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2

賈伯斯和馬斯克的領導學!喊出遠大志向的主管,如何激發團隊突破自我?

整理‧撰文 盧廷羲
2021-12-0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蘋果(Apple)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在 2007 年發布第一代 iPhone 時曾說,「iPhone 會創造出滑鼠問世以來,最具革命性的使用者介面。」於是,出現了沒有鍵盤、以手指觸控滑動螢幕的手機。太空探索公司 SpaceX 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曾發下豪語,要發展太空網路,雖然還沒實踐,但他已經做到成功發射火箭,把平民送上太空。

老闆的遠見和願景,決定了一家公司能走多遠。《第五項修練》作者彼得.聖吉(Peter Senge)進一步說明, 領導者建立的願景,使組織目標一致,所有人為了某種價值而努力,團隊才有凝聚力。

《第五項修練》提到,沒有共同願景就沒有學習型組織,願景像拉力,把人們拉向真正想要實踐的目標,會激發人們新的思考和行動。如果沒有願景作為支撐,維持現狀的力量將牢不可破。學習很辛苦,共同願景能幫你放棄固守看法,發現思考盲點。

然而,要寫下好的願景並不容易。「我們要成為全球最棒的通訊公司。」「我們要致力改善人們的健康。」你大概常看到這類宏大但模糊的願景,它沒有呼應企業為什麼要存在,員工到底要朝著什麼方向前進。

延伸閱讀:台積電、Google如何讓員工心甘情願追隨?談「願景」與「使命」的角色

願景是否具備往下延展的配套措施?

聖吉說,一般企業在訂定願景時,會類似以下情境:總經理站在大會議室前,向所有員工做了一小時的簡報,大聲說出公司往後要怎麼做。但這可能使成員消極接受,他們會想,「反正老闆已經決定,我盡力照做就好。」

嚴格來講,這一小時的簡報,不可能把老闆的「個人願景」,轉變成所有人的「共同願景」,因為它只處在「由上而下告知」的階段,組織成員沒有機會投反對票。

聖吉解釋,告知、布達式的願景,必須搭配不同溝通方法。首先, 關於公司的現況,一定要說實話,而且傳遞訊息的方式要直接、透明化《讓部屬甘心跟著你》舉例,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Kennedy)曾說,他要推動登月,是因為這件事很困難,但可以測試當前最頂尖的技術。這個願景,也成功讓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踏上月球。

其次, 說明哪些事情可以妥協,哪些則不容置喙 。比方說,公司永不接受削價競爭,永遠以創新為第一,但要想出降低成本的行銷策略。

第三, 要稍微描述願景的細節,才不會過於空泛 。舉例來說,保險公司的願景是「不讓所有顧客吃虧」,可詳述保險員鑑定損壞汽車時,需仔細檢查,釐清修車廠的報表是否作假或灌水。

除了採取直接告知的方法,還有一種技巧是推銷。聖吉建議,你可以跟團隊說,「公司的目標要仰賴大家努力,如果各位不想做,就得重新討論。」當你用「我們」取代「我」,能拉近願景與基層人員的關係。接著,多描述願景帶來的好處,以及它將如何滿足員工需求。

願景與員工學習方向能否對齊?

接下來,則是要獲得員工反饋。最簡單的方式,可以設計匿名問卷,詢問所有人對新願景或策略的看法,在保護員工隱私的情況下,得到直接回饋。其次,在員工同意後,採取面談,直接討論「這個願景到底能不能產生效果」。

最後,才是進入「共同創造」的階段,也就是大家一起討論、修正。舉例來說,有間公司的願景是誠信,員工就可以提問,「誠信是針對自己,還是面對供應商、顧客也要做到?」

人們願意提高參與度、當責,有了穩定向前的團隊,才有餘力學習與成長。

從「告知」到「共同創造」,5步驟具體描繪願景
經理人
繼續閱讀 激勵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教練式領導
feature picture
3

國旅爆發!晶華如何讓員工不靠SOP就火速補位,門房也能支援房務、送餐?

