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son最近發出公告宣布停止電動車計畫,一封創始人詹姆斯.戴森給內部的信,可知道原因。
韓國現代汽車(Hyundai)大裁員!2025 年前裁減 20% 的生產與組裝人力,影響人力達到 1 萬人,發生什麼事?
Gogoro VIVA是Gogoro 首台平價綠牌電動機車,細長的車頭格外引人注目,為何Gogoro新品總能製造話題?帶你一睹Gogoro的設計秘密。
Gogoro VIVA 登場!Gogoro 推出首台只有單顆電池「綠牌」電動機車,補助後最低 25980 元。背後的野心,是想取代全台 800 萬老車
Amazon 宣布將向新創公司 Rivian 訂購 10 萬輛電動貨車。但成立 10 年連一台車都沒賣出去的 Rivian,如何能吃下這筆訂單?
在手搖飲林立的台灣,生產塑膠食品容器(包含塑膠杯、塑膠碗)的瑞興工業,擁有如 50 嵐、日出茶太等大客戶,曾有台灣杯王之稱,年營收約 8 億。
貿易戰又升溫,這次能應變時間太短,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與副董梁次震直言,製造業遷徙不如外界想得簡單,不只是代工廠搬,供應鏈也得移動、建立聚落,否則運費、清關費用高,看看兩位掌管兆元訂單的科技大老提醒哪四件事?
Gogoro 推出第三代電動機車 Gogoro 3,強調材質環保、價格更划算,盼搶進國民電動機車市場。
一般人對麵粉的印象可能停留在高筋、中筋、低筋三種,台南有一家台灣麵粉界傳奇豐盟麵粉,靠著被同業形容是「瘋子」的第二代郭信宏危機入市、差異化經營、生產升級三大策略,並且成立 12 人研發團隊,打造近百種麵粉,10 年在台市占率翻倍成長,擠進前三大。
運用平衡計分卡,釐清企業的內部優劣勢及外部威脅;再搭配「作業價值管理」(AVM,activity value management)的觀念,才可能借助優勢、彌補劣勢,排除威脅,找到公司未來的發展策略。
企業營運穩定,營收卻無法有重大突破,原因可能是管理制度未整合,找不出拖垮作業效率的真正兇手。運用「作業價值管理」(AVM),釐清各部門的資源分配與工作效率,有助於擬定改善策略。
「愛惜工作的人,可以比誰都敬業,」全球最大馬達齒輪箱製造廠祥儀企業,董事長蔡逢春說。1980 年創立的祥儀,目前台灣有 500 位員工,但公司的離職率只有 0.84%。
經營者通常有個迷思,認為轉型是出現經營危機才需要做的事。然而,隨著市場變化迅速,各行各業都在往前進,公司該想的不只是現在,而是未來如何保持優勢、找到機會。
通用汽車本周宣布進行業務重組計畫,要在明年底前裁掉15%的白領員工,以及關閉全球7個生產基地,這波瘦身計畫預計將可以省下60億美元,並表示未來將更積極朝電動車、無人車的趨勢發展。
光陽(KYMCO)面對Gogoro的機車聯盟大軍,心中盤算是什麼?台灣主場的優勢不在,會讓這間轉型電動機車的大廠感到緊張嗎?
今年 9 月,Gogoro 與 YAMAHA 宣布結盟,針對電動車的開發、製造和銷售系統進行深度合作。面對市場最大的兩強結盟,腹背受敵的光陽工業(KYMCO)要拿什麼招式因應?
美國汽車製造商福特(Ford)宣布將在全球大規模裁員,涉及 7 萬多名員工,此舉是重組計畫的一部分,精簡管理層級,提升營運效率。福特員工總數大約為 20 萬人,裁員預期在 2019 年第二季完成。
膨包事件後,社會大眾對阿舍觀感不佳,不看好阿舍未來的發展。微風集團卻在 2011 年,正式宣布入股阿舍食堂,一步步引領阿舍走出低潮、重回市場,更在 2017 年創造 2.4 億元營收的佳績。這場逆轉,經歷了些什麼?又是怎麼做成的?
談起遊樂園,通常會直接想到戶外的雲霄飛車、自由落體;還有一種在歐、美地區流行的,是稱為「飛行劇院」的室內大型體感模擬遊樂設備。走進這個劇院,你會坐上一台能朝各種方位移動、變換角度的座椅、搭配雙腳懸空的方式,欣賞空拍機從高空捕捉的風景,模擬出親自駕駛飛機的逼真感受。 連續 7 年沒獲利,一個念頭讓他變全球第一!專訪風靡歐美的「飛行劇院」幕後團隊 台灣供應鏈打進世界盃!智崴靠「飛行劇院」成為全球第一的兩大祕訣
璨揚專門研發、生產「商業用車」的車燈,去年營收已逾20億元。成立 37 年來,璨揚已是台灣最大的卡、拖車車燈製造商,還打入北美供應鏈,成為當地第三大的商用車燈商,和知名車燈商彼特森(Peterson)齊名。
當景氣不好、公司業績觸底,身為公司領導人,該如何診斷出營運狀況的病根,進行必要的改革? 讓顧客沒你做不成生意!日本社長的 3 個經營策略,讓公司晉升全球第二大建設機械廠 當公司快活不下去時,老闆該做什麼?日本社長靠 3 個策略,V 型反轉公司 從深陷谷底到世界第二!日本社長靠 3 個策略,救回瀕臨倒閉的公司
進入全球化、數位化、個人主義當道的 21 世紀,是否代表著工業逐漸消逝,大家不再走進工廠工作,改以服務部門或網路產業,為未來社會的主要樣貌?
在意細節、追求完美,這是不少人對「日本製造」的印象,但你可知道,其實「日本製造」也曾給人不良品質的印象嗎?
這家土生土長的糖果大廠,原本只經營中港台市場。張德樂成立僅有自己一人的國際部,單槍匹馬在全球開疆闢土、搶訂單。三年間就把台灣糖果賣進全球43個國家,讓營收的內外銷占比從原先七比三,變成三比七,促成企業國際化的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