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時,我曾為了推出一系列茶飲,參觀不下 10 家工廠。在規畫生產排程時,工廠提出得批次生產,一次只能生產一種茶。我一下沒能明白,負責窗口解釋說,每次生產不同內容物時,所有的器械管道都須拆下來清洗,特別是管子彎角處,得用高壓水柱加上高壓蒸汽,來回處理多次,才能開始生產下一個產品。每回拆卸清洗加組裝確認,就要花上 4 小時,一天若來回拆兩次,會大大影響產量。
這麼簡單的生產道理,卻影響我很深。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過著被時間追著跑的生活,該準備的報告還沒打、該做的溝通省不得、該回的郵件堆積如山。
但我很幸運,20 幾歲參觀茶工廠時,我悟出時間管理的精髓:「一次生產一樣東西最高效。 」在此分享箇中心法與技法。
1. 時間配置要與 OKR 或 KPI 連動
我要說的第一點就是很多人不習慣或不愛聽的:「時間規畫並非安排時間,逐一將工作項目打勾,而是依據 OKR 或 KPI,回推到每周可以或應該做些什麼,去逐步實現,目標占比大的,自然應該占據你較多的精神」。
當你試圖將所有該做或想做的任務排進時間表,卻發現塞不進去,那請認真檢視自己的工作有效性,是否處於一種天天都很忙,卻跟達標沒什麼關係的狀態。紙上談兵一定比實際上戰場簡單,你若連預先分配時間資源都無法生出一套相對能讓你達標的規畫,那真實世界裡,達標跟碰運氣沒什麼兩樣。
2. 將每周分成 10 個時間塊 ,要加碼僅限 3 個
據說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行事曆是以 15 分鐘為單位,但是他有助理,我們沒有。我不建議一般人以 15 分鐘來切割時間,因為錯過的機率太高了,突然來一通電話、老闆叫去問事情,就會讓我們因為無法遵照預定時程,產生焦慮與沮喪感,對時間管理這個概念失去信心。
經過反覆測試,塊狀規畫是最佳解法,亦即每半天為一個單位,一周會有 10 個「時間塊」。也有人加班是常態,特別是某些產業的某些月份,那可以每周增加一些「額外時間塊」,盡量將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排在 6 點以後做,將白天時間用來與人互動。但重點是,一周建議最多 3 個「額外時間塊」,另兩個晚上與週末,去運動、去陪伴家人、去放鬆、去進修,才能使你走得更健康與長遠。
3. 集中同性質的事
一個「時間塊」建議只做同一類型的事,避免沒有產能的暖機時間。很多公司喜歡周一開例會,就讓你的內部會議盡量集中在同一天,上午開部門大會,下午進行一對一會談,或專案相關進度討論。
工作性質中含有客戶服務的人曾問我:「我怎麼可能知道客戶哪天有空?」客戶難道就是無法溝通或被管理的嗎?你可以試著每周二上午,或每個月的第一個周三去聯繫客戶,時間一久,就像《小王子》裡小王子與狐狸的關係,你們會逐漸建立出一種習慣,一些默契,在不知不覺中協助客戶管理他們的時間。
4. 預留 2 個「緩衝塊」
是的,難免有突發狀況,所以你的規畫只能用掉 8 個時間塊,預留 2 個「緩衝塊」。這不是指意外只會在你預留的時段發生,而是可以在必須中斷排好的行程、去處理某件事時,仍有時間補回你原本規畫要做的事,降低你的煩躁感。
多年下來我與很多人的經驗值是,把這兩個「緩衝塊」放在周三與周五下午,如此一來每周會有兩次追回進度的機會。
這兩個「緩衝塊」跟防波堤一樣,是必要的存在,一定得留著。20% 是很基本且還算健康的假設值,即使很難,也得想辦法不要把行事曆塞得滿滿的。若你無法每周留出時間處理問題小雪球,就會有一天得付出巨大代價,處理更為棘手的問題大雪球。
無論是我服務 3 個主管的菜鳥助理時期、同時負責超過 20 個專案的顧問時期、或是帶領集團 250 人的總經理時期,這套時間管理法,都是絕對夠用且適用的簡單方法。道理都知道,就是看你做不做得到。祝福各位也能跟時間建立良好關係,成為自己時間的主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