採訪‧撰文 劉燿瑜
2021-12-08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這兩年因疫情,一切都在做中學,我們已經沒 SOP(標準作業程序)了!」台北晶華酒店暨集團餐飲董事總經理吳偉正說。

過去,在晶華酒店,從房務打掃到訂房、接待,每項工作都有一套標準操作清單,經營 31 年來,累積超過 300 多條。吳偉正指出,晶華的生意穩定,訂房率大多維持在 8 成,員工把分內事情做好、各司其職,飯店營運效率就會高。

但自去年疫情爆發,晶華酒店原本的住房主力商務與國際觀光客進不來,只好推出近百檔餐飲與住宿優惠專案,吸引國內旅客、挽救業績,每位員工也得學習身兼數職,才能因應客群的改變。

吳偉正_晶華總經理_2021-11-15_侯俊偉攝影.jpg
台北晶華酒店暨集團餐飲董事總經理吳偉正。
侯俊偉攝影

國旅客入住、用餐時間集中,櫃台、早餐內外場忙翻

吳偉正表示,外國客與國旅客不同,外國客來飯店多是睡覺、休息,隔天很快就外出,不見得會駐留飯店用餐、使用游泳池、健身房等設施。但國旅客在晶華住宿會把飯店當度假村,傾向待好待滿,員工的工作型態也大有不同。

例如最基本的 check in 流程,外國客因為班機時間不同,抵達飯店的時間很分散。但國旅客,通常下午 3 點(最早的 check in 時間)會準時報到。1000 多位房客一口氣抵達,光靠櫃檯的接待人員無法消化。

另一個是飯店早餐。吳偉正指出,過去飯店早餐一天平均 500 位用餐,熱門假期頂多 800 位。但國旅爆發期間,每周假日均有破 1000 位用餐,原本的內外場人員,根本忙不過來。

為調動支援人力,每個人的班別被拆得細碎。以門房為例,過去一整天只要站在門口接待,如今上班的第一站,可能是先去整理房務,再來也許還要協助送餐,下午才回到門口泊車。

員工自己訂改善方案,比教他如何做,效果更好

晶華如何在最短時間內,讓全體員工都能具備跨部門支援的能力?

關鍵在於自去年疫情爆發,晶華把握住房率衰退期間,依照行銷、業務、營運 3 面向,陸續開設近 20 門課程。內容涵蓋客房服務、餐飲教學、設計美學、數位行銷。上課形式有一周 5 天的跨領域通識課,也有連續 15 天、部門必修的帶狀課程。

吳偉正坦言,讓員工有更多學習機會,一直是董事長潘思亮的理想。但過去因為生意好、員工忙,只能每隔一段時間辦一些進修課,很難像現在一口氣開辦這麼多課程。

晶華的課程教案多由各部門主管編撰,內容會依照員工在跨部門協助營運時,所需的知識、技能設計。像是了解餐飲部門如何送餐,以及學習調酒、餐點擺盤這類相較基本、能代為協助的工作技巧。

吳偉正分享,經過一年多的密集修課,最直接的感受除了員工因了解彼此工作內容,跨部門溝通效率變好、更懂得將心比心。另外還有一線員工解決問題與創新的能力提升。

舉例來說,今年 5 月本土疫情爆發,飯店推出餐飲外帶外送服務。餐飲部在側門車道設計外帶免下車的得來速窗口。遇到下雨天,前來支援的客房部同仁,注意到雨水會濺進車內,主動在遞餐時替客人打傘。而且為求貼心,流程還不斷優化,像是從原本遞餐點時打傘,演變成在客人搖下車窗前,傘就準備好,直到客人車開走了才能收。

「一線員工主動創新,同仁看到好的做法也會彼此學習、交換意見,不再是主管說什麼才做什麼。」吳偉正說,這場疫情考驗,讓學習型組織的 DNA 更深入晶華每位員工。

台北晶華酒店訓練經理 朱妙媛
經理人

吳偉正

自 2000 年進入台北晶華酒店擔任餐廳經理,一路任職餐飲部協理、執行總監,2017年升任台北晶華酒店暨集團餐飲董事總經理。

繼續閱讀 人才培育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教練式領導
feature picture
4

