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為了什麼而努力生活?為了名利,還是權力?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反覆琢磨這個議題,得出了自己的答案,「為了得到幸福。」
有一天,你靜靜地坐下來,開始回想過去20年發生的點點滴滴,可能會發現:有段時期人緣很好,認識許多新朋友;有段時間學習很有效率,5年就通過了日文一級檢定;還有幾年情緒不太穩定,幾乎一年換一個工作……。
創業者劉道薇在「女力i創業 - 跨界國際論壇」當中分享自己從創業前到成功創業多年的心法,以七點法則鼓勵年輕女性勇於破除性變刻板印象,創造自己的領導力。
專精於把原本70分的東西做到80分,她一個小女生負責歐亞30國紙漿業務,克服跨文化溝通的鴻溝,讓自己的年薪翻好幾番,她鼓勵年輕人,出國工作並不難,要讓自己有勇氣跨出第一步。
如果明天就離開人世,今天你想做什麼?問自己這個問題,找到工作以外的人生目標,然後努力前進吧!
明明在學校都拿好成績,為什麼到了職場,考績卻老是墊底?很多人的腦子,從幼稚園開始,大人便在裡面種植一株「追求總分」的幼苖,一路念到研究所後總共二十年,這株幼苗長成一棵大樹,他們以為從此可以在這棵大
給剛成為新鮮人的你、給對於未來感到迷惘困惑的你、給對生活倦怠、停滯不前的你。踏出舒適圈,給自己多一點挑戰,你會看到更好的自己!TED 名人用六句話告訴你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早陣子和相識十多年的朋友聊電話,談到我們都相識的一些人,儘管大家起步相近,畢業5、6年後,各人的際遇已有明顯分野,也漸漸拉開距離了。兩個背景,能力相近的人,為何跑了幾年後的收入和職級會有這麼大的分別?
小紅從台南到台北來圓記者夢,公司給她的薪水是兩萬八,但扣掉日常生活開銷,這樣的薪水根本存不到錢。上班兩個月後,她做了一個重要決定......
A面試時自我介紹就充分表現出對服務業的熱忱,說自己吃苦耐勞、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看到顧客臉上的笑容,大家心想:他就是做服務業的料。
常有網友找我們做生涯及職涯的諮詢,不過每次看到大家寫的自傳或是聽他們對於面試時打算回答的內容,都發現一般人常對於「資方的期待」有所誤解。
過去大家以為,只要夠勤奮、頭腦好又懂得帶人,假以時日就能坐上領導者的位置。商務社交網站 LinkedIn 分析了逾 45 萬名會員在近 20 年的職涯發展,其中有 14%(約 6 萬人)成為公司合夥人、副總裁、高階主管,研究發現,這些最終得以晉升的人走過的職涯道路有以下 3 個共通點
離開職場後,有人希望我總結一下二十多年職場心得,對眾多還在「江湖」中打拼的兄弟姐妹提出一些建議。以下是我的嘗試:
走進位於台北市民生東路上的辦公室,等待專訪時,只見總經理曾崇凱說著英文,將韓國廠商送至門口。馬不停蹄的他,每天的行程都切割成一小時一小時的節奏,可是笑容總是掛在臉上,作風親民,採訪後還自己拿著零錢去買投幣式飲料。
有時候你覺得遇到一件很不好的事,你必須去承受這樣教人難堪的變局,但沒想到事過境遷後再回首,發現這個變局所導致的結果比原來的還要好。
根據[《Business Insider》][1]於2015年全美五十大最佳工作職場的調查指出,Google被評選為全美第二名。對員工來說,在這裡工作能得到高成就感、高幸福感、良好員工福利及合理的薪資。美國Google總部擁有不同設計與主題,甚至有員工專屬共創空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酷的辦公室之一。但Google每年平均收到250萬份履歷,錄取率卻只有0.25%,在如此嚴格的標準中,Google找尋人才的重點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