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2

開放遠距工作,薪資該調整嗎? 資安問題怎麼解?

整理‧撰文 林庭安
2022-01-04

因為疫情緣故,許多企業不得不開啟遠端辦公模式,一推動才發現,實務上出現許多問題。我們整理了 6 個常見困擾,提供「遠距前輩」們的經驗法則,或許能讓工作調整更順暢。

1. 混合辦公後,團隊的福利與薪資該調整嗎?

疫情前,市場上有很多公司都是高薪聘請遠距員工,原因是這些人是業界頂級人才,能請到他們已經很幸運了。《遠距工作這樣做》指出,遠距工作者跟一般工作者應該要同工同酬,若「同工不同酬」,多半有刪減成本或逼退員工的意味。《遠距工作模式》也強調,企業應該以大城市水準的薪水聘用員工,這樣不只能找到更好的人才,還能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重用。

2. 只有特定的產業和職務才適合遠距工作?

台灣 IBM 諮詢企業策略轉型服務副合夥人游復興認為,每個行業都有機會做到混合辦公,差別只是虛實的「比例」。《遠距工作革命》(暫譯,英文書名為《Remote Work Revolution》)指出,高度複雜或需要創意思考的工作,如軟體工程師、圖像設計師、編輯等,在家工作效率會更高;工作複雜度低、不太需要實體與人互動的工作,如電話客服中心也是如此。不過各職務的資淺者,需要貼身汲取前輩經驗,較不適合遠距。

3. 團隊採用網路工具增加資安風險?

過去在辦公室,許多公司會規定只能用內部伺服器,但遠距團隊會透過網路工具工作,導致資安風險。《遠距工作這樣做》建議,團隊可以先讓協作回歸到安全層級較高的軟體裡,等到協作架構逐漸成形後,再建置內部規範。比方說,低風險業務的密碼禁止用通訊軟體傳遞、公司檔案禁止放在外部的雲端硬碟;高風險業務在外連網路要透過 VPN、重要機器限制 IP 登入等。

4. 每個人進辦公室時間不同,該怎麼聯繫團隊感情?

《遠距工作模式》發現,團隊一周只有 10~20% 的時間需要協作,其他都可自行作業。如果團隊每天都有 4 小時的重疊工作時間,不只能避免作業延遲,也會增加凝聚感。企業也可考慮舉辦年度實體會議,讓員工深入了解公司願景。《WFH在家工作的成功祕訣》提及,這種一年一度的度假式活動,兼具教育訓練和同事培養感情之效。

5. 如何說服組織、主管嘗試或延續遠端工作?

《啟動遠距工作,設計你的理想生活》指出,要說服老闆延續遠距工作,必須站在公司的立場,思考主管在乎、擔心的是什麼。首先,提出哪些工作可以遠端作業、遠端工作能為公司帶來什麼效益,告訴老闆你為什麼「需要」遠距工作,而非「想要」。再來,可以拿相關資料與數據佐證,證明遠距工作的實質好處。

6. 需要討論協作的時候,什麼時候要視訊?什麼時候用電話會議就好?

在洽公時,讓對方看見自己,更容易建立關係,而且也能觀察對方的表情、情緒,所以許多人會選擇用視訊會議。不過,大量視訊帶來長時間的眼神接觸,會造成「視訊疲乏」(zoom fatigue),耗費大量心力。《WFH 在家工作的成功祕訣》建議,將視訊電話留給外部溝通、概念發想,或是必須討論敏感話題的時候。至於不用開鏡頭的電話會議,可以留給已培養出默契的工作團隊,或是短時間的工作回報。

繼續閱讀 人力資源管理
相關文章

混合辦公新時代

商業 Business > 組織文化
feature picture
3

身處製造業,也能每月在家工作 3 天!邁向混合辦公的台泥,結果如何?