凡事只讓主管決定,團隊動不起來!台電的經驗談

採訪‧撰文 盧廷羲
2021-12-08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提到台電公司,你會想到什麼?如果停留在「國營事業效率低落」的印象,台電近 10 年的數據能令人改觀。

2010 年,台電的線路損失率為 4.76%,2020 年降至 3.97%;供電可靠度部分,10 年前,平均每戶在一年內會停電 18 分鐘,去年降到 15 分鐘;員工生產力方面,2010 年每位員工平均售電量是 8792 度,去年升至 9257 度。各數據都顯示,台電的服務品質正在提高。

台電公司副總經理徐造華說,以前台電只需要做好供電本業,如今強調服務,必須轉型。不僅如此,大環境也開始改變,以往台電一家獨大,現在又有電業自由化的聲音,以及政府提出 2025 年要能源轉型,今年又有 2050 年淨零轉型(溫室氣體排放接近零值)的目標,「在這個時代,團隊要像變形蟲,能夠馬上動起來。」

延伸閱讀:賈伯斯和馬斯克的領導學!喊出遠大志向的主管,如何激發團隊突破自我?

執行議題式管理,分層討論、快速滾動決策

要如何做到這一步?「我們推動議題管理平台,各單位派菁英,定期討論大小議題,再交給底下的人快速、分組執行。」徐造華以議題為單位,每天開晨會,少則 10 分鐘,多則數小時;小從如何舉辦尾牙,大到怎麼推動智慧電網(smart grid)、或是做好數位轉型。

重點是,一個題目不只交辦給一個單位,而是打散到各個部門,每組分別提供有效訊息。例如,台中電廠出現空汙問題,不只是當地電廠要提出解決方案,相關單位也要一起討論。

延伸閱讀:喚醒部屬「渴望進步」的心!3 步驟建立學習型團隊,技能再升級

徐造華說,當每個單位都能接收資訊,找出和自己相關的訊息,各組回去行動,會比較快速、全面得出配套措施或解決方案,「以前我們是一招半式走天下,現在是八爪章魚學不完。」

他進一步指出,要做到每個人都能貢獻解決方法,公司的「模組」(部門單位)制度要很完善。舉例來說,核派至相關單位的人資主管,不能只懂 HR,發電、配電知識也要會一點;待在新聞組的組長,更需掌握全公司大小事。

養成願意學習的態度,遇事才不會說一動做一動

然而,台電員工約 2 萬 8000 人,要每個人都能自動自發、自主學習有點困難。徐造華說,這當然是痛點,但「領導者一定要有信念,鼓勵大家學習,也要和團隊不斷溝通。」

舉例來說,今年 5 月起,他們想培養 T 型人才(T shaped Talent,有跨領域知識與才能)。由於台電正在數位轉型,需要跨域的數位專業人才,但組織可能缺乏這類人才,因此就有兩種執行方向,從內部慢慢培育,或是從外部引進菁英。

徐造華說,領導者不能只當決斷者,更重要的是傾聽。從中,他會了解,原來甲團隊喜歡 A 方案、乙部門對 B 方案也有想法。

至於要如何確保,每個單位都能提供有效意見?徐造華表示,這時候就體現出組織日常訓練的重要性。在主管級的人才培育制度上,從 2014 年起,他們有鷹翔計畫(國內訓練,迄今訓練 1258 名人)、寰宇計畫(國外研習,迄今培訓 86 人)。

在員工學習上,台電訓練所每年約開辦 500 班,每年約有 1 萬 6000 人次接受訓練。徐造華說,透過這些制度,他希望台電的學習型組織,能像電影《阿凡達》裡面的「樹聯網」一樣,有很多關鍵節點人才,遇到大小事情,都能直接反應、快速成長。

