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簡單的方法可以評估管理成效,但不能每一個都完全盡信。管理者的成效只能透過事情的背景脈絡來判斷。
以一間企業為例,執行長是由董事會選出而非基層員工,比起提高員工福利,滿足董事會成員需求,對延續經營權會更有幫助。而既然這群核心圈盟友可以決定誰會成為領導者,就也能把一個人拉下,因此重組、拉攏盟友圈,對新接任的管理者來說相當重要。
當你對部屬慷慨,大肆鋪張地請客,是靠變相剝削部屬的勞力及時間而成,你的慷慨就會變成一種「炫耀」,彷彿巴不得大家都知道你是主管,藉由請客來換取短暫的形象及名譽。
透過激勵、斥責,領導者更能有效地在交辦任務途中掌握進度,並且使員工找對方向,繼續朝著目標前進,不會等到死線時,主管與部屬才發現彼此想要的成果不一樣。
職位高的人最忌耍官威,官威會讓人心生怨恨,敢怒而不敢言,輕者消極配合,重則含恨報復,職位高者,請遠離官威吧!
主管和部屬間要做到徹底坦率的溝通,必須結合「個人關懷」(care personality)與「直接挑戰」(challenge directly)。 前者要從人的角度關心每位替你效命的員工,不能只談專業,要理解他工作以外的面貌(生活目標、價值觀等),才能知道如何激勵他;後者則是要在員工表現不理想的時候,對員工說實話。
企業高階主管不是員工逐步晉升,就是外部空降,但無論內升或是空降,該如何在眾多人才中選拔出真正優秀的領導者?在企業觀察多年,我認為具備下列特質的人才適合擔任高管:
事實上管理並非易事,過度管理、批評更可能讓團隊痛苦不堪。做為主管,你能做的事情,就是協助同事將錯誤視為成長的方式之一。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怠惰而不願積極投入工作的人,私底下有一個說法:「給多少錢做多少事,這樣的薪資做這樣就可以了;先給我加薪,我就努力多做點!」這種似是而非的言論,連帶也影響周遭想安逸的人的心理。
這麼多年來我身為眾多老闆和員工的教練,發現有三句話老闆總愛掛嘴上,但員工聽了一點都不舒服,簡直就是地雷:
庫克一上任,外界就不停質疑他的產品創新能力不及賈伯斯,「有些人認為創新就是改變,我認為,讓事情變得更好,就是創新,」庫克曾公開表示,自己並沒有以賈伯斯為標準,庫克就是庫克。
店長,就是一家店的CEO,更是店鋪經營的靈魂人物!一位優秀店長須具備對內凝聚團隊、對外開創營收的 T 型能力。
20 年,網路環境變化超級快,新星崛起、不適者淘汰!然而這 20 年,鄒開蓮在激烈競爭中生存下來,且事業管轄愈來愈大。34 歲當上雅虎台灣總經理時,她是完全不懂網路的門外漢,但這個門外漢在十年內,讓生意成長 40 倍,並拓展到新市場。
部屬提出一個企畫案給你,內容挺有趣的,但就是佐證不足。遇到類似狀況時,你會如何要求部屬修正呢? 針對 4 種不同的傳達方式,我們來做進一步的說明。
對不稱職的人,主管要正視問題、立即處理,絕對不可因循苟且。猶豫,或心軟、拖延,會引發更大災難。有一個不可靠的隊友,比沒有隊友還可怕。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今年 4 月宣布參加國民黨總統提名初選,為了爭取出線動作頻頻。不論是在自己的 Facebook 粉絲團上和各種專業人士錄短片、開直播、交換意見,或搶勘地震災情、幫記者綁鞋帶,都攻占了不少媒體版面。
招募過這麼多員工,最基本且必要的是專業,通常依正常的招募流程,多少能掌握。不過,我發現,能和我親密合作的夥伴,通常有幾個態度和個性上的特點。
上司會對下屬評分,下屬也同樣會對上司評分,跟下屬建立良好的關係,上司的前途也會更加寬廣。藉由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上司和下屬的互動,來看看受人愛戴的上司具有哪些特質。
不少辦公室常聽見火爆上司因部屬犯錯而大聲怒罵,要是下屬吃軟不吃硬,可能一怒之下就丟辭呈走人。但也有些個性溫和的主管,想給建議或指正時,往往開口前心中忐忑,怕場面難看,日後失了融洽。
有好的領導者,才能有好的公司,這正是為什麼找出適合的領導者、與招募適合的員工一樣重要。為了找出公司內的優秀領導者,Google 特別建立一套方法,評估各主管的領導才能。
作為主管的人,很自然希望被部屬喜歡、依賴、被部屬當成好人。因此,只要部屬說一聲「我想跟您談一下」,就會認真傾聽,並想馬上著手處理。但太過積極想助部屬一臂之力,有時反而是幫倒忙。
傳統的管理思維,假設人性本惡,需要強制性的規定,才能使效率最大化。然而,管理制度存在目的並非單純「隱惡」,還必須「揚善」,而這必須先退一步,給人一定的彈性,才能換來企業長期的發展。
約莫十年前,《財星》(Fortune)雜誌有一篇報導,在講述一個只在矽谷圈內人之間流傳的祕密。這個機密並不是什麼超級程式,或是爆紅產品,而是一個人:比爾.坎貝爾(Bill Campbell)。7
事與物是死的,可以任由人「管理」。可是人不同,人有心、有感覺,如果對人用管理,絕對不可能得到最佳的結果。好的主管要「領導」人,而「管理」事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