採訪‧撰文 吳美欣
2022-01-04

去年 5 月,本土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在全國宣布進入三級警戒前,台泥企業團就宣布啟動在家上班,連負責生產水泥的廠房都施行遠距辦公。

疫情趨緩後,台泥企業團恢復回公司上班。不過在家工作的經驗,卻讓台泥企業團改革了工作制度,包括:員工每月可以申請在家工作 3 天,等同小型混合辦公,每年也提供 3 天有薪照顧假,優於法令規定 7 天無薪照顧假。

制度實施前,也有部門主管擔心「員工會不會濫用」,或者工作無法如期進行,但是從 8 月至今,台泥企業團人力資源部資深協理劉鳳萍觀察,員工都是有需要時才會使用,工作也沒有延宕的情形,「我必須講,台泥企業團推這個制度推得很順利。」

邁向國際化系統升級,成疫情間遠距工作利器

在疫情前,台泥企業團就已經為遠距溝通做好準備。2019 年因應集團國際化的進程,升級了會議室的音響設備、線上視訊系統、雲端管理系統、虛擬網路 VPN,結果不到 2 個月,就爆發全球新冠疫情。

台泥和平廠長魏家珮回想,去年台灣因為疫情實施遠距辦公初期,由於工廠 24 小時不停工,現場一定要有作業人員,這些人雖然無法遠距辦公,但公司提供他們宿舍,減少通勤移動的感染風險,辦公室人員則實施遠距。

魏家珮表示,一開始確實會擔心很多事情沒辦法聯絡,譬如工廠製造流程分成生料、熟料、水泥,輪班主管不一定都是該領域專業。但是實際執行後,就發現沒有想像中困難,他們透過手機群組、虛擬網路 VPN,遠端監控製程狀況,確保溫度、壓力是否正常;每日透過晨會和午會了解同仁工作情形,台泥也有一套系統,可以計算每天應有的產量量能,「走了幾天後,工作就很順。」

疫情時,他們也加強與員工的聯繫,送員工蔬果箱、推出線上體育課程,讓員工感受到公司的關心,員工自然就會遵守公司規範。也透過 LINE、電子郵件、公司平台積極宣導正確的工作態度,雖然不用出門,但還是要讓自己看起來「正在工作」,譬如,視訊會議時開鏡頭、上班時換上輕鬆但不過度休閒的服裝,培養組織的遠距工作文化,看不見員工的時候,就更需要用簡單的方式,傳達重要的事情。

遠距工作期間,透過視訊鏡頭,員工的家庭環境變得更為清楚,也讓他們思考還有什麼方式可以協助員工。目前台泥企業團每月開放讓員工有 3 天可以在家辦公,天數雖然不多,但員工的反應卻是這樣「剛剛好」,因為認為實體溝通還是比較有效率。

WFH啟發思考:如何助員工兼顧工作與家庭?

劉鳳萍指出,制度推行的關鍵在於了解員工需求,必須先掌握員工屬性,哪些單身、哪些有年幼小孩或年長親戚需要照顧;再來思考比重如何拿捏,依照各產業、各企業規模都有所不同,才能推出符合員工需求、又不會對企業造成負擔的制度。

以台泥企業團為例,集團 4000 多人中,約有 1/3 員工的小孩在 12 歲以下,他們就針對家庭照顧需求較高的族群進行訪談,發現不少員工反映,雖然要照顧小孩或父母,但是他們在家也可以工作。

「以前沒有經過 work from home,大家不會思考這件事,經過 work from home,反而會產生如何兼顧工作跟家庭的思考。」

劉鳳萍表示,混合辦公其實不難,重要的是不要計較過程,而是去看員工有沒有達到目標,創造一個有包容性又能持續成長的組織。

魏家珮

台灣水泥和平廠廠長,畢業於文化大學地質系,負責礦山運作與問題分析、水泥廠運營與實務管理。

劉鳳萍

台泥企業團人力資源部資深協理,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負責集團人資策略規畫、人才培育與發展、薪酬制度設計、員工溝通等。

相關文章

混合辦公新時代

領導 Leadership > 績效管理
feature picture
4

主管的意見不是唯一!IBM讓員工蒐集同事回饋,如何成為彈性辦公利器?