徐造華認為,鼓勵員工持續學習,是希望團隊養成遇突發事件能自動自發回應的態度,不用等到董事長、總經理發號施令,就能迅速應變。

台電人資處專員 王秋霞
經理人

徐造華

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博士,1990 年進入台電公司,曾任董事長特助、董事會秘書室主任祕書及企劃處處長。現為台電副總經理。

繼續閱讀 人才培育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教練式領導
feature picture
5

台灣最大工程統包商!中鼎集團的留才之道:有新事物可學,員工就不想走

採訪‧撰文 簡鈺璇
2021-12-0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過去的工程訓練都是師徒制,『你跟誰,誰就教你』,」中鼎集團總裁余俊彥表示,以前是一個工程專案學一部分,下個工程專案學另一個部分,「這樣學很慢!更別說有的工程像林口電廠就要做 10 年,10 年才會出師成熟,現在年輕同事不會等你 10 年,學不到東西就跑了。」

台灣最大的工程統包商中鼎集團,經手國內外煉油石化、電力、環境、交通及半導體廠等重大的工程建設。從規畫設計、採購到建造皆能一條龍包辦,要做統包工程,必須熟悉許多不同層面的技能力。

余俊彥以位在阿曼、28 億美金規模的 LIWA 石化工程案為例,投標前要評估當地資源、協力廠商信譽及競標對手實力等。得標後要負責採購,像是工程設計完成一半,85% 的管線等材料要下單,下標時還要考慮匯率及物價波動,買多了、買貴了會虧本,買少了缺料會讓工程逾期。

如果還用以前的方法,一個專案一個專案慢慢磨,不但缺乏效率,同事也容易因為學習進度慢而沒耐心。現在的企業如果要留住人才,「讓他一直學不完是關鍵。」

有系統的學程和跨領域課,讓員工技能逐步升級

中鼎做法是不讓員工在同個職位及任務太久,訓練到某個程度,便讓他接替更困難的工作、肩負更重的責任,例如原本做管線設計的工程師升任為專案經理。但員工沒有相關知識怎麼辦?有系統的訓練與知識傳承體系就很重要。

2020 年,中鼎設立企業內的大學「中鼎大學」。由前師範大學校長張國恩擔任校長,與教務長、各事業部執行長共同籌畫 6 大學院:品質安衛環學院、工程設計學院、專案整合學院、企業管理學院、領導力學院及共同教育學院,各學院設置學系及學程。

中鼎大學每季固定召開院務會議調整或新設課程,讓課程符合實務工作者與企業的發展需求。學院院長、系主任由集團高階主管擔任,工程相關課程由內部資深主管擔任講師,領導統御類課程請外部老師協助。

中鼎集團近 7000 位員工,從高階主管到基層員工都有對應的職位課程,每年主管會與員工面談,依個人發展計畫(IDP),訂立該年的必修學分。舉例來說,人資部職員除了修人力資源課程外,還要上簡報技巧課向新人介紹公司,預備升主管則要修基層主管學程。

設知識王、學習之星獎章,激發團隊學習氣氛

為了讓學習更有效率,將各職位的課程線上化,目前已有近 800 堂課,員工透過手機、電腦就能上課,每門課 15 分鐘搭配測驗,降低學習負擔。

余俊彥表示,以往每個主管教法不同,員工的訓練素質有差異,而且新的一批人來就要重新教授,相當費時,線上課程能讓教案統一。此外,選課機制也讓員工有機會跨領域學習,如工程設計部有機會接觸採購、財會等課程,對未來的職涯規畫很有幫助。

不過,線上課程畢竟只是單向授課,為了激發學習動力,中鼎大學每季會定知識分享的主題,像「穀倉效應」「設計思考」「敏捷式管理」及「第二曲線」等,辦理演講,並指定參考文章、書籍或影片,鼓勵同仁針對該主題分享讀後心得在中鼎大學的學習平台上。觀看次數最高、同仁評選最優異文章者,可獲得「知識分享王」和「學習之星」獎章,並有圖書禮券等禮品。

