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5

客戶大、毛利低的案子,該接嗎?財務長:多想一件事,免得虧本

採訪‧撰文 劉燿瑜
2021-11-03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一間公司要有敢衝的領導者,也要有在後面數子彈(資金)夠不夠用的財會,一衝一拉,作戰才完美。」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財務長龔汝沁說道。

曾任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協理、在城邦媒體控股集團工作近 20 年,一路做到總經理暨財務長,龔汝沁就自身經驗指出,廣告媒體業的中高階經理人多出身業務背景,眼裡只看業績,常談到毛利、成本率,數字就不認得了。

龔汝沁分享,以前在成熟公司,年度獲利目標多高、營收要做多少,領導者心裡有個價碼。現在到相對年輕的公司當財務長,做年度預算,想的是怎麼做,才至少能損平(breakeven)。因此,各部門提交預算時,只要兜起來數字是虧損的就退件。

如果有些部門,預算怎麼做都虧,怎麼辦?「這時就得清點部門開銷,倒推應該要拿到多少收入,告訴團隊業績至少要做到這個數字,公司才能保底。」確定收入目標後,經理人就能往下分配,大家也有概念每個月做多少業績,才能維持公司穩健營運。

不在帳上的間接成本,也要納入損益考量

卡好收入目標後,接下來是管理成本。以廣告媒體業常見的收入來源,執行專案為例。龔汝沁指出,通常專案成本只會記錄額外費用(additional cost)也就是為了專案才增加的支出,像是為專案付的場地租金、聘工讀生,買宣傳道具等。

如果使用的是公司原有資源,像找同事支援或借用公司設備,刊登在自家網站的廣告版面(banner),這類間接成本不會記錄在專案成本中,但不代表可以忽略。龔汝沁提醒,正因專案會使用公司資源,所以執行專案時,除了收入一定要高於專案成本,也還要有合理的毛利,能支應間接成本,公司才會真的獲利。

財會主管應按業務類別、專案性質,訂出毛利基準,假設規定要有 6 成毛利,那業務人員在跟客人談價錢時,就會有個底,知道要把成本控制在多少,毛利才能達標。

客戶知名、但可賺到的毛利低於平均,該接嗎?

但如果客戶出的價碼,在評估成本後,毛利明顯低於平均,業務仍承接,就要交代原因。「這時的考驗,就變成異常成本的專案如何評估?」龔汝沁指出,可能客戶是國際知名品牌,業務認為接這單,後面會有 3、5 個客戶慕名前來,那不只毛利低,也許賠錢都值得做。

一線決策者有成本概念,就能降低虧損機率

此時財會人員應主動告知風險, 讓業務知道這單做下去,效益沒出來,就有洞要補,儘管最後決定權在業務手上,但專案人員有成本概念與風險意識 ,「他就會去挑戰自己,想著頭洗下去,有多少把握能賺回來。」龔汝沁認為,多一層這種思考,也能相對降低做到賠錢單的可能。

接案後的折讓、退貨,也可能讓毛利沒達標。龔汝沁解釋,有時業務只看到案子談好,業績拿到,卻沒管錢還沒入袋。只要還沒收款,都可能有客戶因對成品不滿意,產生折讓(收入打折)或退貨。這些影響實際收入的損失,都得從別單補。然而,像今年疫情,大環境不樂觀,不管毛利如何,業績光達標都有困難,這時各部門就要思考如何減少支出。龔汝沁指出,通常會從交際費這類不緊急、沒有立即成效的開銷著手刪減,另外必要開銷,也得考慮延遲,像疫情期間,新產品的宣傳費,就應等警戒降級後再投入。

最後針對固定成本,龔汝沁則建議主管積極作為,像疫情期間,辦公室空蕩,打給房東協調減租,沒降也沒損失,「但只要能減個 5 萬也好,都算公司的純獲利。」

繼續閱讀 財務管理
相關文章

工作人生都要懂的7個成本觀念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1

主管每天想著「降成本」?亂砍 3 種成本,小心賠掉公司的未來

整理‧撰文 林庭安
2021-11-02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離開公司自己創業當老闆,或是剛升上主管的經理人,第一次編預算、看財報的時候,通常都會很頭痛,像是不確定哪些成本可以刪減,哪些不行;有時候,就算商品全部賣完,在月底結算時還是虧錢。

