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次見面時比較常見的雷,是這三種:「話題唐突」、「交淺言深」與過多的「吹捧客套」,尤其在見到久仰大名的前輩、好不容易見到的對象時,因為想把握難得的機會,更容易踩到這個雷。
其實初次見面的聊天與互動,要避開這些雷,只需要把目標放在: 留下好印象,讓對方想再和你見一面。能做到這樣就已經很好了,至於能否與對方經營更深一層的關係或互動,那需要視後續更多的交流而定。千萬別在初次聊天時,太急躁或刻意地想讓對方記住你,而太過有目的性的開話題,都容易弄巧成拙。
1.話題唐突
聊天其實就像堆積木,你丟一塊出來,對方可能把積木堆在某個地方,你拾起一塊積木再往上堆。亂開話題的人,則是因為太目的導向,所以急躁的想把話題導去自己想要聊的方向。
「你做行銷?那你知道目前生成式 AI 的應用可以做很多事了嗎? 」一個做業務拓展的 BD,好不容易有機會進去數位行銷的場子,見到許多數位行銷從業人員,聊沒幾句就很想直入主題,但那個場子是一個頒獎典禮,開啟這個話題只會讓現場的人很尷尬。或許出於禮貌,對方看似會聽你講完,但事後你會發現很難再約到對方。
最好的狀況其實是看對方丟出哪一塊積木,你再順著那個積木往上堆。例如當人家在聊這次評審的經驗時,你再丟出其他的相關問題即可,不要亂開支線話題。
2.交淺言深
裝熟與創造連結,也是很多人初次聊天時會亂闖的誤區。
「你說你之前在 XX 公司?我有一個好朋友也在 XX 公司做很久了,叫做 Peter,你知道他嗎?他是技術部門主管。」這樣的對話是不是很耳熟?這種創造連結的方式其實很不管用,一來大公司都是上千人起跳,誰也不知道誰,光是叫 Peter 的就有一堆;另外,即便是小公司,碰巧有合作往來,要剛好是好友的機會也不大,所以聽完你介紹 Peter,還扯一堆你和 Peter 的故事,到底和對方有什麼關係呢?光是戒掉這個習慣,就可以少去很多尷尬與冷場。
「學姐,你知道我以前也念過 XX 學校,聽說你是 XX 學校畢業的。」對某一個年代的人來說,同校或當兵同一種兵,是會被多多照顧沒錯,但現在大多數是沒有幫助的,而且年代久遠,學校或當兵的話題通常無法深聊更多,最後場子冷掉,對方只會覺得跟你聊天聊不出什麼。
既然初次見面,不熟是正常的,沒有連結也是合理的,不如先了解對方為什麼對今天的活動有興趣?以這種安全的話題開啟對話,一方面表達自己對於對方的好奇心,好奇心代表著興趣、想認識對方更多,初次見面的對話,其實到這裡就可以了,後續要如何追加下一次的互動機會,就要從當天聊天的話題找到切入點。有一次一個大會上,坐我隔壁的某公司總經理和我是初次見面,我問他為什麼會想來這個活動?他苦笑說:「其實我超不想來,你沒看我格格不入?而且我明天有一個薩斯克風表演,我等等也必須早點走,回去練習。」
後來我們的話題都在聊他為什麼會接觸薩斯克風,以及他大多自學、老師如何引導他從入門開始的故事,聊到最後他發出邀請:「我明天表演的地方在 XXX,你有興趣,歡迎來看我表演啊。」隔天我真的出現在表演會場,還全家到場看表演,之後二人就這樣變成朋友。
從陌生時可以問的問題切入,認真聆聽對方說話,在對話中找到下一次交流互動的機會,這就是不需要裝熟也會變熟的方法,一點都不難。
3.吹捧與客套其實很尬
那些你想積極經營的大人物或前輩,他們平時吹捧與客套的話真的聽太多,多你一名也不會有任何感覺,對方聽完後也只能客套接話,你除了繼續吹捧外,好像也沒有其他可以展開的話題,初次見面就很快地結束對話,真的很可惜。
「XX 大哥,你們公司好厲害,生意做得那麼大,而且你之前的 XX 創新真的很強耶。」常見的吹捧都是從媒體或新品發表等二手資料來的,想當然爾都是大眾知道的事。
「沒有啦,運氣好啦,時機到了。」XX 大哥給出官方客套的回答。
這樣的對話在初次見面時,沒有對關係的加分,建議能免則免,所以對彼此都很尬、很乾的吹捧與客套,記得趕快戒掉。
初次聊天能避開這些雷就已經很好了,太急躁容易弄巧成拙,慢慢來,關係可以展開得更自然,未來的互動交流也能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