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
撰稿 李岱君

特斯拉、輝達領跑,台廠也搶進的市場!「人形機器人」為何是下一個技術風口?
2025-03-28
專題主題 連黃仁勳也看好!「機器人商機」為何大爆發?


輝達(NVIDIA)的 GTC 大會甫落幕,最受矚目的重點之一就是「機器人」。根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黃仁勳在會後表示,「通用型機器人時代已來臨」,並強調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s)將在 5 年內廣泛應用於製造業等領域。根據高盛的預測,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將在 2035 年前達到 380 億美元(約新台幣 1.2 兆元),但是,大眾對於機器人早已不陌生,為何會在近幾年被視為下一個技術風口?
人形機器人:未來自動化的全能助手
人形機器人是一種模仿人類外觀與行為的自動化系統,特色是擁有類似人體的結構,包括頭部、軀幹、手臂和雙腳,加上先進感測器,就可以像人類一樣互動。
與傳統機器人的差異在於外觀與使用場景。傳統工業機器人通常為特定任務設計,如生產線上的焊接臂或倉庫中的自動搬運車(AMR),固定在特定位置或環境中,執行高速、重複性的標準化工作。
而人形機器人更不受限制,能夠適應非結構化環境,從樓梯、走廊到辦公室和家庭,並使用為人類設計的工具和設備。
根據功能、應用領域及設計特性,人形機器人還有不同分類:
依應用功能分類
類型 | 功能簡介 |
---|---|
工業 | 專注於製造業、組裝及物流領域,具備高效率與精確度,像是 Tesla Optimus 能執行倉儲任務與組裝工作。 |
服務 | 設計用於人類互動環境,應用於醫療照護、餐飲服務及家庭,如 NAO 教育機器人、Kimi 客服機器人等。 |
研究及教育 | 研究人機互動與 AI 發展,比方說波士頓動力公司的 Atlas 機器人、Hanson Robotics 的 Sophia。 |
娛樂 | 用在表演、媒體製作,如 Geminoid 系列和軟銀的 Pepper 機器人。 |
探索及災難應變 | 專為危險環境設計,如災區救援或太空探索,如 Atlas 救援機器人和 NASA 的 Valkyrie。 |
依設計與移動方式分類
類型 | 功能簡介 |
---|---|
雙足人形機器人 | 模仿人類直立行走,以兩條腿為主要移動方式。 |
類人型機器人(Android) | 注重外觀逼真度,用於社交互動場景,而且有人類的五官與表情,像是 Geminoid 和 Sophia。 |
模組化人形機器人 | 具備可定制模組,適應性高,能根據不同任務需求進行功能調整,如輝達與 DeepMind 合作的 Newton。 |
依產業領域分類
類型 | 功能簡介 |
---|---|
家務 | 協助家務、與家庭成員互動,例如 UBTECH 的 Walker 機器人能處理簡單家務。 |
醫療 | 支援手術或照護病患,像是已應用在醫院的達文西機械手臂。 |
軍事 | 用於爆炸物偵測或軍事物流,具防爆及遠程操控功能,如 TALON 機器人。 |
太空探索 | 在外太空中運作,專為惡劣環境設計。 |
AI 技術突破,讓機器人掙脫不好用、太貴的枷鎖
過去 20 年間,人形機器人開發受限於幾個瓶頸:AI 決策能力不足、雙足行走不夠穩定與能耗問題、對環境感知的精確度有限,以及昂貴的生產成本,讓機器人難以量產。但近年,AI 技術突飛猛進,推動人形機器人的技術革命,於是有 4 大突破:
1. 認知決策能力躍升
像是輝達最新發布的 GR00T N1 這類先進基礎模型,已經能模擬人類的感知與決策方式,讓機器人從範例中學習、在複雜環境中自我調整。生成式 AI 則讓它們不用重新寫程式,就能理解新任務,讓用途更廣。以特斯拉的 Optimus 為例,它延伸自動駕駛的視覺系統,可以辨識周遭,再根據不同任務切換模式。
2. 精密的移動系統
AI 改良過的算法,還有更輕量化的材料,改善機器人走路的穩定性,同時降低能耗。而現在讓機器人在虛擬世界裡,練習某個動作數千小時,訓練成本也只有實際演練的一小部分。如此一來,人形機器人可以走過坑坑疤疤的地面、負重前行,從工廠的搬運,到災後的救援也都能用上。
3. 多模態感知系統賦予「感官」能力
高解析度攝影機作為「眼睛」,雷達和觸覺感測器模擬「觸覺」,麥克風作為「耳朵」。這些感測器就像五官,讓機器人能理解所在環境、辨認人類動作,做出合宜的反應。
4. 成本顯著降低
AI 改良機器人的設計,還有中國供應鏈效率提升(零組件標準化、生產規模擴大),都讓人型機器人的生產成本下降。高盛指出,人形機器人的製造成本已經從每台約 5 萬到 25 萬美元下降至 3 萬到 15 萬美元,降幅達 40%,讓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
人形機器人商機大爆發,台廠概念股出列
而科技巨頭和新創正大規模投資。例如,特斯拉計畫 2025 年將 Optimus 投產,而人形機器人開發新創 Figure AI 獲得 26 億美元估值,也可推估投資者對行業前景充滿信心。
中國憑藉其對全球 2/3 機器人專利的掌控,也喊出要在 2025 年前讓人形機器人量產,像是 2025 年 CES 展會上展示的 14 款人形機器人中,多款就來自中國廠商,如優必泰和 Unitree,而台灣廠商也有所布局供應鏈(參見下表)。
資料來源:Reuters、NVIDIA、HRT、WSJ、Bloomberg、Robozap 、Technology Magzazine
核稿編輯:王宥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