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期的 EMBA 課堂與企業工作坊中,一個反覆出現的焦慮是:AI 浪潮下,我該如何定位自己與團隊?有人主張加強提示詞工程(prompt engineering),也有人強調溝通與協作等軟技能,但這都只停留在「技能補充」,恐怕會錯過真正的策略轉折。
《平台經濟模式》作者、策略思考家桑吉.喬德利(Sangeet Paul Choudary)認為,顛覆從來不是單一工具的勝利,而是整個系統的改變。要理解這一點,我們不妨暫時放下對 AI 的直接討論,回到一個經典的商業個案:沃爾瑪(Walmart)的崛起。
突破「地理位置」約束,沃爾瑪用科技改寫零售運作
沃爾瑪的成功,常被外界簡化為「天天低價」。但低價只是結果,背後的原因系統性革新,它以科技徹底重塑零售系統,就像一位沃爾瑪早期的高階主管所言:「我們之所以能做大,是因為我們用資訊取代庫存。」
在沃爾瑪之前,零售的最大約束是「地理位置」──市中心的黃金地段代表了高租金與客流量,但隨著汽車普及與高速公路的興起,郊區市場成為新藍海。不過,進入新市場的同時,也帶來跨區域供應鏈管理的新挑戰。沃爾瑪不是用舊方法修補,而是從根本上改寫零售的運作方式:
### 1.要求供應商採用條碼:
1983 年起,在許多同業仍觀望時,沃爾瑪便強制要求前 100 大供應商必須使用通用產品條碼條碼(UPC,universal product code),否則不予進貨;他們也全面引進 POS 系統,將顧客的消費行為轉換為數據,訊號會立刻更新店內庫存,並透過衛星回傳給總部,自動產生補貨等指令,實現「用資訊取代庫存」的核心理念。
2.回傳銷售數據:
1987 年,沃爾瑪投入 2400 萬美元打造當時全球最大的私有衛星通訊系統,它是集數據、語音、影像的神經中樞,將全美數千家分店的銷售數據即時回傳給總部,讓總部的價格調整與補貨指令,零時差下達至各分店。甚至,能讓創辦人透過視訊跟全國員工精神喊話,在快速擴張的同時,確保文化統一。
3.提升供應鏈效率:
採用軸輻式物流,這套系統由大型中央配送中心服務周邊的分店,供應商只要將貨物送到配送中心,再由沃爾瑪分揀與配送。透過即時數據,沃爾瑪可以確保貨車永遠不會空載,也能提升供應鏈效率,大幅降低庫存與運輸成本。
這些創新,讓沃爾瑪得以突破傳統零售的約束,透過資訊流重塑零售規則。沃爾瑪的啟示在於:一份工作的價值,並非任務本身,而是它打破了哪個關鍵「約束」。
正視被 AI 取代的能力,創造複合性優勢
如今,AI 的角色就像沃爾瑪當年的衛星與條碼,正在快速打破舊約束,並推動價值解構與重組。當 AI 消除了某些舊的摩擦,經理人要思考的問題是:新的摩擦在哪裡?哪些部分仍然需要人類獨特的介入?
要在 AI 驅動的系統變革中保持競爭力,經理人需要的不是技能清單,而是策略性的框架思考:
1.辨識「約束」: 嘗試描繪你所處的價值系統,釐清你解決的是資訊落差、決策風險,還是利害關係協調。辨識出「約束條件」,才是價值重塑的起點。
2.情境預演: 假設 AI 能完成你 80% 的核心任務,組織還需要你嗎?這種思想實驗能迫使你正視可替代的部分,直面不可或缺的核心貢獻。
3.重塑價值: 當 AI 解決舊問題後,新的挑戰一定會浮現。未來經理人的核心價值,將圍繞在策略性提問、知識驗證、跨域整合、倫理責任,經理人須將專業知識與 AI 能力堆疊,創造複合優勢。例如資深專案經理加上「人機協作設計」能力,便能成為「未來工作架構師」。
沃爾瑪的系統革命用了數十年,而 AI 重塑系統可能只需幾年。管理者不該問「AI不會什麼?」而要問:「AI 重塑系統後,什麼新約束仍需人類解決?我如何成為最佳人選?」
答案或許就在這裡──真正的護城河不是單一技能,而是「持續適應」的系統思維。唯有保持對變化的敏感,勇於實驗與修正,才能在不斷加速的世界中立於不敗。
核稿編輯:林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