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月刊》總編輯。台大社會學系畢業,曾任《明日報》國際新聞中心編譯、《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編,譯作有《百辯經濟學》《從創業家到執行長》《生態經濟大未來》。
今年是《經理人月刊》第八屆「MVP經理人」選拔,從2008年起,我們每一年都在社會上的各個角落,不分產業、領域、位階,遴選出100位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持續付出努力、勇敢做出突破的專業工作者和經理人。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類似經驗,剛完成一項任務、辦完一場活動、做完一場簡報,你覺得不甚滿意,還有幾個環節待改進。當下,你可能有些懊悔,提醒自己下次絕不能再犯;回家後,你可能還對於自己沒能拿出最佳表現、在大家
你「喜歡工作」嗎?還是說,這個問題的答案得看,你正在做你「喜歡的工作」嗎? 如果正在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是不是答喜歡工作的機率就會高一些,像是工作到樂而忘憂、廢寢忘食,進入一種「心流」(flow)的狀
因為這期封面故事要談「中階主管」(middle management或middle manager)這個角色對於組織的重要性,我才第一次認真想,所謂的「中階主管」究竟是誰?他們是一群怎麼樣的人?中階主
Editor's Note 編輯台時間 探索你的盲點區 如果你上過跟腦力激盪或創意思考有關的課程,應該有過類似經驗:老師(或顧問)給你一疊五顏六色的便利貼,要你針對特定主題寫下你天馬行空的想法。
在網路上搜尋有關「會議」的名言時,偶然讀到美國經濟學家約翰‧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的一句話:「當你什麼事都不想做的時候,開會就變得絕對必要。」這句話諷刺意味十足,擺明在
常常有人問我,「你們這期封面故事是什麼?」聽到答案後,視每個人感興趣的領域不同,經常會有很不一樣的反應。這一期也不例外。不過,這一次每當我說出我們要拆解[《快思慢想》][1](Thinking, Fa
標題的兩個英文字,乍看之下幾乎一模一樣,希望讀者在仔細分辨的過程中,也開始思考「衡量」(measurement)和「管理」(management)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有一句經常被認為是出自管理學之父
這不是一個「向柯文哲學管理」的封面故事。我們想做的是一個「**柯文哲身上展現出那些管理者應具備的能力,又反映出多少領導、管理問題**」的觀察。 不管是做為台北市民,或是一個小主管,我對柯文哲的印象最
如果你的工作職稱沒有冠上「企畫」(或「企劃」)兩個字,你可能不太會想到企畫是什麼,也不太覺得自己需要企畫力。 因此,如果貿然地就總結說「人人都需要企畫力」「人生、工作都需要企畫力」,可能頭腦還需要轉
先承認,我沒有修過經濟學,我對這門課的印象總是停留在,我的不少文科朋友們修得淚眼汪汪、苦哈哈,我的理工科朋友們動輒就要拿滿分,據說跟學過微積分很有關係。 為了矯治我的無知與偏見,我買過幾本經濟學入門
又是一年之初,你照例為新年許下新希望嗎?還是因為你每一年的計畫都沒實現,你索性連這個步驟也省了?日復一日,照舊過日子。 在[《其實,你一直受習慣擺布》](http://www.books.com.t
日本暢銷書作家本田直之在《新遊牧生活》中寫道,「『6:4:2』代表2011年我在世界上某個角落生活時間的比例。6是夏威夷,4是日本,2是其他國家。」可以有半年時間待在夏威夷,是因為他在夏威夷和日本都有房子。他是一家顧問公司CEO,身兼多家公司董事;他還寫書、開設葡萄酒講座,更是鐵人三項與衝浪的愛好者。
業務人員常常覺得對客戶說明完產品或服務內容後,就看客戶怎麼決定。然而,根據顧問公司H.R. Chally Group的調查,客戶在制訂決策時,出於對業務人員本身的觀感好壞,有時甚至會優於對價格、品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