《好懂秒懂的財務思維課》指出,無論是企業或個人,在做金錢管理時,「損益表」是最簡單就能看自己到底有沒有賺錢的報表。 以它的主要結構來看:收入 – 成本 = 淨利,只要收進來的錢大於花出去的錢,就是有獲利;反之就是虧損。

成本減少有其極限,還要開源才行

管理成本可以從了解不同成本的特性開始。一是「銷貨成本」,只有交易發生時它才會產生。假設你賣的是甜點,跟甜點相關的所有原物料、包材等,都是銷貨成本。

第二個是「管理費用」,這是就算沒有發生交易,也會產生的花費或支出,如水電、租金、人事成本等。

通常在財務報表裡,管理費用會再細分成「後勤管理、行銷與研發」,這些支出不一定會和產品銷售量呈現正相關,所以在管理這個費用時要特別謹慎。最後一個則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稅負」,也就是所得稅。

簡單來說,如果 要增加淨利,就是要讓收入愈多愈好、成本費用愈低愈好 。在企業內部,可能會常聽到要 cost down(降低成本),尤其是很多人都把成本效率當成是競爭力的展現。

然而,會有成本的產生,就是因為公司要賺錢,如果把成本減到零的話,就不用做生意了。換句話說,成本再怎麼減都有其極限,不可能為零。

《好懂秒懂的財務思維課》提醒,如果一味地降低成本,進而損害品質、間接影響到客戶滿意度的話,對企業來說也不是件好事。在成本管理上,要記得兩個重要原則:

  1. 該少的成本不能要(cost down)
  2. 該要的成本不能少(value up)

閒置、浪費與損壞,是絕對要減的無效成本

不過,在管理成本時,怎麼判定什麼是要留下的成本?哪些又是一定要砍掉的成本?

首先,無效成本是可以最先下手的。所謂的無效成本,就是對企業沒有效益的成本,最常見的 3 種無效成本是:

1. 閒置成本

顧名思義,是錢花下去,但沒產生任何好處,最常見的就是飯店空房、廠房。舉例來說,假設飯店有 100 間房,今天只有 50 組客人入住,剩下的 50 間就閒置了。閒置空間還是會有成本發生,包括水電、清潔、人事、租金等,這些成本沒辦法為公司帶來任何效益,就是浪費。

不過,設法利用閒置成本也可能產生另一種商業模式。比方說,即時預定平台 FunNow 就是把餐廳或飯店「即將被閒置」的空房或空位匯集在一起,讓消費者可以用相對便宜的價格得到服務。餐廳或飯店願意合作,也是因為就算低價售出,也能為組織創造收益。

2. 浪費成本

製造過程中浪費的原物料,會壓縮掉原本該有的利潤。譬如別人用 1 斤麵粉可以做 10 個甜點,但你只能做 5 個甜點,就代表你浪費了 5 個甜點的成本。如果這時商品價格 還跟別人一樣時,利潤少了一半,甚至還有可能賠錢。

在無效成本裡,浪費成本最可怕,所以許多製造業導入精實管理,就是希望消除生產製造過程中的所有浪費。

3. 損壞成本

想要消除損壞成本,就必須關注「良率」。如果良率是 98%,代表你生產 100 個產品裡,有 98 個是好的,只有 2 個是壞的。然而,良率時好時壞,一旦良率降到 80%,等於你一天的產量,就硬生生少了 2 成。

如果因為良率影響到出貨時間,到時候的損壞成本,可能就不只是產品本身,還會造成商譽損失,甚至有可能要負擔重做損失,等於要又再多投入一次人力、物料、時間等耗損,徒增成本。

砍掉「延後發酵」的成本,反而會喪失競爭力

除了削減成本外,也要關注如何增加成本,提升附加價值。換句話說,有些成本絕對不能砍。 這些絕不能刪的成本,通常都有「時間延遲」效果,一旦把它砍掉,短時間的確能替公司降低支出,但長期來看,反而會影響公司的競爭力。

1. 品牌建立

建立品牌不一定馬上會顯現價值,所以關於品牌的支出要謹慎,不能隨意減少,否則很容易造成用戶的對品牌的認知不清。

舉例來說,識別系統、廣告曝光與展覽參與,都是建立品牌需要的花費。識別系統不只是 logo 或名稱,而是怎麼在客戶心中建立品牌的形象與意識。參加展會也是如此,持續參加國外的展覽,除了觀摩產業動態,最重要的是讓客戶知道,你一直都在。

2. 技術研發

目前財務會計規則裡,認為研發的效益不一定會實現,規定組織必須當期認列,這有時會降低企業投入研發的意願。然而,美國研究報告顯示,每 1 美元的研發費用,未來可能會帶來 2 美元的利潤,甚至對公司估值有 3~5 美元的增幅。打個比方,研發就像是企業的肌肉,如果為了瘦身而減掉能保護內臟的肌肉,反而得不償失。

3. 人力資源

不景氣時,常聽到企業裁員求生的消息。可是,裁員真的能降低成本嗎?

