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支琬清
拿了奧斯卡卻被問「何時做正事」?李安 49 歲萌生退意,嚴父臨終前一句話成《斷背山》推手
分享
國際知名導演李安(Ang Lee)在影壇的成就備受推崇,然而在他那位傳統的父親眼中,拍電影似乎永遠算不上是一份「正經工作」。李安在「2025 金馬影人講堂」中罕見剖析這段充滿張力的父子關係,即便當年李安已經憑藉《臥虎藏龍》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享譽國際,他的父親仍舊抱持著華人傳統家長的觀念,在李安獲獎後只問:「拿了奧斯卡,甘願了吧?可以做點正事了吧?」
在父親的價值觀裡,或許穩定的職位才是一個男人該有的「正事」。這種來自至親的期待與不認可,長期以來一直是李安內心深處的壓力。然而,正是這位一輩子不鼓勵兒子拍片的嚴父,在李安人生最低潮、甚至打算放棄電影生涯的關鍵時刻,給出了唯一的、也是最後一次的推動力,間接促成了影史經典作品《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的誕生。
曾想在 49 歲退休!父親一句「戴著鋼盔往前衝」成推力
2003 年,李安結束超級英雄電影《綠巨人浩克》(Hulk)的拍攝後,身心陷入極度疲憊。
他回憶,當時身體狀況極差,「感覺像是降了一個層次」,帶給他中年危機的無力感。面對創作瓶頸與身體的警訊,當時 49 歲的李安萌生了強烈的退休念頭。
他甚至主動詢問長年合作的夥伴詹姆士・夏慕斯(James Schamus)關於《斷背山》小說的版權狀態,心裡想著若是拍不成也就罷了,充滿退意。
然而,當李安告訴父親自己打算退休時,原本一輩子都希望兒子轉行教書的父親,反應卻出乎意料。父親驚訝地看著他說:「你才 49 歲,你要教孩子什麼壞榜樣?」
父親接著對他說:「戴著鋼盔往前衝,去拍片!」李安回憶,這是父親這輩子第一次叫他去拍片。然而命運弄人,就在這次對話後 2 周,原本看似身體好轉的父親突然離世。這句「往前衝」,成為了父親留給他的最後遺言。
低預算與迷糊狀態拍攝《斷背山》,意外催生 1.8 億美元票房奇蹟
父親的驟逝,讓李安陷入了巨大的悲傷與混亂中。他坦言,拍攝《斷背山》時,自己正處於一種「迷迷糊糊」、身心尚未完全恢復的狀態。
當時這部片的預算僅約 1400 萬美元,原本李安只想拍一部低成本的片子來「療傷」,甚至沒企圖讓這部片在主流市場大賣,心理預期僅是在藝術院線放映的小眾作品,只要把演員的表演保留下來就好。
然而,這種疲累狀態,反而讓李安在執導時放下了所有的野心與計算,回歸到最純粹的情感表達。該片最終在全球獲得將近 1.8 億美元的票房。
李安坦言,原著作者安妮・普露(Annie Proulx)筆下的懷俄明州其實是粗獷、不浪漫甚至有些「醜」的,但他決定用「愛情片」的公式來處理這個題材,並將演員的表演磨到極致。這份無心插柳的專注,讓電影跨越文化隔閡,感動了全世界。
一個台灣人,為何能拍出美國西部風情?鏡頭背後的巧思
外界常好奇,一位來自台灣的導演,如何能拍出如此道地的美國西部電影?
李安在訪談中解釋,他發現美國西部牛仔文化中的「沉默寡言」與「不善言詞」,其實與他熟悉的東方文化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西部的牛仔習慣用肢體語言和空間來傳遞訊息,這種壓抑的特質,讓他能以東方導演擅長的「空間處理」來詮釋這部電影。
李安透露,他在拍攝希斯・萊傑(Heath Ledger)與傑克・葛倫霍(Jake Gyllenhaal)時,特別利用了「後照鏡」的鏡頭語言。這不僅是因為牛仔生性害羞、習慣偷看,更是為了營造一種「隱蔽的情感」。
以細膩的影像掌控,訴說最壓抑的愛
而電影結尾傳遞出巨大的逝去感,李安認為這是對存在與時間的感嘆。他在父親過世後完成此片,傳遞出「人不在了,但愛與遺憾還在」這種能穿透時間的情感。
《斷背山》不僅是一部關於性別與愛情的電影,在李安的詮釋下,它更是一部關於「愛與遺憾」的經典之作。
那個曾經不被父親認可的兒子,最終聽從了父親「戴著鋼盔」的教誨,在人生最脆弱的時刻,將喪父之痛轉化為對影像、時間與空間的細膩掌控,完成了對愛與遺憾最動人的告白。
資料來源:2025 台北金馬影展 影人講堂;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支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