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產品與專案
feature picture
4

電動車不潮了?美國身為電動車第三大市場,不願購車的人卻默默變多了

編譯·整理 吳俊毅
2023-06-09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隨著全球朝向「2050 淨零碳排」的目標邁進,歐洲各國、台灣以及美國各州相繼立法在不久的未來禁售燃油車。根據國際能源署(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發布的《2023 年全球電動車展望》(Global EV Outlook 2023),2022 年電動車全球銷售已經破 1000 萬輛,占全球車市比達 14%,預期 2023 年可望創新高,占比預估將達 18%。

其中,孕育出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的美國,是僅次於中國、歐洲的世界第三大電動車市場,2022 年美國的電動車銷售量增長了 55%,占了當年新車總銷量的 8%。然而美國知名市調公司 J.D. Power 今年 1~3 月的調查卻顯示,表示下一次購車「非常不可能」選擇電動車的美國人卻變多了,占比從 17.8% 增加至 21%。

延伸閱讀:就算打臉自己,也要跟特斯拉拼了?比亞迪正大力發展它覺得可笑的技術

而從年齡層來看,除了大多數的嬰兒潮(baby boom,1946 年~1964 年出生的人)與戰前一代(pre-boomers,1946 年以前出生)不考慮電動車外,有 33% 的 Z 世代(Generation Z,1990 中後期到 2010 年出生的人)消費者也表示,他們「不太可能」或「非常不可能」購買電動車。

美、台消費者不買電動車的原因:價格高、憂充電樁不足、維修成本貴

是什麼原因讓不想買電動車的美國人變多了?根據統計,對於美國人而言,購買電動車的最大障礙,是高昂的價格和缺乏充電樁,其次則是有限的續航里程和充電所需耗費的時間,此外,也有消費者擔心電動車在極端氣候下的性能、持有成本,以及維修店的匱乏、可靠性和停電等問題。

那麼台灣消費者又會因為什麼原因不買電動車呢?根據凱絡媒體 2021 年針對台灣消費者的問卷顯示,未來 3 年內沒有意願購買電動車的理由中,最大阻礙是擔心充電站不足,其次是維修費用太高、耗材太貴,另外還有價格較高、家裡無法充電、續航力不佳等,都是不想入手的原因。可以看到台、美消費者不買電動車的原因大致相同。

由上述報告可以得知,電動車要加快市占,必須先解決充電站不足與費用等問題。特斯拉或許是看到消費者的需求,至今年 4 月初為止,花費不到 5 個月建置了 5000 支超級充電樁,在全球達到 4 萬 5000 支的里程碑,緩解消費者的充電焦慮,應有機會提升電動車購買意願。

資料來源:INSIDEEVS, iea, U-CAR(1), U-CAR(2), Business Insider, National Review, yahoo股市, 凱絡媒體週報

繼續閱讀 製造業
相關文章
feature picture
1

汽車產業淘汰戰開打!十年後只剩十家製造商,一年賣不到 300 萬輛就活不了

編譯·整理 李心平
2023-05-15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全球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小鵬汽車副董事長顧宏地接受《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訪時,大膽預言 未來 10 年,全球汽車產業中只有 10 家公司得以存活。 而《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也直言,電動車市場的戰爭,才剛剛開打。

電動車產業競爭激烈,年銷未達 300 萬輛恐死路一條

在《金融時報》專訪中,顧宏地表示,隨中國電動車市場的激烈競爭逐步蔓延全世界,他預估未來 10 年,全球汽車產業將縮減至 10 家公司。 如果想站上最後倖存的行列中,年銷量至少要達到 300 萬輛。

延伸閱讀:調研|最容易壞又修最久!為何電動車毛病那麼多?哪家品牌最不可靠?

該如何定位這個數字?2022 年銷量第一的豐田,交車輛約 1050 萬輛,而特斯拉(Tesla)約 130 萬輛。要從業界龍頭搶下市占,並非易事。他也提到,若中國汽車製造商想要成功,將近一半的銷量必須來自中國以外的海外市場。

且顧宏地指出,電動車產業也難以避免地陷入價格戰,像特斯拉開始逐步調降售價,因為要提升市占的未來策略,並不能主打高價而量少的精品,必須依靠平價電動車衝高銷量。不過,儘管特斯拉的利潤率因價格調降而減少,仍遠高於其他競爭對手,因此還有降價的空間。「市場上每個人都受到價格戰的影響,無論新出產或二手電動車的價格,都會面臨壓力。」

延伸閱讀:迎戰特斯拉?豐田為何終於面對電動車市場,還要在十年內推出 30 款?

