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害怕被拒絕,總是小心翼翼,忍不住要討好別人嗎?心理醫師剖析我們害怕被拒絕的原因,教你用 8 個問題自我反思,讓你更有力量處理壓力,做真實的自己!
逆境商數 AQ 就是人在面對壓力、失敗時的反應能力,跟情緒商數 EQ 同樣重要。而這份韌性是可以鍛鍊的,你如何處理挫折、克服逆境,決定了你會有多成功!
你是一個有自制力的人嗎?還是覺得維持專注、抗拒誘惑很困難?其實每個人都能下意識的自我控制,只要了解大腦如何運作,就能在不耗費過多心力的狀況下堅持目標。
在建立好習慣之前,你應該先戒除壞習慣!焦慮不會解決明日的煩惱,卻會帶走今日的和平。看見隱藏在壞習慣背後的焦慮,從根源徹底消除焦慮、擁抱正向人生。
因為欠缺社交與溝通技能而失去自信,對待人處事感到焦慮不安嗎?透過練習,我們可以建立健康的社交聯繫與人際關係,給情緒正向回饋,培養心理韌性。
一般都認為,「內心強大的人」會朝著目標一路挺進,被逼到絕境也不會認輸。然而,在我以職場醫生身分接觸1萬多名患者的經驗來看,懂得何時踩煞車,才了不起。
無法成為理想中精彩表現的自己,只覺得自己始終在給周遭的人添麻煩,真的會非常苦悶。然而,如果工作與人生總是以滿分為目標,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呢?
後悔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雖然歸類在負面情緒,卻蘊含向善的力量,只要理解、運用它,反而能使人振作,變得更積極、勇敢。
風險與運氣是雙胞胎,凡事冒一點小險,你會覺得人生很順,自己是幸運的人,活得輕鬆,收獲滿滿;凡事都不想冒險,你會覺得人生很背,自己是不幸運的人。
在職場上,冷靜俐落被認為是較「專業」的表現,然而研究人類脆弱及自卑等情緒的休士頓大學教授布芮尼.布朗認為,善用看似負面的情緒,反倒能為事業帶來突破。
「身體顯示已到極限的 SOS」是你最重要的著眼點。儘管身體已經發出警訊,而你卻不予理會,依然讓身體維持在一貫的生活步調,那麼事態就會變得很嚴重。
我們經常在媒體或社群平台,不斷瀏覽與閱讀負面消息,無止盡地搜尋各種疫情、隔離相關資訊,陷入了「Doomscrolling」(末日刷新)的困境。
正面不代表不能低潮,再強也要允許自己有受挫、需要休息一下的時候,本文談二個最核心的觀念,用兩種「放下」來幫助管理者,打開心魔,踏出泥沼,樂觀看待困難,
每天規律運動,又睡足8小時,為什麼還是很累?原因之一可能是能量補充跟不上消耗,也就是說,你做太多讓自己感覺疲倦的事情。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52歲那年檢查出得到第4期淋巴癌,因為這場病,他才體悟到好好睡覺的重要。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休息很重要,卻很少認真重視它?
在得到他人的認同之前,必然會被必須忍耐、必須壓抑自己努力,這樣的「他人認同」所束縛。不由你決定自我價值,而是由他人來衡量你的價值,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近期每天都能聽到疫情嚴峻的消息,令人感到焦慮緊張,不少人會求助於冥想等有助於放鬆的練習,不過過度冥想,也可以影響到身心健康?
其他的國家都怎麼度過疫情惡化的期間?本文彙整日、法、西、奧地利、美 5 地的經驗,包含採購準備、封城心態、罹病概況,了解接下來的後疫情日子怎麼過。
人若長期處在「情緒過勞」,不僅會影響工作表現、更容易影響生活,同時也是高離職風險群。「情緒過勞」時,如何自救?
面對焦慮,除了深呼吸, 你還能做什麼?《與焦慮和解》作者愛麗絲·博耶斯(Alice Boyes)推薦 3 種方法,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冷靜。
我是容易把事情愈想愈糟的人,壞的思緒總千迴百轉,後來我用了「啟動當下切割法」來減緩負面情緒。
科學實驗顯示,要使大腦分泌更多多巴胺,需要的是 「驚喜般的獎勵」,但實務上,要如何在平凡的工作場合製造出令人意外的獎勵呢?
你的內心會發出聲音,跟自己對話嗎?如果自我對話總是偏向負面、誘導你往不好的方向前進,將會拖垮我們的身心健康、危及社交關係,並讓我們活在壓力之中。
何我們看到一個負評,就忘了一百個好評?心理學家說,人類都有所謂的「消極偏見」,我們對於負面的訊息都會比較敏感,對於正面的訊息卻容易習以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