採訪‧撰文 簡鈺璇
2022-01-06

「在 IBM,90% 工作可以遠距,而我就屬於必須進辦公室或到客戶端工作的 10%,」台灣 IBM 人資長李欣翰表示,目前政府法規建議,聘雇書要實體簽章,所以他要固定來公司處理資料。

遠距辦公對 IBM 來說不是新鮮事,台灣 IBM 早在 2008 年配合總部實施「Flexible Option」(彈性工作計畫)放寬工作時間、地點,利於員工跟國際夥伴協作,同時兼顧工作與生活。

台灣 IBM 諮詢企業策略轉型服務副合夥人游復興表示,混合辦公的成效是辦公空間運用更有彈性,不需固定位置的職務,像是顧問、業務代表、工程師等,6 人共享一個位置。部分任務像薪酬計算、人事處理也透過科技系統執行,目前 IBM 已有足夠的數據,做到用 AI(人工智慧)輔助薪酬計算及人才招募等工作。

開放資料、強化底線教育,信任員工做正確的事

台灣 IBM 原則上沒規定同仁進公司天數,「員工想做複雜議題的討論,可邀團隊進辦公室討論。辦公室是合作和慶祝的地方,未必是日常工作場所。」

不過,這番成績並非一蹴可及,李欣翰表示,IBM 執行混合工作模式至少歷經 3 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草創期(2008~2012 年),確立工作流程、軟硬體設備能否支援;第二階段是賦權期(2012~2018 年),藉由績效制度調整、資料共享,提高員工自主作業能力;第三階段是蓬勃期(2018 年迄今)導入 AI 以及多元協作工具,像線上電子白板 MURAL,可以貼便條紙模擬實體腦力激盪的情形。

李欣翰說,疫情加上科技進步,多數企業的第一階段走得比 IBM 快,但真正的挑戰在第二階段,因為「遠距不是設備給你,老闆拍手叫大家回家工作就好!」管理者要肯授權,員工要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混合辦公才可行。

在第二階段 IBM 做了 2 件事,第一件事是開放內部資料共享,與其在電腦上限制企業檔案存取權限,預防濫用,不如告知員工正確使用的原則,加強「業務行為準則」教育,提醒員工一旦有資料濫用或欺瞞等情事發生,公司絕不寬貸。

導入360度線上回饋,每個人都有給意見的責任

他表示,公司必須信任員工有能力做對的事情,員工也不能凡事等主管許可,在遠距工作的情況下,你的主管可能不在台灣,而是在世界各地。

第二件事是在 2016 年導入新的績效考核機制,注重團隊間的協作與回饋,類似 360 度回饋制。李欣翰提到,以往績效評估偏向主管給員工回饋,員工將主管的意見奉為圭臬,難有自己的想法。 新的考核系統讓每個人隨時在平台上收集或提供意見,例如開會完後你能問參與者,自己講的怎麼樣。

評估模式改變了員工和管理者的心態,領導工作不會只放在主管身上,每個人都有責任給他人回饋,「你未必要聽主管的,可能同事 A 的建議更好,」大家要練習從多元意見中汲取養分,形成自己的判斷。另一個好處是, 主管不用害怕遠距稀釋團隊凝聚力,讓同仁感覺孤單,因為線上回饋機制不斷發生。

以虛擬情境為出發點設計工作方式,團隊感情依然可以維持。舉例來說,在疫情期間 IBM 辦理員工運動會,礙於群聚的人數限制,他們只讓參賽者進到體育館內比賽,其餘觀眾分成轉播組、啦啦隊組和觀眾組,同步在線上為球隊加油,並設計線上搶答活動、Switch 跳舞表演,讓大家都能參與其中,替自己隊伍爭取總錦標。

此外,有的部門也利用電子白板的插圖、留言功能,共同製作精美的線上卡片,送給離職的夥伴。這些都是應用科技加活動設計,來維持組織感情的創新方式。

在 IBM 工作快 14 年的李欣翰,也看到混合辦公下企業文化的轉變,「2008 年剛進 IBM,我穿了 V 領毛衣、沒穿襯衫,被主管念了 15 分鐘,但現在 IBM 可以穿牛仔褲了!」不過,大家都知道這是日常穿著,去見客戶還是要穿西裝。

