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4

海外獲利最高的銀行,中信怎麼進行全球人才布局?

撰文 王毓茹
2025-07-10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為了吸引菲律賓的人才,甚至會幫員工購車!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人資總管理處總處長魏爾彰表示,當企業因海外業務的需求,需要擴張至國外設點,如何因地制宜,做出調整,減少水土不服,是許多企業的必修課。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在全球有 370 個據點,橫跨 14 個國家,超過 6000 名海外員工,他們是如何在文化背景迥異的國家招募人才、推動業務?

魏爾彰表示,光是招募,推出的誘因就必須打中痛點,才能成功吸引優秀人才。他以菲律賓為例,除了薪資福利外,當地交通狀況複雜,有汽車才能提升通勤的效率和靈活性,因此,公司會先幫員工買車,再從員工的薪水扣款,這在台灣不合法,但菲律賓政府允許。「根據不同國家的需求,提供誘因,才有辦法吸引到你想要的員工。」

從總公司外派,還是當地招募?

1990 年,中信在英國倫敦設立辦事處,開始推行海外業務,這 35 年來不斷拓展,版圖已來到 14 個國家。2024 年中信海外獲利首度突破 200 億元,是台灣民營銀行中,海外據點最多、分布最廣且獲利最高的銀行。

「這 14 個國家各分行,每家分行就像一家小公司,必須自己根據當地法務、人資和業務去運作,很難用一套標準走遍全世界。」這也代表,如此龐大的事業網絡,背後需要堅實的人才庫支撐。

魏爾彰分析,中信的全球人才分為3種,第一,常駐總行、負責統籌全球業務高階主管;第二,由總行派駐到海外分支機構的外派人員,目前約超過 200 名;第三,則是在各國招募的當地員工。

前2種幾乎從台灣基層培養起,例如儲備幹部計畫就是未來主管的人力池。目前 7~8 成的部長、處長級主管是內部晉升,很少從外部延攬,外派人員也是從內部挑選。而海外員工的招募,則必須根據各國的狀況,提出能吸引當地人才的條件。

延伸閱讀:台商想打國際盃必須整治的 3 大課題:法規差異、風險評估、多元人才

當地人不認識中國信託,如何吸引人才投履歷?

在管理上,不同的市場環境,也考驗外派主管的應變能力。為做好萬全準備,外派前有一系列訓練,包含當地文化、了解市場和團隊狀況及管理技巧等。

魏爾彰在 2018 年外派到中信銀行菲律賓子行擔任總經理,首要面對的挑戰就是人力,「中國信託這個品牌在台灣是最大,但在國外,不是每個國家都那麼有知名度,所以招募培訓都不容易。」

相較在台灣有超過 1 萬名員工,每年訓練新人超過 2000 名,擁有成熟的培訓體系與規模,有底氣從基層培養起。到了菲律賓,一年大概只招募 5~10 名新人,要為這麼小的群體開課、找講師,既不經濟,資源也難找。於是他改變用人策略,直接找即戰力員工,大幅降低培訓成本。

找到人是第一步,讓中信的提供優質服務的企業文化落地是第二步。公司設計文化推廣教材講義,由總部派人不定期到各國舉辦全員大會,分享組織文化。還會舉辦海外員工的homecoming(回娘家)活動,規畫海外員工到台灣總部受訓或開會,「很多員工第一次到總行都很感動,透過這個方式也讓海外跟總部多一點聯繫,建立凝聚力。」

延伸閱讀:防疫有成、政策優惠之外,台灣還能如何吸引跨國人才?勤業眾信:企業主心態要改變

面對全球人才稀缺,中信在東南亞布局完整,因而鎖定台灣的僑外生和東南亞學生,推動「僑外人才計畫」,提供2年培訓。好處是僑外生了解台灣總行的企業文化和制度,也熟悉母國的語言及文化。

魏爾彰觀察,過去東南亞學生畢業後回母國意願普遍不高,多希望留在台灣工作,因此中信透過制度設計增加動力,「他在台灣的歷練,有助於派回母國升職,看到了機會,就會願意回去。」

魏爾彰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人資總管理處總處長。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畢業, 2017~2020 年擔任中信銀行菲律賓子公司CTBC Bank總經理。2021年起人資總管理處總處長,負責人力資源管理、人力發展與總務。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

1966 年成立,1992 年改置為商業銀行。為台灣最大民營銀行,金融版圖跨足 14 個國家,在全球有超過 370 個據點。員工人數超過 1.4 萬人,其中海外員工超過 6000人。2024 年獲利 494.24 億元,年增20%,海外獲利首度突破 200 億元。

核稿編輯:邵蓓宣

繼續閱讀 人才培育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1

「為何台灣可以,這裡卻行不通?」跨國人才管理衝突,該如何解?