電池成本下降、政府補貼增加,電動車勢不可擋

根據《CNN》報導,幾乎所有汽車業高管和產業分析師都一致認為,在電池成本下降、監管機構的壓力和大量政府補貼等因素下,汽車產業正踏在轉折點上,電動車即將快速普及。美國投顧公司 Bernstein 分析師麥斯・沃爾波登(Max Warburton)說:「這些因素迫使傳統產業認真對待電動化,這比我們之前預期的還快。」

回顧電動車的歷史,2010 年的銷量還趨近於 0,過了 13 年,以超乎業界預期的速度蓬勃發展。國際汽車銷售數據追蹤機構 LMC Automotive 總監阿爾・貝德韋爾(Al Bedwell)已關注車業 20 年,他表示:「產業投入電動車的資金,多得難以置信。我的直覺是,它現在有點勢不可擋。」

貝德韋爾剖析,傳統汽車製造商因 2 個外部因素,正加快轉向電動車的步伐。首先,歐盟新法規要求,汽車製造商必須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其次,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中國,其政府要求製造商生產符合環保要求的車、或為汽車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購買信用額度。

2040 年以前,電動車年銷量有望超越傳統油車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數據顯示,預計在 2040 年之前,電動車與傳統汽車的銷量將黃金交叉(電動車年銷量高於傳統汽車)。其實過去幾年早出現了許多相關跡象,像是自 2015 年以來,福斯汽車(Volkswagen)已為了柴油車排放廢氣,而支付超過 300 億美元的罰款,使他們熱情擁抱未來趨勢,朝發展電動車轉型。

但對傳統汽車製造商而言,大舉進入電動車領域是成本非常高的舉措,與此同時,為了持續原有的主要業務,也無法斷然停賣柴油車。但迫切發展新技術需要大量資金,汽車製造商便找合作夥伴來分擔成本。像是寶馬(BMW)和賓士(Benz)集團過去在高端車市場競爭激烈,但他們如今合作,共同開發自動駕駛技術及高度自動化的車體,雖計畫一度因疫情中斷,雙方的合作關係仍有許多可能性。

展望未來,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勢必愈來愈激烈,誰能從這場戰役脫穎而出,成為未來贏家,全世界都在看。

資料來源:Financial TimesCNN

繼續閱讀 製造業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2

無法割捨手排換檔?福特、豐田為何在電動車做出「假變速器」?

吳俊毅
2023-08-02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根據市調機構 EV-Volumes 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5 月份全球電動汽車銷量達到 105 萬 7509 輛,較前一月增長了 50%。值得關注的是,純電電動車占所有電動車的銷售比例超過 70%,甚至在整體汽車市場中也占有 11%的份額,足見電動車已是汽車業者不容忽視的一塊市場。

延伸閱讀:圖解|全球電動車銷量漲 160%,台廠 27 間打入供應鏈!電動車類股一次看

然而,豐田汽車(Toyota)、福特汽車(Ford)等傳統車廠卻在積極轉型、投入研發電動車的同時,卻在部分車款加入一些看似矛盾的設計:安裝「假變速器」,試圖還原手排車的操控感。甚至在本質上安靜無聲的電動車中,刻意加入「假引擎聲」,為什麼?

車廠在電動車打造假變速器、引擎聲,都是為了仿造「手排駕駛」的體驗

傳統燃油車以內燃機為動力,車輛從靜止到加速需要變速箱跟排檔桿的搭配,考驗駕駛的技術。而電動車問世之後,簡化了變速換檔的操縱難度,駕駛不必擔心操作失敗而怠速熄火。

然而,根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豐田汽車近期正在研發一款搭配「假排檔桿」與「假離合器」的電動車,不只會發出仿燃油車的引擎聲,甚至只要操縱不當,電動車就會假裝熄火,還原手排駕駛的體驗。這種設計就像是藉由在手機上安裝復古風的照相 App,拍出底片風格的數位影像。

延伸閱讀:Toyota 端出「實用電動車」卻仍被市場嫌棄!搖擺不定的豐田,如何迎擊電動車時代?

而在電動車上加入類似設計的車廠不只豐田,福特汽車在 2019 年曾打造一款名為「Mustang Lithium」的電動車原型,就搭載了手排變速箱;吉普汽車(Jeep)的一款概念車「Magneto」,亦配備多檔變速箱;而道奇汽車(Dodge)則是在去(2022)年展示的一款電動概念車「Charger Daytona SRT」,置入了電子合成的排氣聲。

電動車設計「走回頭路」,反映年輕族群喜好、車廠的轉型焦慮

這些車廠的電動車設計看似走回頭路,然而,這也反映了部分消費者的喜好。美國市調機構 JD Power 近期的資料顯示,今年到目前為止,配有手排變速箱的車款占所有新車銷量的 1.7% ,這個占比從 2021 年以來逐年成長,短短兩年內,手排變速箱的使用率增加了 88.9%。

這顯示手排車在汽車市場中仍有一定的需求和成長空間,尤其是 30 歲以下的年輕客群。《華爾街日報》指出,在這個愈來愈自動化的年代,年輕人不只沉迷於傻瓜相機和黑膠唱片,也被手排駕駛的魅力所吸引。

