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訂出最佳價格,讓消費者覺得合理,公司又能從中盈利?《產品經理的第一本書》指出,你可以使用一些工具,但大多需要一定程度的財務知識,才能和財會人員溝通
企業在疫情衝擊下,如果已經預期營收下滑,還能照著原有的預算走嗎?該怎麼調整才能讓企業在軌道上經營?
不管你是當老闆,還是上班族,都該學的一堂課:如何把專案收入,變成恆常收入。
成本是不是一定越少越好?成本管理有兩大天條:該少的成本不能要、該要的成本不能少。
在德賽的新書《為什麼現金比獲利更重要?》,以充滿趣味的方式,講解一位專業經理人必須要懂的財務數字。
但隨著疫情逐漸趨緩,企業必須決定未來是否保留在家上班的彈性,或是要求員工回到辦公室上班。
疫情造成的各行業財務影響和傷害正逐步擴大,針對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這歸類於會計三表來想看看,一個疫情所造成的短期或長期影響。
公司若有內外帳,首要目的就是逃漏企業或個人的稅負。逃漏稅觸法可處 5年以下有期徒刑,奉勸老闆們下定決心兩帳合一;會計人員若無法說服上層,不如走為上策。
一年將盡,許多員工最期待的莫過於年終獎金的發放。你了解公司的年終獎金制度是怎麼設計的嗎?當公司有賺錢,年終提撥的多或少,是誰決定的?
隨著全球追稅的聲浪起,台灣施行《境外資金匯回專法》鼓勵「自首減稅」。奉勸企業經營者早點盤點集團組織,讓獲利回歸真正有營運的公司。
在 34 歲創業前,我是個不記數字的人,看到數字就略過。創業後,我立即遭遇數字的震撼教育,前六個月完全沒有去看公司的財務報表,直到財務主管告訴我⋯⋯
設有多個事業群的大集團,多會以集團的層面聘雇財務長、法務長、人資長、資訊長統整事務,形成管理或服務平台。平台開銷如何分攤,需要內部形成共識。
看財報可以說是評價、了解一間公司最客觀的方式之一,畢竟企業掌握多少資產、去年度賺了多少錢,都會清清楚楚記錄在各種報表中。不過,就如同食品需經過政府認證,避免消費者吃下肚後會危害健康,財報也類似的審核機制。
稻盛和夫帶領京瓷 Kyocera、KDDI 走向世界五百強企業,他的名言之一就是「會計是經營的中樞核心,不懂會計就不會經營」。
不少經理人因為不懂財務數字而吃大虧,認為只要報表上有賺錢就好。但張忠謀表示,一個卓越的公司不只要有利潤,還必須做到以下三項指標。
公司創立初期,最珍貴的資源就屬創辦人和營運團隊的時間。這時候團隊人員較少,且專精的領域有限,不可能什麼都會,分辨哪些工作是團隊需要自行掌握,哪些業務可外包,把精力放在最有助公司成長的事。
財政部報稅軟體之前只支援 Windows,對於日益增加的 Mac 和 Linux 使用者來說其實相當不便,去年推出全新的線上版報稅系統,讓 Mac、Linux 免安裝軟體就能線上報稅,而且不用再額外下載軟體。
損益表遵循由上而下的順序,階段性呈現出「5 種利益」。除了稅前淨利,其他 4 項利益能夠得知公司在「哪個領域、賺了多少錢」。
資訊過於簡化的報表,閱讀的人讀進腦子的數字,一定也是零散的;滿版數字的報表,只會讓「簡單事情複雜化」,肯定也不利閱讀。趁著年初,回顧自己是否做了一大堆沒人看、不仔細看的管理報表?
想像中,每家公司發給每位員工多少薪水,企業應該一清二楚。然而,因為報酬實際上分拆多個項目,發放的制度和單位也不同,所以員工的全年總所得並非白紙黑字清清楚楚。
內部控制制度針對採購及付款,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議比價」作業,用的概念就是「貨比三家不吃虧」。問題是,貨比多家真的就比較划算嗎?
靠近年底,經理人又該訂目標、編預算了。一個有意義的預算損益表,關鍵在於各項損益數字都要有如何得出的計算公式,而非大筆一揮浪漫填數字。
我們的公司財務資料一向是公開的,當然不是對外部公開,而是對經營團隊公開。我們是上 ERP 的公司,公司損益可結算到次集團,各 BU(Business Unit)、各部門,到產品線,到單一產品,只要是權責主管都可以看到各自負責的損益報表,而每一個人的績效獎金也是按損益計算,每一個部門都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可以領多少獎金。
一般來說,公司各部門,各據各的山頭,兄弟登山各自努力。有的主管認為經營數據是機密、無可奉告;有的認為公開無妨。領導人該如何拿捏尺度,設計出合理的業績基準,還要讓部門主管願意分享經營祕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