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倦怠(burn-out)是不是一種病?這個專家討論數十年的問題,最近有了結論!5月25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WHA)上,工作倦怠首度被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編碼」(ICD),正式承認這是一種疾病。
成熟的人都懂得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也就是不會輕易被各種負面情緒影響。工作出現意外,你為此感到生氣,需要發洩。如果你把這種情緒發洩到別人身上,甚至是最親近的人身上,你的心情有可能會由陰轉晴,但別人呢?別人又怎麼宣洩因你而得到的負面情緒?如果他又把這些情緒發洩到其他人身上,這個世界不就充滿了怨氣?
腦疲勞又稱為「職場疲勞症候群」(Occupational burnout syndrome,亦稱身心俱疲症候群),是指無法因應職場慢性壓力,導致身心過勞、缺乏活力、工作表現不佳,常見症狀包含倦怠感、負面情緒、精神狀態差、生理狀態差、或是有些菸酒及網路成癮、身體疾病。
就算不用加班,電子郵件還是會不分晝夜、有如雪片般飛來。沒人喜歡在私人時間回公事信件,但若真有急事,又不得不馬上處理……唉,我光是用寫的就累了。照這種情形,一整天下來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身心又怎麼撐得住呢?
在《放下的秘密》一書中,作者蓋.芬利(Guy Finley)提到,要擺脫挫敗感,我們不需要忍耐。在山谷裡遇上猛烈的暴風雨時,如果我們可以爬到山上去,為什麼要拚命的在山腳下找個山洞躲起來呢?我們是可以有所選擇的。
曉瑜在飯店工作多年,每天都要接觸顧客的情緒,喜怒哀樂都有。對服務業而言,顧客就是上帝,顧客就是衣食父母,所以幾乎大部分的同仁都把「以客為尊」當成最高指導原則。
假設明天早上 9 點,部門有個重要會議,你覺得要多久以前到才妥當?答案可能從 5 分鐘、15 分鐘到半小時、一小時都有,可能也有人覺得,遲到一些也無妨,沒錯過重點就好?
行動之後,做得並不好 ── 這就是失敗嗎?知名的發明大王湯瑪斯.愛迪生曾說:「我不曾失敗過,我只是找到了一萬種行不通的辦法。」行動之後回顧,並尋求改善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正因為高手將「失敗」視為「發現」或「學習」的大前提,才能持續不斷地挑戰。
在這個世界上,困難猶如影子,隨時會出現在每個人的身邊,但事情的結果則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於天才來說,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來說,是一筆財富;對於弱者來說,則是萬丈深淵。
如果有一天,你窮到只能吃白吐司果腹,或是連續應徵 40 幾家公司都沒下文時,你可能會忍不住懷疑,自己是不是天底下運氣最差的人,更極端一點,說不定你會想要自暴自棄、藉酒澆愁。 連你都不幫自己加油,誰願意幫助你? 如果連你都不願幫助自己,還有誰會幫助你?
我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放棄急救,到天上當天使;一是截肢,但用四肢換來的存活率只有 5%。要是你,你怎麼選?」八仙樂園派對粉塵爆炸事故(以下簡稱八仙塵暴)的倖存者黃博煒走上講台問的第一個問題,就讓現場陷入靜默。
「心情好差,想喝杯飲料、吃點甜的。」面對壓力或挫折時,你是不是也想這樣「安慰」自己?然而,這些選項或許能帶給我們短暫的慰藉,卻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這個社會對想法負面的人,似乎充滿批評。確實,一個無趣的人總是會搞砸氣氛,因而容易遭到排擠。如果工作、讀書不順利就退卻,或許注定如此。但是,對應的正面、積極、加法式的思考,真的如多數世人禮讚的那麼好嗎?
「我是一個骨子裡很不莊子,因此非常需要莊子的人。」台大中文系專任副教授蔡璧名表示,她跟《莊子》相處 19 餘年,不僅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自己也同時在學習。蔡璧名表示,她從前遇到不公平的對待,就覺得是件倒楣事。但是當她發現完全一樣的遭遇,她可以從難過變成開心,其實都是想法的轉變,「當你能用不同的心情面對、愛惜自己的心,就好像你的心身有一層防護罩,本來那件事情可以直接從你心上輾壓而過,現在好像在外邊揮空拳、打不進來。」
在員工眼中,主管交辦的任務、期許,很可能形同「聖旨」,一旦沒有達標,輕則挨罵,重則懲處;但如果太急於表現,沒有適度尊重主管意見,也可能會引起主管不滿。
經過一整天的開會、報告、回信、工作,下班後回到家,只剩下癱在沙發放空滑手機,或是看電視的力氣,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放空完依舊疲倦,身體狀況愈來愈差,精神也沒有得到休息。
周一的早晨。「啊啊,新的一周又要開始了。真不想去公司上班……」相信每個人都有這麼想的時候吧?〈什麼?你「總是如此」!?〉即便待的是喜歡的公司、即便熱愛自己的工作,偶爾仍會很討厭公司交代的工作;怎麼樣就是提不起勁,沒有心情做事。畢竟我們是有血有肉的人,有情緒起伏也是很正常的。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陷入這種「工作倦怠期」時該如何度過一天。
工作事項、待辦清單落落長,精疲力盡回到家,卻總忍不住熬夜滑手機,貪圖多點自由。早上醒來覺得沒睡飽,工作中專注力不足、效率低落,只好加班完成。等回到家,又追劇到深夜一兩點,陷入睡不飽的惡性循環。日本睡眠名醫宮崎總一郎指出,壓力的源頭多來自睡眠不足,只要改善錯誤的睡眠習慣,就可以養成身體的自癒能力,提升工作品質。
「啊啊,週日也到了尾聲呢。明天真不想去公司(學校)∼真不想工作(上課)∼」以前這種現象也困擾著我。不過,自從我開始採取某種做法後,周日的晚上就不再令我憂鬱了。
工作忙碌又繁重,逼得你動不動就生氣。壓力大會使人們陷入無法專注、工作進度延遲、導致壓力又更大的身心靈惡性循環。一個善於自我管理的經理人,究竟如何面對壓力?
身兼名廚與節目主持人的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及時尚設計師凱特‧絲蓓(Kate Spade),一周內相繼選擇自殺來結束大好人生,震驚世界。世人在唏噓之餘,卻也不禁疑惑:不少成功人士坐擁名利、生活無虞,為什麼卻走上輕生一途?
絕大多數人都贊成:工作狂是一件壞事。但研究結果卻發現,這不一定!
籃球比賽剩不到1分鐘,你的球隊還落後1分,你正站在罰球線上,只要兩罰全中,幾乎就能篤定獲勝。全場聚焦在你身上,敵隊的啦啦隊開始叫囂,背負球隊勝敗的你,愈來愈緊張,壓力倍增。
遇到事情太多,怎麼做都做不完的時候,有些人可能光是「焦慮不安」,就占滿了心思、奪去了不少時間。但是,你會不會好奇,為什麼總有些人,好像總能在跟時間賽跑的同時,也能跟壓力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