裁員最怕會有連鎖反應,當既有工作量要分攤給留下的員工,對那些能力較好的員工反而是種懲罰,因為公司無法提高他們的薪酬,最終產生另外一波出走潮。

再加上建立團隊需要時間,無論新增或裁減成員,都需要磨合期。換句話說,從帳面上來看,裁員或許能降低成本,但在績效上反而會產生負面影響。

價值分析:消除哪些成本可以帶給企業最大的價值?

價值分析(value analysis)是由美國奇異公司在 1940 年代提出的成本管理方法,確保產品在正常功能的情況下,能消除多餘成本。其公式為:價值=機能/成本。以下用一家汽車整車廠採購螺絲配件為例,該如何思考才能帶給公司
最大價值?

價值分析:實現成本最小、價值最大化
經理人

推動消除浪費的文化,因成本與員工行為切身相關

《影印紙的背面不要用》指出,在調整人員前,應該要徹底探討最大的經營負擔在哪。如果經營一有困難就輕言裁員,不管組織大小,都會因為少了一名員工而使營業額降低。

然而,推動降低成本,或是揪出「多餘或浪費」的文化並不容易。因為員工的心態會認為「我一個人的作為,也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影印紙的背面不要用》表示,與其鉅細靡遺地告訴員工,企業的成本收益結構,倒不如讓員工清楚明白,「降低成本」的方法只有一種,就是減少多餘的成本支出,就能提高淨利,讓所有員工理解後也比較能貫徹執行。

繼續閱讀 財務管理
相關文章

工作人生都要懂的7個成本觀念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2

營收高,別高興得太早!解析財報數字,可能藏有的經營問題

整理‧撰文 高士閔
2021-11-02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前王品集團執行長楊秀慧大學畢業進入會計師事務所時,一心一意想要努力賺錢、累積社會經驗,因此她特別喜歡出差東奔西跑,既能接觸不同的工作內容,還可以「賺」差旅費。

當時事務所規定,出差的住宿費每日上限是 1600 元台幣,後來政策調整為「如果住在親戚好友家,公司會補貼住宿費 800 元」,再加上差旅費每日 400 元,等於住朋友家一天能賺到 1200 元。

楊秀慧成為高階主管後,才了解這項政策的真意。對公司來說,住宿費是必要支出;而員工認為,出差很辛苦,補貼太少。但新政策達成雙贏,事務所的住宿支出減少 50%(800 / 1600);員工的報酬則增加 300%(1200 / 400),出差意願增加,公司營收上升。

思考數字背後的問題,而非一味降低成本

這個故事,寫在楊秀慧的書《我這樣管理,解決90%問題》裡。她認為,不要太執著於數字的高低,要洞見它們代表的趨勢和問題的癥結。當經理人的思維,能從成本跨越到營運,數字才能發揮真正的價值。

舉例來說,利潤等於營收減去成本,所以成本愈低,利潤愈高,似乎是顯而易見的道理。那麼如果某間店的獲利下降,且人事成本飆高。光看數字,似乎店長應該立刻壓低成本,但更應該往下探究,人事成本太高的原因,是控管出現問題?還是營收不足?

開店都有店租、水電、員工薪資等固定成本。而平均固定成本等於固定成本除以營收。換句話說,營收愈低,平均固定成本愈高。此時,如果減少員工降低人事成本,雖然固定成本下降,但若現場人手不足,營收也可能跟著下滑。營收和成本同時減少,平均固定成本就不會變低。

反之,如果某家店的營收在平均之上,但是人事成本也高於其他店。這時候的問題可能就出在人事成本控管或內部流程缺乏效率,比如說,一位同仁平均可以服務 10 位客人,但這家店的員工一次只能服務 7 位顧客,因此同樣來客數,它需要聘更多員工,導致人事成本攀升。此時,透過裁員降低成本一樣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應該增加預算,強化培訓,提升員工能力。

