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部門的同事,好不容易拿到一個拓展生意的好機會,謹慎評估後做了完整計畫,向老闆呈報,沒想到一開始很順利,但最後面對老闆問的幾個問題,卻突然詞窮回答不出來,一來是這些問題牽涉到更細的試算,一時心算算不出來,也怕亂回答會出錯;二來是某些問題牽涉到跨部門資源協調,沒有先詢問過,不敢亂回答,總之,這一個很棒的好機會,就在一個沒有結論的會議後,決定暫緩,A 部門的同事覺得很失望,最後合作案被別的公司拿去,果然一炮而紅,讓同事更為失落。
很多人報告一遇到老闆提問就支支吾吾講不出話來,明明準備得很好的資料,但總覺得老闆一問就全都是破綻,好像是自己隨意回答、沒有想清楚一樣,事後十分懊惱;又或者像開頭的 A 部門同事一樣,明明是一個很棒的提案,卻被自己接受老闆提問時的回答,搞得很沒自信。這些狀況並非是沒做好準備,有時是少了「自問自答」這個程序而已。
首先要先有一個概念:準備報告是順著自己的架構與邏輯,但當報告者被提問時,則是依照別人的邏輯,二者的準備方向完全不一樣,這也就造就了,為什麼很認真準備「自己的報告」會無法回答別人的問題。
那究竟該怎麼做呢?
方法一:從他人角度出發的自問自答
我認為這樣做真的很有用: 在整份報告完成後,每一個段落、每一項重點都試著自問自答,並且筆記下來。
跳脫出自己的架構與邏輯,硬是讓自己找出一、二個問題,自問自答;然後再依照問題,記錄下自己的答案。這是一個很好的訓練, 不僅在既有思考架構下書寫報告,也試著再找出不同的切角、論點或疑問來問自己 ,即便知道答案,透過這樣的書寫練習,回答時的完整性與架構比起臨場反應的回答,絕對是好得多,報告時如果遇到其他類似的問題,也可以回答得較為完整。
如果要再進一步準備,可以根據報告當天出席的對象,在每一個段落、每一項重點都試著問一至二個問題,例如自己扮演財務長問:「這個數字是怎麼堆疊出來的?有扣掉其他延伸的費用嗎?」或者人事主管問:「你的這個計畫所需要的人力是既有的嗎?要從哪裡調派人力呢?」又或者執行長問:「這個計畫的 IT 開發有問過排程嗎?時間內真的可以完成嗎?用戶體驗會好嗎? 」
然後依照這些假設的問題擬定回答,再書寫記錄下來,反覆思考自己的回答是否夠完整,有沒有更好的表達方式,或是需要另外準備資料來輔助回答?例如:是否需要準備附件把營收成本試算表都先做好?是否要把人力配置圖(含新增與既有人力支援)與人力成本都先規畫好?
從出席者角度出發進行自問自答後,可以發現提前做哪些準備,能讓回答更完整,即便最後用不到,也幫助自己從不同的面向出發,擁有一套更完整的思考模式,更能幫助計畫成功。
方法二:找主管開會前會,事先收集建議、疑問
還有一個更有效的方法是 會前會的訪談 。
為了避免在會議時出現太多發散的提問,或者討論失焦,導致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有結論,最後因為會議時間到了,只好草草結束,案子又被暫緩評估,失去時效。 建議可以針對報告方向先提早與主管或與會者進行訪談,先收齊意見,或針對他們對報告內容提出的問題,提前準備回覆 ,如此一來可以讓報告當天較不緊張,報告內容也較完整,可以快速幫助相關主管做決策,推進決策速度。
很多提案者不敢主動找老闆進行會前會,那至少可以從參與決策的主管們下手,多少可以得到不同於自己思考邏輯的面向,對於準備簡報與提問也會有幫助。
花了好幾個小時、好幾天準備一份很棒的報告,千萬不要最後敗在問答上。花一點時間練習自問自答,不僅是推進報告成功的好方法,更是訓練自己多元思考與答題架構的能力,投入一點時間,可以得到的效用是雙倍,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