許多汽車品牌也一直沒有放棄手排車,例如 MINI 近期重新引進了六速手排車型;而本田汽車(HONDA)旗下的豪華汽車品牌 Acura 也在 Integra 系列車款中推出手排版本,這是該品牌自 2015 年以來首次推出手排車型。

科技媒體《The Verge》則指出,各大車廠投入數十億美元研發電動車的同時,卻嘗試在電動車安裝無實際功能的「仿手排」設備,或許也凸顯了車廠在轉型路上的焦慮感:對內燃機時代的終結感到擔憂,而且對電動車的興起抱持懷疑態度。

資料來源:JALOPNIK自由時報The Verge(1)The Verge(2)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繼續閱讀 製造業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3

油電車的碳排,比原廠宣稱多數倍!為什麼 PHEV 其實沒那麼環保?

編譯·整理 Janis
2023-08-25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低碳轉型的時代來臨,許多駕駛對於電動車仍有「里程焦慮」(編按:意指駕駛擔憂車輛沒有足夠的續航力以抵達其目的地),因此車廠在能源轉型的路上,經常會優先推出油電混合車,例如 插電式油電車(PHEV,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就是很受歡迎的選擇。不過,一項研究發現,PHEV 並不真的那麼環保,碳排放其實比車廠宣稱的還高!

延伸閱讀:電動車、純電車、油電車、插電式⋯⋯6 種常見電動車有何不同?一次讀懂

PHEV 真的能減碳?研究:不過是一個神話

PHEV 通常是為了通勤族設計的混合動力車,可以充電也可以加油,一般通勤族的行駛距離大約落在幾十公里內,因此 PHEV 車款在短程時是靠電池續航,純電續航力範圍則落在 20km ~ 50km,在長途駕駛時就仰賴內燃機以汽油輔助行駛。優點在於對於充電站依賴度低,同時具有燃油車款的方便性。

這樣的方便性對車廠或車主來說,都是低碳轉型的首選。不過,根據歐洲運輸環保組織 Transport and Enviroment(T&E)委託奧地利格拉茨科技大學(Gra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所執行的一項研究結果指出,PHEV 並不如車廠所宣稱的那麼「綠」。他們實測的車包括 BMW 3 系列、Peugeot 308 和 Renault Megane 等三款 PHEV。

T&E 指出,在充滿電的狀況下,BMW 3 在典型的通勤路線上行駛時,污染量比官方所宣稱的超出 3 倍,而 Peugeot 308 和 Renault Megane 表現較佳,但仍然比官方宣稱的污染量高出 20% 和 70%。

而在一般城市的行駛路線中,Peugeot 308 單次充電的續航里程,僅有廣告上宣傳的約一半(53%);而 BMW 3 只有 74%,只有 Renault Megane 有達到自家所宣稱的里程數。即便如此,由於 Renault Megane 單次充電最多僅能行駛 50 公里,且沒有快速充電,因此在歐洲程的通勤路上行駛,對於減少碳排的影響仍有限。

延伸閱讀:電動車不潮了?美國身為電動車第三大市場,不願購車的人卻默默變多了

超過 7 成 PHEV 是公務用車,還獲政府補貼

T&E 車輛排放部門經理安娜·克拉金薩克(Anna Krajinsak)批評道,PHEV 打著「電動車與燃油車的完美結合」名號,可以同時滿足車主短程與長程的需求,「但實測之後可以發現,這不過是一個神話。」

BMW 還推出了一種稱為「地理圍欄」(geo-fencing)的技術,宣稱車輛在城市中行駛時,能夠自動切換成零碳排的模式。然而在實測的時候,BMW 3 系列切換成燃油動力兩次,當車子不在市區時,也會為了「省電」而不使用電池作為動力,以確保突然踏入市區時有電可用。T&E 指出,該技術不但無法保證零碳排,還可能提高這些車輛在市區外的碳排量。

PHEV 71% 的銷售來自企業的公務用車,令人擔憂的是,研究顯示,這些車輛大部分都還是靠引擎行駛,車主其實很少充電。在電池沒電的狀態下,BMW、Pegeot 和 Renault 三款在路上的碳排放量,會比車廠所宣稱的碳排放量高出 5~7 倍。

然而,歐洲國家去年在這三款車上的補貼費用就高達 3.5 億歐元。「立法機關應該嚴肅看待,並以實際的碳排量來監督 PHEV。」克拉金薩克指出:「PHEV 自用車和營業用車的稅,應該依照實際的二氧化碳減排量來徵收。政府更應該停止對 PHEV 的所有購買補貼,並鼓勵企業使用真正零碳排的純電動車。」

資料來源:Transport&Environment

繼續閱讀 ESG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