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思緒、彙整出意見時,如何避免陳舊、空洞、不切實際的言論?用四個象限解析觀點,提出正確又跳脫常規觀點的內容。
是否覺得自己明明很認真做事,只是嘴笨不會說話,每次跟主管彙報都講不好?下次報告前,先用這 3 招做好心理建設、培養自信,不必再羨慕那些能言善道的同事!
如果想要更有效地化解衝突,與其一股腦否定對方的觀點,不如提出問題,了解爭論背後的想法和意圖,說不定可以幫助雙方找到互相理解的契機。
衝突不一定會導致關係或聲譽的損害,有意識、有目的、文明的正確衝突方式可以幫助你攻破對手心房,獲得正面結果。
尚塔爾和諾格倫解釋,無論要銷售產品或服務,不能只想到如何吸引對方接受,也要想到存在阻礙人們下決定的「心理摩擦力」,並想辦法予以消除。
有時候,光是做出拒絕別人的決定就很困難,更別說把拒絕的話語說出口。本文提供你適用任何情境的拒絕方式和句型,還有幫助你堅定拒絕、克服「說不」痛苦的方法。
其實溝通的關鍵能力不在溝通技巧、口才這些事情上,而在其他更重要的關鍵:必須得到對方的信任,讓雙方在彼此合作後能快速看到成果。
報告老是被嫌沒重點、聽不懂、沒邏輯?表達自己的論點或提議時,使用 CRF 法的效果非常好,30 秒到 1 分鐘的極短時間也能進行簡報,把話說清楚!
因為討厭主管而想轉職,每天工作時都陷入鬱鬱寡歡的「好想離職」循環裡?了解自己為什麼對主管感到焦躁不安,才能找到工作的意義。日本專門研究離職的專家建議:
持續用聊天的語氣進行演講,你終究難以長時間讓聽眾保持專注。所以想要保持迴路完整沒漏洞,隨時切換,你該如何是好?
跨部門合作協助同事解決問題,卻遇到部門間競爭不信任,資源無法整合?沒有共識的合作,可能少做了這4件事:
很多人在收到 email 後習慣回覆 Well received with thanks,以為是「我收到了,謝謝」的意思,但外國朋友可能不這樣認為⋯⋯
我們在聆聽時的唯一目標應該是聯繫和理解,但我們的頭腦往往被許多其他活動和想法所吞噬。讓我們來看看其中的一些壞習慣,以及如何克服它們:
豪門內鬥、妻子不被接受、自己被掃地出門、創立公司差點破產……,過去的傷口,為張國煒說了人生難得的激勵故事。
離職信(Goodbye Email)怎麼寫才禮貌又不失專業?為何要寫離職信?寫離職信有什麼好處、該寄給誰?正式離職前,先懂得為自己留下完美的身影: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最具特色之處,在於它不只教授我們溝通的「技術」,還深入思考溝通的本質,打造健康關係的對話。
Sally 在辦公室裡手忙腳亂、趕案子進度,外籍老闆經過卻說 Shake a leg there! 別會錯意了,老闆不是叫她抖腳,而是⋯⋯
溝通常常變成吵架?對話時,不只要聽應對方說的話,還要去感受對方的心情、思考溝通目的,切記「一件事」不要做:
對於別人的請求怎麼婉拒才妥當?「拒絕的時候,務必要把結論放在前面,明確地表達回絕之意」才是真體貼。
Kevin 遇到久未謀面的外國廠商,他還沒有打招呼,對方就說 what do you say?是怎麼回事?再來看幾個和 say 有關的中式英語:
工作上不得不和討厭的人溝通時,試著改變說話時的姿勢、說話的速度和音量的大小、附和的詞彙等,有助於改善彼此的合作關係,例如把手放在對方看得見的位置。
有出Excel報表給老闆,包含數字、項目、月份,大家應該都看得清、讀得懂,但這種沒有洞察(insight)的報表,對管理者來說是空洞且沒用的。
公司的 HR 也許是好的傾聽者,但不管是和同事或主管有任何摩擦、或是擔心自己資遣等問題,找 HR 傾吐或許不是好主意。
「有傑出構想,那又怎麼樣?」你能明確指出這個構想的本質及其重要性,以便快速切入重點嗎?好的領導者,懂得將複雜事情簡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