對 IBM 來說,混合辦公不只是工作模式調整,而是制度及文化面的變革,隨著員工自主性提高、人才產值的提升,這讓他們更堅信擁抱改變、迎接新的工作模式是條對的路。

EP24【總編會客室】專訪台灣IBM人資長李欣翰

游復興

台灣 IBM 諮詢企業策略轉型服務副合夥人,具備10年以上營運策略轉型諮詢服務經驗,涵蓋高科技產業如系統產品製造、電子元件、半導體製造、科技通路產業及零售業等。

李欣翰

台灣IBM人資長。2008年加入台灣IBM以來,歷任多項人力資源專業職,期間調派至中國大陸,主導IBM公司大中華區員工福利業務的優化與再造工作。

繼續閱讀 績效管理
相關文章

混合辦公新時代

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5

金融業遠距辦公,可行嗎?遠銀數金:資料機密分級,解決法遵和資安疑慮

採訪‧撰文 簡鈺璇
2022-01-05

採訪當日,遠東國際商業銀行數位金融事業群(下稱遠銀數金)副總經理戴松志,正坐在開放辦公室角落用著筆電。問到副總沒有自己的座位和獨立辦公室嗎?戴松志說:「實施混合辦公後,數金就取消固定座位,我也要早點來才能先選位置!」

疫情之前戴松志就想提倡混合辦公的模式,但人資部和法遵部有很多考量,三級警戒恰好給了他們嘗試新工作模式的機會。

疫情期間遠銀數金遠距辦公比例達 90%,三級警戒結束前,部門辦理匿名調查,77% 員工希望維持每周遠距辦公 2 天以上。2021 年 7 月後,遠銀數金的工作模式改為原則上 2 天彈性選工作地,員工分組上班,避免來辦公室沒有位置。

他察覺,在辦公室常被日常工作占據,混合辦公提供跳脫框架思考的機會,有助於創新,這對服務新創客戶為主的數金事業來說很重要;再者員工也可利用辦公地點彈性的優勢,參與外部課程後不必再進辦公室,「工作本質不是地點、穿制服,而是有沒有把事情做好。」

依經手資料機密程度,彈性設計遠距天數

體會到混合工作的優勢後,遠銀數金向總部爭取繼續實施。戴松志表示,說服總部的理由有 2 個:一是疫情間遠距辦公,64% 員工能維持同等效率;二是節省辦公室租金,即使未來員工人數增至 70 人,50 人的位置就足夠,換算一年可省 200 萬~300 萬,總經理及人資部門都很支持,也盼遠銀數金成為領頭羊,讓其他 3 個事業群有參照的模範。

過去銀行業多集中員工到實體辦公室,最大的考量是法規和資安問題。資料分級就能解決問題,與法遵和資安部門討論,區分低敏感可遠端連線使用的內容,像是群體或去識別化資料,以及高敏感的資料,例如涉及客戶隱私的文件,必須在銀行內的桌機使用。依資料性質不同,將工作切割為遠距和進實體辦公室處理的 2 種類型,有些職務經手涉及比較多的機密文件,或需要應用付費授權的行銷系統,進辦公室的天數會比較多,可以彈性調整。

資安分級後,其餘工作流程轉成數位化就很容易。三級警戒後的 2 周內,主要作業系統就建置完成,包括客服專線轉至個人手機,以及應用虛擬桌面基礎架構(VDI),讓員工能遠距進入公司系統拿資料。

居家辦公的初期,遠銀數金規定部門主管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舉行一次 10 分鐘的視訊會議,每位組員需簡短報告「今天身體狀況、預計做什麼或完成什麼事、遇到什麼困難。」

調整工作回報方式,以關心取代監督,

實施幾個月後,員工反映每日視訊報告的壓力很大。戴松志表示,這種制度一開始是幫助團隊建立工作節奏,習慣在家工作後,有的部門就調整為員工自主用 LINE 回報的方式。

「重點是讓員工感受到你的關心,而不是監督或不信任他。」戴松志提到,員工報告進度時,多數狀況他都回「知道了」「繼續加油」,只有察覺員工的進度遲遲未進展,似乎卡關時,才會主動了解狀況。信任關係建立起來後,會比每月一次的績效會議有效率,主管更能即時給員工回饋。

遠銀數金實施混合辦公後,效益馬上出來。像是疫情間有位員工搬家到新竹,可能會因通勤關係考慮離職,後來與她協調每月進公司 5~7 天,人才也就留下來了。其實混合工作沒有那麼遙不可及,就看「願不願意去做」,團隊要配合更改工作流程與辦公環境,也要拿出同等的效率和成果,「很多時候那一步要踏出去,才會產生改變。」

