎麼辦比較好?」
  • 「為什麼……?」

請你先在腦袋裡描繪出這些「問題」,接著再聯想可以詢問對方的部分。如此一來,就能擴展你們的對話。

但是,請你注意千萬不要連續提問。如果被連珠炮似地追問,被問的人並不會認為這是出自於你的關心,甚至可能會讓對方誤以為你對他有好感;過於糾纏又會變成在「責問」,因此要適可而止才恰當。

(本文出自《高情商說話,跟誰都能聊不停》,方言文化)

繼續閱讀 人際溝通
相關文章

高情商說話,跟誰都能聊不停:寡言優勢的溝通心法!1分鐘說話術X7組萬能話題X3要點拒絕法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