楊秀慧表示,「數字是最強的武器,但要玩數字,而非被數字玩。」王品集團旗下鐵板燒品牌夏慕尼成立初期,有一家門店的營收很高,是全品牌的冠軍,甚至高過其他門市的 50~60%,但它的獲利卻在平均線以下。

高營收、低利潤,是成本管理不佳的警訊

楊秀慧對那家店的店長說,「你這家店有問題喔!」但王牌店長不以為意,因為營收愈高,成本自然也愈多,「這個現象很正常。」

楊秀慧解釋,「你的門市現在營收 800 萬台幣,獲利卻只有 8%,另外一家店營收 500 萬,但獲利卻能達到 12%;如果哪一天你的門市營收下滑,和別人的店一樣只有 500 萬收入,財報馬上會由黑轉紅(虧損)。」

財報不佳,代表成本結構、管理模式或利潤結構至少有一項出問題 ,深入分析後確認,這家店的人均產值低、生產成本過高,並透過一系列改善,讓這家店成為全品牌的營收冠軍和利潤冠軍。

計算損益平衡點,找出獲利關鍵

另一方面,王牌店長的觀念「營收愈高,成本愈多」也值得商榷。《好懂秒懂的財務思維課》指出,做生意大多時候確實是先花錢(投入成本)後賺錢,但是賺錢的速度要高於花錢的速度。而營收增加、利潤下降,代表賺錢的速度慢於花錢的速度。長此以往,公司可能逐漸入不敷出,最後倒閉。

想知道做多少業績才能賺錢,在財務會計上,這個概念稱為損益兩平點(breakeven point)。你必須知道開店的固定成本、單位變動成本(unit variable cost),指每製造一單位產品而新增的成本,像是多生產一塊蛋糕,要多一份蛋糕的原料,最後是單位產品售價。「損益兩平銷售量」,等於「固定成本」除以「單位售價減去單位變動成本」。

假設公司的固定成本(包含辦公室租金、員工薪資)是 10 萬元,一個產品是 3000 元,單位變動成本是 1000 元。賣出 50 個產品(10 萬 /(3000–1000))時,公司才會開始賺錢。

而想要提高賺錢的速度,可以嘗試著降低固定成本,比如員工都變成遠端工作,不再需要辦公室,固定成本變成 5 萬,那只要賣出 25 個產品(5萬 /(3000–1000)),公司就會賺錢;或者,降低單位變動成本,像是大量採購,壓低原料價格,變動成本變為 500,賣出 40 個產品(10萬 / (3000–500))以後,公司開始獲利。

《我這樣管理解決90%問題》舉例,夏慕尼曾因景氣不好,食材成本(變動成本)不斷上漲,壓縮利潤。時任總經理的楊秀慧提出,從「價格、數量、組合和替代食材」思考,如何在不損及品質的情況下,壓低成本。以雞蛋為例,目前的菜色設計,「用量」可以降低嗎?能不能調整菜色「組合」,不用雞蛋,或找「替代食材」。

提高經營效率,省下的都是賺的

成本再怎麼減少都有極限,所以《獲利優先》建議,你可以換個方向,思考該怎麼提升效率,就是用「一半的力氣,達成 2 倍的效果」?這裡的力氣,指的是時間成本,包含你的時間、員工的時間、軟體和機器的時間。比方說,你經營一間清潔公司,每 4 小時可以清潔好一家公司,提升效率就是用 2 小時(一半時間)整理一家公司。

一個提升效率的例子是世界最大快遞公司優比速(UPS,United Parcel Service),公司規定物流司機只能右轉。這是因為優比速研究發現,卡車司機如果少花一點時間在左轉道待轉,就可以減少等紅燈與穿越車流時的耗油量,每一位卡車司機的待命時間(沒有在行駛的時間,像是在公司等待發車)也會跟著縮短。這個乍看突兀的規定,每年幫優比速省下 600 萬美元(約 168 億台幣)。

還有一種方法是降低資金成本(cost of funds),指籌措和使用資金的代價。《會計思維》舉例,進貨循環是由訂貨、收貨、請款、收款 4 個步驟組成,一般來說,企業不會接到請款就立即付款,而是過一段時間再支付貨款,因此售貨方等於有一部分資金(變成貨物)卡在那裡。這個期限可能 30 天、90 天或更長,但卡的時間愈短,代表同一份資金可以派上多次用場,等於一樣的力氣,多倍效果。

總結來說,成本如果能低,當然是最好,但不要一有問題,矛頭就指向降低成本,只會想到 cost down(降低成本)。每一項成本的產生,都有其脈絡,有時反而要增加成本,才可能解決問題。

每筆營收拆成 4 個帳戶,以保證獲利

2步驟提升經營效率:先留獲利、降低費用
經理人
繼續閱讀 財務管理
相關文章

工作人生都要懂的7個成本觀念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3

台積電宣布要「花大錢」!公司增加哪種開支,市場會拍手叫好?