戴松志

遠東國際商業銀行副總經理,掌管數位金融事業群,美國紐約大學電腦科學碩士畢業。遠銀數金在 2016 年成立,是遠銀的 4 大事業群之一,定位是遠銀內部的「純網銀」,與總行業務完全區隔,獨立發行信用卡和金融商品,主力客戶為新創公司及數位原住民。

繼續閱讀 人力資源管理
相關文章

混合辦公新時代

商業 Business > 組織文化
feature picture
1

6 成員工盼能遠距工作!解放打卡限制、更彈性的組織,該怎麼做?

整理‧撰文 簡鈺璇
2022-01-04

臉書(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彭博社》(Bloomberg)訪談中,分享早期在 Google 工作情景,以往她會從早上 7 點工作到晚上 7 點,但第一個孩子出生後,為了能在 5 點半下班照顧孩子,她會把外套披在椅子上、不關桌燈,或下午安排會議在其他大樓,讓同事以為自己還在工作。

某個程度上,公司的大門代表了上班和下班的分界。到 2020 年,這個分界因 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被迫遠距辦公而打破。

許多人體悟:原來許多任務不用在公司也可以完成,省下的通勤時間,可以和家人吃飯,不必等到孩子就寢時,才跟他們講到話。組織則開始思考:減少的辦公室維護成本、出差費,投資在業務的數位轉型上,公司會不會更有競爭力呢?

2021 年微軟(Microsoft)工作趨勢指數(Work Trend Index)報告指出, 台灣有 66% 員工希望疫情趨緩後,仍保有遠距工作選項,並有 52% 企業主傾向重新設計辦公室空間,採取「混合辦公模式」(hybrid work)

混合辦公結合了遠距及實體辦公室上班的模式,該報告還提到,即便組織開放自由選擇工作地點,全球仍有超過 65% 員工還是想花時間與團隊面對面的交流。這說明混合為何成為新時代的工作趨勢:兼顧工作的彈性和協作需求。

舉例來說,亞馬遜(Amazon)2020 年在美國 6 大城市擴大實體辦公空間,並要求員工在疫情後返回辦公室,他們主張面對面工作才能有效進行開發和合作,但礙於疫情的不確定也不得不讓步。2021 年底亞馬遜宣布,各團隊自行決定是否讓員工回來上班,也不強制遠距的天數。

組織:從風險管理角度,重新設計工作流程

即便企業想恢復過往的工作型態,但台灣 IBM 諮詢企業策略轉型服務副合夥人游復興認為,客觀來看疫情不會結束,企業該預備一套「虛擬工作模式」,從風險管理的角度思考「不做會面臨哪些衝擊」。假設公司有 75% 的工作必須實體才能做,疫情一來業務肯定中斷,生意會被能持續營運的競爭者奪走。

「企業就把它(混合辦公)當成新常態,既然在疫情下做了調整,不如在疫後把它優化。」游復興提到,當你以遠距的角度去檢視工作流程時,新的商模與獲利機會就會出現,像是銀行藉由數位客服蒐集的數據,發展 AI 模型用於精準行銷。

然而,適應混合工作模式並不容易。《遠距工作這樣做》提到,顯而易見的擔憂,一是生產力下降,二是既有流程必須改變,像開會形式、績效評估,全公司都要動起來,是不小的工程。

對管理者也是一項挑戰,如何管理看不見的員工呢?《經理人月刊》在 2021 年針對主管進行調查,近 6 成主管表示遠距溝通的時間增加,44.4% 不確定員工是否認真工作。

混合工作讓團隊交流時間變少,過往茶水間是同事閒聊、激發創意的地方,遠距後非正式的分享就消失了。前雅虎(Yahoo)執行長梅麗莎‧麥爾(Marissa Mayer)在 2013 年曾規定在家工作者進辦公室上班,她主張創意源於自發的會議和隨機的討論。

