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主管都希望自己團隊夠凝聚、有向心力,但這絕非靠著祈禱就能達到,需要主管投入心力去經營團隊。想要經營好團隊,有一種人是主管特別需要關注的角色:邊緣人。
在一些公司,企業運轉完全失靈,員工整日怨聲載道,恨不得立刻辭職。而在有些團隊,每個人都合作無間,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丹尼爾.科伊爾(Daniel Coyle)帶著他的新書《The Culture Code:The Secrets of Highly Successful Groups》接受了沃頓知識在線節目的採訪,分享他的研究成果。
你是一位表現優秀且為公司付出多年的員工,似乎到了更進一步接下新挑戰的時候,當你思考是否有機會晉升時,主管跟你說他準備離開,並有意交棒於你。這或許是個絕佳的時機,不過,接下管理職不僅是職位的變更,更是職業跑道的更替,因為以往你苦心經營的工作技能可能並不能讓你做一名好的管理者。
一家企業的成功,很多人會歸功於戰略的正確,這點確實無庸置疑,但卻不是唯一原因。卓越的「領導力」才是其中關鍵的決定要素。
身為管理階層,強化自己的管理技巧是十分重要的課題,以下 5 大殘酷真相,雖然很直白,但能助你少走一點冤枉路,成為一個人人欣賞的好主管!
一場會議裡,可能有員工意見很多,提了超多點子;可能有員工很有想法,卻不輕易脫口;甚至有員工覺得十分疲憊,已經放棄為團隊貢獻。每名員工的個性都不太一樣,身為主管,最好準備好各種管理方式,才能有效激勵不同員工。
巴菲特對我的影響,其實不是投資,反而是在「領導」這件事上。我曾進入私募基金產業,一開始完全不懂投資相關的術語或故事,找機會把《國富論》、《雪球》、《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這種金融相關的厚書讀了一遍,誰是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彼得‧林奇(Peter Lynch),也都是那段時間才開始卯起來研究認識的。
不久前,我卸下校長職務,和當初請我當校長的董事會成員,也是我擔任校長時的主席艾薩克.史坦(Isaac Stein),一起追憶過去的點滴。史坦正在找尋我的繼任者。他說:「約翰,你知道嗎?當初你會脫穎而出,是因為我們在你身上看到的特質,相信你有成長的潛力。」
如何成為一名好主管,是不少進入管理階層的人苦思的問題,但很可惜地,並沒有一本「領導守則」能提供標準答案。當主管看不見自己的盲點時,便會逐漸失去員工信任,影響工作氣氛,甚至損及職涯。
權力來自升遷與頭銜,真正有能力的人,是沒有權力但能夠做事,能完成更大的任務。通過先有責、沒有權的考驗,就代表我們已經有能力承擔更大的責任與更高的職位。
在行銷上或許大家都知道命名的威力,好的名稱可以令產品虎虎生威,望文生義,琅琅上口,搶佔人們心智。但是卻很少人運用在組織運營或人才管理上,我在職場上看到很多現實的例子因為活用了命名的哲學,成了組織變革和激勵人心的利器,其力量不容小覷。
領導力到底是什麼?對我這樣的年輕管理者來說,學習領導力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又到底有什麼好處?
人家常說美商福利好,但其實美國公司幾乎沒有尾牙、不發年終、沒有春酒,那他們怎麼在年底留住員工的心?怎麼讓員工感到一年辛苦有代價?尤其在獵頭興盛的矽谷,主管怎麼留住人才?
很多人一聽到要習慣「從組織的角度看事情」,就會反射性的認為:「你們當領導的,當然站在你們的立場認為如此。」大家想想,我指的組織不是單指企業,它包含各種型態、各種類型的組織,從家庭、同學會,到政府、企業、公益組織等等,甚至包含無形的組織。
有天你因為一場嚴重的意外,必須馬上住院,不只影響了專案進度,團隊也必須因而調整工作分配、分擔你的責任。儘管整件事的錯不在你,但任何人都會為此感到愧疚不已。
兩年前,我升當主管。在過去我一直是個普通職員,作為一個工程師,每日負責解決技術問題、建立 APP、創造產品等,突然成為一個要負責管理的人,挑戰很大,也吃過不少苦頭。從親身經歷到瀏覽眾多關於管理、團隊及文化建立等的書籍和文章,我總結出五個幫助我順利並且精進管理能力的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家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組織模式並不是一成不變,需要依照人數、目標來決定採用何種員工管理方式,依照人數多寡可以將組織分成:羽毛球雙打模式、足球隊模式、交響樂隊模式、軍隊模式。
好的管理方法可以讓員工做事事半功倍,但如果總是遵循「傳統」,從來不重新檢視這些方法是否有效,對企業來說是很不利的,說不定早已損傷了企業生產力。以下提及 5 種職場上老闆常見的處事方式,都該重新審視是否合用。
一名好的領導者必須具備許多特質,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工作能力、領袖魅力,更重要的是與人互動的技巧。曾經面試過 35 國超過 5000 人的一名資深人力招募專家表示,根據他的經驗,如果要招募 CEO、董事長等公司高層,透過 LinkedIn 資料是沒辦法得知對方是否適任領導者的,必須觀察他與人交談和互動情形,最能體現領袖特質。
在「從A 到 A+ 」這本書中早已提到,要成為第五級領導者應具備有「謙虛的態度」和對「專業的堅持」。但現在組織中出現很多領導管理的問題,卻都是缺乏專業和自以為是的領導者製造出來的。
剛落幕的高雄市長選舉,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在兩位候選人明顯不同的 MBTI 性格類型,韓國瑜 ENFP的性格與陳其邁 ISTJ 性格所產生的影響,在辯論場上及競選過程中都表露無遺。
一個單位開會員大會時,行銷部主管報告業績狀況,由於業績不很理想,她做了許多自我檢討,但最後加了一段話:「如果編輯部能更加油,生產更好的產品,那行銷部門的成果可以更好。」
霸道總裁的電視劇似乎總是能輕而易舉地俘獲觀眾的青睞,獲得較好的收視率,但在真實世界裡,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要學會不「霸道」,善於傾聽。因為人總是希望被理解,被支持,「悉心傾聽,多聽少講」的做法既可讓你在他人講話時顯得更有涵養,也讓你在稍後表達自己意見時,得到他人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近 10 年來,世界頂尖企業的執行長、高階主管的國籍,不斷出現「印度裔」3 個字,讓人不禁好奇:到底這些印度領導者,有哪些厲害的個人特質?以及身為「非印度人」的我們,是否能吸收、複製他們的成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