整理‧撰文 劉燿瑜
2021-11-02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台積電於今年 1 月法說會,公布一項營運數字後,股價一度漲破 600 元,創歷史新高。但這個數字不是營收,也不是獲利,而是資本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

台積電宣布今年資本支出將提升至近 300 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資本支出指的是,公司用來購買、升級或維護固定資產的金額,像不動產、廠房、設備和科技技術的資金。為什麼公司說要花大錢,還能讓市場拍手叫好?

原因是台積電所處的晶圓代工業,屬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而資本支出愈高,通常代表公司愈專注研發。所以砸下史無前例的開支,意味著未來台積電更有可能在 3 奈米、5 奈米等先進製程超車對手。

即便一般產業,也常看到類似成本概念:支出當下沒立即效益,但花得愈多,未來賺或省的也可能愈多,資產管理正是其一。預期未來能帶來收益的成本(像是存貨、生產設備),在資產負債表上可列為資產,在產生效益(或確定無效)後,被認列為費用。

《人生實用商學院》中以冰箱舉例,如何評估購入資產的效益。根據工研院調查一台冰箱的使用功率在 10 年後會衰退 20%、20 年後衰退 100%。作者吳淡如實測家中新舊冰箱發現,一年電費可差 6000 多元。雖然舊冰箱還堪用,但比起每年攀升的電費,不如及早投資新冰箱。

以派遣、外包試水溫,依業務量成長投入成本

《好懂秒懂的商業思維》建議,如果不確定該筆資產未來賺不賺錢、不確定能省多少錢的狀況下,可使用 3 種漸進式支出,避免砸大錢的資產最後淪為負債。

1. 派遣

不確定某項新事業的投資,會不會成為公司未來的主營業務時,可找人力或相關勞務的派遣公司,來處理新興業務。當業務量足夠支付成本時,就可投入資產,像是招聘該事業正職員工。

2. 外包

確定新投資應能獲利、產生效益,但不確定是不是由自己來做效率最好時,就可使用外包。交給效能更好的專業人士,不僅比從零投資省力,也較符合比較利益原則,讓原公司能做自己擅長的事。一般公司常見的清潔人員、司機多屬於外包性質。

3. 租賃

像設備、機器或廠房,如果公司用不到這麼大的產能、業務量沒那麼多,可用租賃、分租的方式,免得固定資產成為閒置成本,還要花錢維修。

研發雖為長期投資,仍須建立退場機制

資產又可分為,現金、存貨、設備等。而除了資產投資,研發費用也屬於效益難以預期的長期投資,尤其研發因為不確定投入的人力、物力,最後能否生產出可用的成果,成功與否只有 1 與 0 的差別,較難像前述的漸進式支出,按業務量成長調整。

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財務長龔汝沁以開發軟體產品為例指出,這時研發團隊得先寫出所需總開銷與預期獲利。開銷包含需要多少專案人員投入,要採買哪些研究設備,預估整個專案要燒多少錢,當年度才能損平,以及整個研發回本的時機。管理者則評估該數字與預期獲利兩相比較值不值得。

若是到了應損平的年度(前期投資還沒完全回本,但已有收入),團隊還在淨虧損,且預期還會繼續虧損,決策者就得考慮退場時機。假設原本預估投入 1000 萬,目前已經投了 800 萬還沒看出成效,就得提醒團隊。「退場還會有資遣費、廠商違約金等費用,等到損失超過門檻才決定退場,成本會大大超過預期。」龔汝沁說。

《富爸爸窮爸爸》提醒,資產與負債僅一線之隔,未來能從其他地方把錢拿回口袋的才算資產,而未來再也收不回來的錢,就成了負債。

你的資產真的有帶來效益嗎?