中鼎大學人資專員 潘妍蓁
經理人

余俊彥

CTCI 中鼎集團總裁,1973 年就進入中鼎前身財團法人中技社,從基層工程師做起,2016 年升任中鼎集團總裁至今。中鼎集團在全球超過 10 個國家設有約 40 個據點,2021 年在國際工程承包商項目中,獲《工程新聞紀錄》雜誌(ENR)評選為全球第 69 名。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組織文化
feature picture
1

喚醒部屬「渴望進步」的心!3 步驟建立學習型團隊,技能再升級

整理‧撰文 盧廷羲
2021-12-0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顛覆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型態。在疫情底下,身為領導者,有太多事情要適應與學習。如何規畫遠距工作目標、怎麼面對原物料短缺、如何最快做好數位轉型,甚至是安撫員工情緒,穩定軍心。但現在才開始學,你有把握嗎?

幸好,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Peter Senge)在 30 年前就提出了解方。他在《第五項修練》提倡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的理念,指的是團隊成員有自主學習的態度、高度應變能力、能迅速汲取錯誤帶來的教訓。

換句話說,即使受到疫情打擊,或者更大幅度的商業動盪,由於學習型組織的組成,是團隊裡的每一個人都願意學習面對不確定,能接受挑戰,集結、活用個人的知識與資訊,快速找出新的解決方案。

找到學習低落的原因,才能建立高彈性組織

只是,想讓每個成員都有學習意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企業鼓勵員工學習、開教育訓練課程,卻還是行動遲緩,無法快速應變,為什麼?《第五項修練》指出,這是因為組織深受「學習智障」限制。

首先, 人們的思考方式太局限 。比方說,你被問到「做什麼工作」,你會回答職務內容,我是一位車床工、櫃台、業務等等。加上現代組織分層明確,導致大家只做自己的事、只想自己的工作,員工很少把企業目標或生存危機等宏觀思考納入工作,人們缺乏危機感或動力學習,難以推動組織進步。

其次, 習慣把問題怪在別人身上 。例如,行銷部在檢討會上,怪罪製造部的品質不夠好,導致他們銷售不佳。團隊忙著內部鬥爭,遇到問題先怪罪他人,遑論思考如何讓自己學習改善。

第三, 缺乏整體思考 。人們習慣以單一事件為出發點,看短期的優缺點。組織中,談話內容往往充斥各類單一事件,這一季營收、預算被削減、這個月的銷售,如果沒有把格局放大,尋找多個事件的關聯性,就只能見招拆招,而不能看到長期問題。

最後是團隊管理的困境。成員常為了團隊和諧,不敢說實話,甚至打壓不同意見,即使討論出一個目標,可能是互相妥協、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但不一定是最佳的解決辦法。當人們無法坦率說出意見,成員無法真誠接納、研究不同視角的利弊,沒有人願意提出新想法,學再多也無用。

共享所有知識,快速回應新問題

傳統組織中,設計和管理方式、員工被教育與互動的方式,已經被定型,只要妨礙組織學習的觀念或制度存在,學習的方向不對,反而可能會愈努力嘗試解決問題,長期後果愈糟。

有的組織可能會認為,我們提供很多教育訓練課程、開課、鼓勵員工學習、開讀書會,就算是學習型組織。但聖吉指出, 學習型組織是團隊能讓每個人都提出想法,交流意見 。每個人都有機會教別人,員工會把握每一個機會學習,而不是死板的制定「導師」「學生」制度。具體來說,學習型組織有 3 大特質:

  1. 系統性解決問題:面對不同問題,團隊能觀察事件的前因後果,不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能對症下藥。

  2. 具備實驗精神:團隊擁有積極態度,孕育出試錯、實驗的文化。創新提案也不會在還沒嘗試之前,就先被團隊或主管批評或否決。

  3. 知識共享:團隊重視每個人,而且願意建立一套資料庫,集結所有人的新舊知識。

也因此,學習型組織會很自然地,打破組織的僵化運作。在管理上,員工不全然要聽主管的指令,而是可以分享內心想法;在衝突或爭論上,團隊會蒐集所有意見、妥善協作,而不是靠權力或位階解決問題。

3步驟設計學習型組織
經理人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