該怎麼做才能無痛接軌新的工作型態呢?首先,企業應該了解員工需求,而不是強迫大家接受新的工作規範。美國科技媒體 The Verge 就報導,蘋果(Apple)頒布新的混合工作模式中,要求員工 2021 年 9 月起每周有 3 天要回到辦公室,引發反彈的聲浪,員工認為新政策彈性不足,若蘋果不改變立場,他們將會離職。

克服虛實整合的管理挑戰:尊重員工意願、數據導向文化

比較好的做法,像是瑞典公司愛立信(Ericsson)就創立平台,了解 132 國家、17000 多位員工的需求,討論疫情間遠距工作的挑戰與優勢,汲取意見設計新的混合工作模式。

接著就是確保在新的工作型態下,能維持甚至提升效率。台灣戴爾科技集團總經理廖仁祥認為,數據導向的企業文化比較能夠接受混合工作,因為公司是以數據來檢視成效,而不是以待在辦公室的時間來衡量貢獻,數據不限於數字,各式文件檔案也算是,比如說員工出差,要提供客戶的會議紀錄才能報帳;或是拿出業績數字,證明自己為公司創造價值。

《遠距工作這樣做》建議,企業應盤點公司的生產力瓶頸,確立改善次序,每周集中改善一個主題,像是開會效率低落、數位客服,隔周再檢討並改善新的主題,反覆循環,直到全公司上手混合工作流程。

制度確立後,管理方式也要從上而下的指導,改為平行、開放的組織模式。主管必須信任員工能勝任任務,而不是用軟體追蹤在家是否偷懶,或要求員工每天早午晚回報,這些都會讓混合工作的彈性及工作滿意度提升的優勢消逝殆盡。

倫敦商學院管理實務教授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在〈混合辦公怎麼做更好〉(How to Do Hybrid Right)則建議,主管在充分授權外,也要依員工的狀態及職務特性調整工作方式,例如:企畫人員需要不被打擾的時段,應該減少每日打擾的次數;新人則需要安排教練一對一線上指導。唯有在員工支持、生產力保證、管理制度調整下,混合工作模式才能逐步落實。

混合辦公會不會是周休 3 日的前哨戰?

混合辦公解放了工作地點的限制,接下來呢?當工作的本質回歸到產出,假如我們可以在家做出相同的貢獻,我們也可能用更短工時完成等量的任務,為何不多一天自我學習和休息呢?

《週休三日工時革命》作者、紐西蘭信託公司 Perpetual Garden 執行長安德魯.巴恩斯(Andrew Barnes)表示,促使他在 2018 年試行縮時新制的動力是一篇《經濟學人》的報導,當中引用了一個研究:「周休二日、一天工作 8 小時的上班族,一天的生產力只有 1.5 至 2.5 小時。」他心想,若每位員工每天生產力再提升 40 分鐘,就能以 4 天工時達成 5 天的生產力。試行結果相當成功,公司維持同樣營收、支出也降低了,2019 年該制度在公司正式實施。

冰島政府在 2015 年至 2019 年間,針對 2500 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實施「一周工作 4 天(周工時約 35 至 36 小時)、薪水不變」的實驗,結果員工表現與產能維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的滿意度提高。

實施混合辦公的企業,代表也沾上周休 3 日的成功邊緣,因為許多效率提升的做法與混合工作相似,例如:設計個人不被打擾的辦公空間,以及利用專案管理或協作系統減少 email 往返溝通的次數。

《如何縮時工作》就分享,澳洲墨爾本網站公司 Icelab 就是遠距搭配縮時的模式,創辦人麥可.漢尼(Michael Honey)表示,遠距工作的員工比較能適應周休 3 日模式,他們自主性高,會主動回報進度。

愛德華‧德西(Edward Deci)和理查德‧萊恩(Richard Ryan)的「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人的自主性、能力及歸屬感的需求若能被滿足,就會有良好的表現。組織不妨趁疫情後思考,為何員工嚮往保有遠距上班的選項,也許更深層原因在於掌握工作、時間與人生的感覺,讓他們更快樂。

混合辦公為未來趨勢
經理人
面對面及遠距工作的理由
經理人
推動混合辦公時,需格外關心的3種對象
經理人
近6成主管認「溝通時間增加」 為遠距辦公最大困擾
經理人
繼續閱讀 組織文化
相關文章

混合辦公新時代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