如何評估資產的效益?
經理人
相關文章

工作人生都要懂的7個成本觀念

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4

穩坐百貨坪效王!SOGO忠孝館封館一個月再開,做了什麼讓業績漲20%?

採訪‧撰文 林庭安
2021-11-03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座落在捷運忠孝復興站出口的遠東 SOGO 忠孝館,2020 年總營收約 120 億元,每坪創造近 120 萬元營收。化妝品區占全館坪數 2%,一年卻可創造全館 1/4 業績,讓它不只有「美妝天后宮」之稱,更穩坐 20 年全台百貨坪效王。

然而,今年 8 月,一樓化妝品區卻在周年慶前夕封館一個月進行大規模改裝。封館期間美妝品牌都移到 12 樓,各大百貨中沒有一個賣場的化妝品區會放在那麼高樓層。頂著一個月業績的風險,他們有什麼把握這麼做?

忠孝館店長李景銘強調,百貨改裝的難度在於,要穩固主顧客,還要讓新客進來。去年底美食街與今年的改裝,都是把空間還給客人,因為坪數有限,更要考慮每坪能帶來的毛利,「每個賣場空間、商品配置,都要思考業績貢獻度,我們不會因為品牌大,就覺得要給它多一點坪數。」

李景銘_SOGO百貨忠孝店店長_2021-10-12_賀大新攝影_5228_Lr
SOGO百貨忠孝店店長李景銘及團隊。
賀大新攝影

想在百貨坪效王設櫃,一坪至少貢獻100萬

李景銘指出,這 34 年來,新建的百貨公司坪數愈來愈大,但他們沒辦法增建。店面經營的水電、人力等費用是固定的,要增加經營效率,就得提高每單位面積的銷售額,在坪效上取勝。

一般來說, 能在百貨坪效王立足的櫃位,一坪至少要有 100 萬的業績貢獻 ,不同業種則會有不同期望。李景銘解釋,忠孝館是以利潤較高的流行性商品結構為主,獲利高就能產生良性循環:百貨公司賺錢,廠商也賺錢,才願意繼續進駐。

就以這次改裝為例,他們總共花了 3 年準備,由於涉及櫃位調整與裝修,有一年全力跟廠商談判,最後斥資 2 億元。許多廠商聽到改裝覺得很興奮,有些還覺得慢,「我們不是慢,是嚴謹,因為改裝不能失敗。」

這次改裝,SOGO 忠孝館預估業績成長 10%。目前重新開館半個月,10 月業績已較去年同期成長 20%。

分析80萬會員消費行為,大膽將女鞋移到 2 樓

SOGO 手上握有近 80 萬會員消費分析,負責顧客關係管理的販賣促進部經理柯思佳表示,她可以自信地說同業無法做到如此精準,因為其他百貨多透過發行聯名卡經營會員,個資在銀行手中。SOGO 在快樂購(Happy GO)之前,還有集利卡、記帳卡的會員資料,「我們隨時可以做消費動向分析,因為資料在自己手上。」

他們交叉分析 SOGO 台北三館累積多年的數據,發現在忠孝館消費的客人其實喜歡精品品牌的包包和配件,但能負擔的價格可能是入門款包包;女裝客人在每季會分配多少金額給女鞋,「我們清楚客人喜歡什麼樣的商品,可以怎樣連動消費,這就是商機。」

所以這次改裝,他們大膽將女鞋從跟化妝品同在一級戰區的 1 樓,移至 2 樓,在 1 樓新闢「國際精品區」。有了數據佐證,他們也能說服廠商,女鞋並不是靠化妝品帶動,而是靠女裝。

除了櫃位調整,他們也把空間挑高 30%、升級內裝。以女鞋為例,過去客人喜歡「尋寶式消費」,在擺滿鞋子的櫃位裡找到自己喜歡的款式。營業第二部、第三部經理傅惠文表示,過去的陳列是有新款就放上去,用「塞滿」的方式運用櫃位。現在為了讓消費者遊逛更愜意,縮減視覺空間,「反而讓廠商有壓力,更勤勞替換商品。」當銷售人員發現一雙鞋兩、三天沒人試穿,就會調整位置,「鞋子賣場跟衣服不一樣,如果量太大,反而會讓客人疲勞。」

「新世代消費者的喜好已經不是我通通塞給你,而是要提案給客人,這個提案包括視覺、空間、商品陳列等。」柯思佳最後說道。

繼續閱讀 零售業
相關文章

工作人生都要懂的7個成本觀念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