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畢業季來臨,許多社會新鮮人或正考慮轉職的朋友都,往往對「夢幻職業」抱有憧憬,但真正能如願找到符合自我天職的人卻不多。原因在於,隨著人生上半場的科系選擇,可能不是自己的興趣,大半是為了符合父母的期待,或是跟隨社會主流價值觀,忽略了自己內心真正的興趣和性格,讓不少人從一開始就走向不適合的職涯。
筆者從事企業人才發展輔導顧問多年,想鼓勵新鮮人和想轉職的朋友們,應該適才適所,勇於找到「真心想做的事(工作)」。
誤區1:被學歷和專業背景限制
許多人在找工作時,習慣依照過去的學歷背景、學業成績或熱門產業來決定職涯方向,這是常見的職涯迷思。最終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卻因為社會期許效應和沉默成本,選擇繼續從事一樣的工作,放棄探索自我的機會。
例如,一位從事財務工作的朋友,剛畢業選擇了薪資高、發展前景好的財務部門,並因出色表現獲得公司高層的重視。不過,他在某一次跨部門專案中,發現自己對人資領域的訓練工作更感興趣,當下主動向主管表示有意願內部輪調,但因為財務工作表現優秀而被主管拒絕。不久,他被調去海外分公司繼續從事財務工作,最終因為抑鬱寡歡,需要接受心理諮商。
誤區2:追求熱門產業的短期利益
有些人則選擇產業熱門,像是與 AI 相關、金融、科技業,因為「很有前景」,就拼命往裡面擠。然而,這樣的選擇往往缺乏長期規劃,忽略了自己的性格與興趣,導致工作滿意度低,甚至逐漸喪失職涯熱情。
誤區3:將興趣與價值混為一談
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先了解自己的性格跟興趣。興趣本質上是驅動力,但不能僅依靠興趣作為職涯選擇的唯一標準。興趣的前提是要對他人產生價值,才能長期維持。舉例來說,我有一位學生,研究所是人資的學術背景,但她渴望當作家,在工作之餘撰寫職場文章,最終靠這個興趣獲取收入,成為她職涯中的另一條成功路徑。
人生階段越早知道自己的興趣越好,社會新鮮人在進入職場時,應該多元探索不同領域,勇於嘗試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例如,美國的商管研究所會鼓勵學生在累積工作經驗後,再回到校園進修,因為只有先探索完自己的興趣和專長,才能在職場中更快找到自己的定位。
畫出生涯 S 曲線,提前培養第二專長
對於已經有沉默成本的中年職場人士,建議提前規劃第二專長,畫出自己的生涯 S 曲線。另外一種情況是,想轉換跑道卻猶豫不前,更鼓勵你應該早日做出改變,不適合就適時轉彎換個方向,當你找到兼顧興趣與價值所在,就能真正往自己想發展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