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7日,天和鮮物粉絲團一則貼文透露令人遺憾的消息,天和鮮物董事長劉天和過世,字句流露不捨:「遺憾地,來不及道別, 只能獻上最後的祝福」。
所謂強者,並不是指他們不會失敗。而是他們比別人更了解,摔倒後如何重新站起來。
當流言製造機們發現流言無法中傷你,反而讓你越來越好的時候,就是流言和你絕緣的時候。
面對疫情帶來的打擊,最近美國有企業專設心理健康福利,幫助員工應對情緒壓力。
一次又一次地引領我走出困境、發揮自身療效的一劑良藥。
他是進退有度的年輕人,謙虛、有禮、努力學習,是我很少見到的「富二代」,但沒想到他的內心,卻為外界的評價與說法,反覆糾結,痛苦不堪。
不安、憤怒、悲傷,讓人不舒服的壞情緒其實對你的人生很有幫助,正視它吧!
升遷之後有了新身分,別人會用高於過往的標準看待你,包含自己也是,所以遇到不會的事物,容易陷入自我懷疑與自卑心理。
一個受傷的人,需要的只有簡單的三件事而已:適當的同理和適度的刺激,以及解決問題的專業建議。
神經科學家理查.大衛森,彙集神經造影(neuroimaging)研究,整合出的快樂大腦理論,發現我們大腦內有四種迴路會影響長期的情緒健康。
很多時候,你可能會誤以為「孤獨」不是好事,但在追求夢想與目標的過程中,你終會明白,其實「孤獨」可以讓人產生力量。
談起老虎伍茲對職業大賽的準備,他的父親回憶起,他有個不同於一般例行訓練的準備方式:心理演練。
藝人高以翔疑似因為連續工作超過17小時,在參加節目時因過勞而猝死。除了工作超時,超量的腦力、精神、體力消耗,都會導致或輕或重的職業傷害。
為了目標,你用盡全力了嗎?如果沒有,你刻意保留的背後,怕的是什麼?看清楚真實的恐懼,你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在身處於不力的職場狀況下,應如何好好自處,更甚有所發揮?首先得釐清與理解,是否要在飽受煎熬與折磨的職場環境待下去,最大先決條件是:
大家都知道碰上壓力時深呼吸是個好主意,卻很少人知道用錯呼吸方式,反而會讓你雪上加霜...
當我們試圖踏出舒適圈,挑戰自我時,焦慮往往會找上門。試著調整心境,想著如何成功、別沉溺於害怕失敗;先從能做的事著手。你可以成為更好的你。
壓力+休息=成長。無論你追求的是哪方面的成長,這個公式都成立。
不管情況再糟,總是有下一步可走!有陣子我輸掉太多案子、被對手打得落花流水,走過這場危機,我體悟到 5 個心態救了我。
剛到職不到兩個月,美琪卻心力交瘁。「怎麼回事?這麼簡單的事,怎麼拖這麼久?」她愈想做好,愈是犯錯。壓力超大,每天都想:我是不是不適合這份工作⋯⋯
「關心員工情緒是領導者一項很重要的任務,」紀乃文回答,如果不去管理它們,其實也會拖累領導效能。當然,他也澄清不是要主管鼓勵大家到職場上盡情釋放情緒,「而是遇到員工有負向情緒時,不應該否定對方,而是了解背後成因,才能真正帶領團隊向上。」
情緒可能來的突然、強烈,我們要做的是體驗這些感覺,而不是解決問題。例如經由正念、瑜珈、冥想等形式,找到適合你熟悉悲傷、焦慮的方法,挫折忍受力也會增強。
企業如果希望員工永遠充滿能量,就不該一味要求員工付出更多時間,而是增加對員工的投資,來提高他們的士氣,促使他們主動追求更好的工作表現。
一個人長期睡眠不足就好比國家陷入財政赤字,即使透過提高稅收(假日睡上一整天),達到帳面上的平衡,但若沒有從根本改善睡眠習慣,無疑是挖東牆補西牆,淪為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