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資深副總裁肖恩‧菲茨蒙斯(Shane Fitzsimons)提出GE在2017年的全新人資政策與遴選標準,立志在明年改頭換面,究竟在這樣的大公司裡,看待人才的標準是什麼?
常常有人這樣問我:「應該一畢業就進外商企管顧問公司比較好,還是要先在本土企業累積實務經驗,幾年後去國外留學,再換跑道進外商公司?」
這一年經歷了好多,該如何好好為所做的努力做總結,懷揣著新的能量,迎接下一個開始?泡一杯能讓你放鬆身心的花草茶,調暗室內的光線,和自己開一個小會議,和內心對話,問問這五個問題吧!
歡迎來到求職必懂系列第五篇:面試時必問問題與應答方法-下集!在上集,我們提到了6個面試官常問的開放式問題。這一集,我們整理了與「履歷」、「個性」相關的8個問題,讓你在面試前可以做最充分的準備!
成為傑出領導人的要項之一是,爭取與接受超出你責任範圍以上及以外的工作。 林富元與陳五福是橡子園創投公司的共同創立人,閱人無數,經驗豐富;他鼓勵企業人主動地爭取,或至少被動地接受更高一層的工作與責任,以邁向成功。
這個時代裡獲取資訊的管道極致多元,加上市場所需職能越來越要求「態度、學習力、彈性」,逐漸侵蝕了過去單向垂直式的升遷、求職模式。
當我和我老公 Jim一起發展有關探討領袖特質的 CD《全方位領導》時,我們特別問道:「為什麼有些人能有卓越的表現,其他人卻沒有?他們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為什麼要換工作?不外乎就是希望自己可以獲得更多的價值。價值的定義可以是物質的,例如薪水或是福利,也可以是非物質的,例如家庭/工作的平衡、對工作的熱情或是和同事的相處。而這些價值觀也會隨著時間,想法或是大環境的變動而改變了評估的指標。
年底到了,有些人開始有轉換職場的念頭,有的想轉換跑道,有的想另尋高就,有的為自己設定下一個年度的規劃與目標。有的展望未來,有的回顧過去,這些念頭與想法都是為了希望有更好的職涯未來。
復興航空上個月停飛,資遣1,735名員工,其中有3百多名是空服員,我想到了她,卻一直沒再看到她。昨天晚上做採訪,近10點才到捷運站,又碰上她,但是她換了便服,一時沒認出來,是看到直式行李箱才發現是她,便關心她的近況。
年終考核又來了,每年這個時候都覺得自己的付出一定會得到主管的肯定與獎勵,然而,每次面談完,彷彿自己的認知和主管的評核有所落差,難掩失落,覺得過去盡了全力、犧牲生活與睡眠地工作,卻未能得到老闆的認
受夠了被老闆盯業績、打績效的日子,心想:自己當老闆,應該就不用這麼累了。問題是,這樣真的會比較自由輕鬆嗎?
好幾年前工作時,執行長曾問我:「你的夢想是什麼?」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他,也不清楚回答後會有什麼後果。「如果你的人生沒有夢想,那總有一件事情是你很想做,很希望達成的事情吧?」我想了想,以一個很不成熟的方式回他.....
專家是一群專攻特定領域、累積許多專業知識的人,至今在各領域都是眾人尊敬的對象。但是今後的時代,專家的價值會大跌!
人生起起伏伏,從巔峰到低谷,又該如何面對心中那巨大的失落感,不丟失勇氣與自信地度過荒野歲月,等待機會來臨,再度成就生涯另一高峰?
我們沒有必要也無法複製他人的成功模式,但卻可以藉助他們一路來的心得與收穫,找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成功之路
若是老東家跟你招手,想鳳還巢的你,又該用何種心態來看待與處理呢?
不知道怎麼著,最近又常常被很多年輕朋友問到這個問題:「我其實很想離職,但是我現在的工作才做一年,出去外面找工作,別人會不會覺得我穩定性不夠高呢?」
漢堡王CEO Daniel的背景相當優秀,但就算是與他同等背景和能力的人相比,他的崛起也是快了很多。他的職業路徑,可以給我們有什麼啟發?
如果一家公司把自己限縮在原生國家內,那麼原本該有的工作訂單、人才,都會因為向外尋求更好的機會而流失。
英國第一所管理學院-倫敦商學院共同創辦人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在1980年代所提出的「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藉以說明組織得在第一項優勢還在高峰時,找到另外一條出路,讓組織在向下墜落之前,得找到第二個成長動能。
好不容易升上中階主管,卻又是面臨全新挑戰的開始。對上要完成公司對管理職的要求,對下則要協調下屬的種種問題,對平行階級的主管們,甚至還有部門間的政治角力正在蔓延開來......
人到中年,思及職涯的盤點或重整,很多人的第一個念頭可能都是「離開目前的工作、做自己想做的事」;似乎,唯有擺脫現有工作的束縛,轉到不同的領域或生活形態,才能真正活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