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田康祐k_bird

想在會議上發表意見,卻好怕說錯話!5 步驟養成發言習慣


話題一個接一個展開,完全跟不上,也找不到時機說話。
發現自己說錯話了,正在想該怎麼辦時,卻錯過發言時機。
「開會時不敢發言」,相信許多人都有這種煩惱。不少負責管理員工的主管或公司前輩,也很討厭年輕同事或新進員工開會時都不說話。
近年來,職場上還有一股風潮,凡是開會時不發表意見的人,下次開會就不找他。這樣的風潮,使得更多人怯於在會議上發言。
可是,開會時不敢發言的人就是不敢,即使跟他說「隨便說幾句都好」也沒用。如果你剛好也是這樣的人,建議可以採取以下方法,分階段習慣開會發言。
STEP 1:主動應聲附和
STEP 2:主動加上贊成意見
STEP 3:主動確認內容
STEP 4:主動提出質疑
STEP 5:主動提議
STEP 1:主動應聲附和
第一步是主動附和會議成員的發言。具體而言,就是當別人說話時,跟著附和「原來如此!」、「確實是這樣!」……就算有點誇張也沒關係。請務必養成應聲附和的習慣。
重點在於「只」應聲附和,絕對不做其他事。如果分心思考「如何回應對方的話?」,說話的時機就會在你考慮時溜走。
有趣的是,「只」專注於應聲附和,反而能將注意力投入「說話內容」,慢慢減少「跟不上話題」的情況。從發言者的角度來看,也會覺得有人了解我在說什麼,還主動回應,因此覺得開心。
STEP 2:主動加上贊成意見
第二步是對於會議成員的發言,加上贊成意見。例如,在某人發言之後,立刻做出「我也是這麼想」,「從某某觀點來看,你說得很對」,「說到這個,某某事實也佐證了你的觀點」等回應。
在會議上,對別人說的話發表反對意見需要勇氣;如果是錦上添花,加上贊成意見,就比較能輕鬆說出口。
從對方的發言中找出可以贊成的部分,積極加入贊成意見,養成在會議上發言的習慣。
在這個階段,你應該已經培養辨別能力,能夠理解對方的發言內容,學會區分「可以贊成」與「不能贊成」的部分。
STEP 3:主動確認內容
具體而言,主動確認內容最典型的例子是「不好意思,我不大理解你的意思……可以確認一下嗎?」,或是「換句話說,⋯⋯你剛剛的意思是這樣嗎?」等說法。
即使是同一句話,每個人的表現方式皆有不同。在相同場合聽到同一句話,每個人的解讀方式也不一樣。
有時乍聽之下每個人說的話不一樣,但其實大家說的是同一件事,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在此情況下,如果可以向對方確認,他剛剛說的話是不是自己想的這個意思,有時還會遇到意見契合的情況,讓會議氣氛更加融洽。
別想得太難,你要做的只是「確認」而已。有趣的是,有時「確認」可以讓會議成員的解讀一致,將大家串聯在一起,讓會議進行得更加順暢。
各位若能在第三階段學會「主動確認內容」,就能培養洞察力,找出「尚待釐清的議題」,協助團隊順利開會,做出貢獻。
STEP 4:主動提出質疑
開會時,難免有人說出預料之外的言論,遇到這種情形時,不妨提出質疑,問對方:「你剛剛說的話,是不是有什麼背景因素?」,「我想了解你這麼想是否有什麼原因,可以請你說明嗎?」。
這個階段要做的事也很簡單,只要「提問」就好。提問沒有對錯,只要掌握得宜,無須擔心問錯了該怎麼辦,問就對了!
開會時適度提問,可以針對每位成員的發言,找出隱藏在背後的「本意」與「前提」,放在檯面上共同討論。
STEP 5:主動提議
最後階段要做的是「積極提議」,主動告訴對方自己的想法,聆聽對方的回應。
商業世界是經營未來,沒有人能夠正確預言未來,關於未來沒有正確答案,也沒有錯誤答案。因此,開會時不要畏畏縮縮地嘗試說出獨一無二的正解,而是以平常心提出可能性,積極建言。
總結
◎ 分階段習慣開會時發言,讓你更快習慣在會議上發言。
◎ 開會時不要畏畏縮縮地嘗試說出獨一無二的正解,而是以平常心提出可能性,說出意見。
(本文出自《用最小力氣,做出最大成果》,星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