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場上同事互相支援當然可以,但你的熱心是否常搞到自己筋疲力盡?若在工作中出現以下這些情況,你就該好好思考,哪些人不該幫?或者,幫忙也該有所節制了。
1. 幫忙他人卻犧牲自己的時間
「你可以幫我一下嗎?我在趕明天開會要用的資料。」小敏的同事常常請她幫忙,像這樣開會要用的資料真的有急迫性,所以小敏就會答應幫同事分攤其他事務,讓他專心處理眼前的報表。
但是,最後請小敏幫忙的同事準時下班了,她卻因為自己的正事被延誤了,必須獨自加班完成。而同樣的狀況一再發生,小敏卻沒有跟同事提出要求,導致惡性循環,常常把自己搞到筋疲力盡。
2. 幫別人救火的任務,後來落到自己頭上
「技術部門要來做使用者需求訪談,但我有另外有事,妳可以幫我去開這場會議嗎?我的需求都列好了,妳看不懂可以再問我。」代替同事去參加會議只需要半小時,應該可以吧?小敏單純地想。
沒想到從那次會議之後,技術部門只要有相關的會議,都來找小敏,而小敏的同事都不把這些會議接回去開,有時換小敏有事情,請本來負責的同事去出席,他都會說:「但你們之前談到哪?我不知道,妳去就好啦。」讓小敏感到不滿,當初自己明明只是幫別人救火,為什麼突然變成專案窗口?
3. 被動接受無助於成長的雜務
「你可以幫我一起報出差津貼嗎?」小敏對於文書工作本來就很熟練,心想:一起出差只要檢附同行者的發票和憑證就好,就答應同事,一起幫他申請。
結果部門同事們就養成了習慣,只要有小敏同行的出差,一概都把發票和憑證丟給她,把她當行政小妹,有時候遇到出差要代墊款時,還叫小敏先出,說:「反正妳再一併申請就好啦。」
結果出差回來的上班第一天,疲勞都還沒恢復,同事可以專注在未處理的信件與會議,而小敏總是要花上二個小時整理那些憑證、申請出差津貼,讓她很不滿。這些雜事雖然不複雜,但默默占據了小敏的時間,對她的成長與學習沒有幫助。
如何設下界線?
上述小敏在辦公室遇到的場景,是否很熟悉?
「你可以幫我一下嗎?」同事簡短開一個頭,沒想到接下來竟變成一場惡夢,不但自己的時間被浪費,還被同事當作是好用的工具人。
建議下回遇到這樣的事,在第一次答應幫忙時,就要提醒對方:「幫一下而已哦,我的事也還沒做完。」明確地告知對方,真的只有幫一下,無法無限上綱。
或者可以說:「幫忙可以,但我的事也還沒弄完。你比較趕時間,我先幫你,但我的這些事,你也可以幫我嗎?」提醒同事,幫忙要有來有往,凡事要互相,不能只讓他拗你。就算你自認可以搞定,也不能默默吞下。想想文中的三個場景,想避免幫一次忙後的效應,在一開始就該點醒對方,設下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