撰文 王毓茹
2025-06-23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一日,美國西岸發生地震,雖然沒有造成嚴重災情,但台灣來的主管立刻前往工廠,並在群組發訊息:「大家一小時後到廠集合,確認設備狀況,繼續生產。」這在台灣,或許是日常,但卻讓美國員工感到不可思議,為什麼要員工冒著餘震風險,回工廠加班?

這是許多台灣主管跨文化管理時,容易遇到的問題,「為什麼在台灣可以,這裡卻行不通?」資誠企業管理顧問執行董事桂竹安表示,華人地區受儒家文化影響,主管用家父長式態度,管教員工可被接受,一旦走到海外,文化背景不同,就會受到挑戰。

以加班來說,台灣視為負責、努力的表現,對歐洲人而言,則意味時間管理不佳、工作分配有問題。如此一來,即使開出優渥的薪資待遇,員工也可能不認同公司文化,進而影響團隊表現。

地緣政治、人力短缺,跨國人才管理成首要課題

近年來,地緣政治對台灣企業的海外布局帶來顯著衝擊,不僅美中貿易戰、關稅調整導致供應鏈中斷,企業也逐漸從「中國製造」轉向多點布局。根據資誠《2025 台灣併購白皮書》指出,企業投資焦點正從中國與周邊國家,轉向歐美市場。

這樣的轉變不僅是地點上的調整,更代表企業經營模式與組織能力的升級挑戰。許多製造業開始從 OEM(代工生產)轉型為 ODM(設計代工),不再只是由總部派台幹監管生產,而是要能直接與當地客戶溝通設計、理解需求,並處理各市場的法規、技術與服務要求。韋萊韜悅台灣總經理姜欣嵐指出:「從兩岸管理轉向全球治理,就像是中學生要變成大學生的過程。不只企業需要的人才技能要升級,總部也必須協調資源,管理變得很重要。」

延伸閱讀:台商想打國際盃必須整治的3大課題:法規差異、風險評估、多元人才

與此同時,台灣政府也積極吸納國際人才。根據國發會推估,2030 年台灣勞動力市場將面臨約 48 萬的人力缺口;經濟部 2024 年調查則指出,有超過千家企業表示對外國人才需求強烈。因此,政府透過政策鬆綁工作、簽證及居留規定加強留才,瞄準在台國際學生。

確立跨文化機制:你是中心化管理,還是分權式管理?

也就是說,不管企業是走向全球,還是根留台灣,在這個時代,都繞不開跨文化管理。當員工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企業不只要解決語言與文化的溝通問題,更要重新思考組織制度與管理機制,建立能長期運作的全球人才架構。

姜欣嵐認為,在管理上,建立機制是關鍵,從人才、組織設計、市場調查都要提早準備,「就連人才都要建立供應鏈,不只向外找,內部也要有相應的培訓。」

尤其當公司的海外據點逐漸增加,確立運作模式很重要。資誠人才與組織變革諮詢服務副總經理許華純舉例,當企業希望強調一致的品牌形象或員工體驗,且資源集中、各地市場差異較小時,可以考慮中心化管理,由總部統籌規劃處理。

反之,當在地需求差異大,例如需要因應各地文化差異或習慣,則採用差異化策略更適合。要注意的是,有些公司本來採分權化,一旦決定更集中管理,轉向中心化,例如改由從台灣派任總經理到他國時,就容易有陣痛期,需要跟當地員工磨合。

累積默契、建立互信基礎,利用各種交流化解文化、溝通衝突

除了制度建置,接下來就是組建團隊。桂竹安表示,在文化不同的情況下,沒有先交流,可能連講個笑話都會得罪人。可以先透過課程或小型活動熟悉彼此,先累積默契,再藉由工作坊了解團隊的行事風格、偏好的管理方式。建立互信基礎後,就可以用各種交流活動激發創意、解決問題,「團隊願意主動思考、提出想法,能讓不同文化背景發揮優勢。」

延伸閱讀:不在職涯規畫中的管理職,要接嗎?宏碁全球人資長:有些風景,做主管才能體會

隨著公司逐漸國際化,人才培訓能進一步結合輪調制度。《人力資源管理的 12 堂課》提到,愈來愈多企業使用內派(inpatriate),不只從總部外派到海外分公司,也會把各地分公司的人才派到總公司任職。例如萊雅(L'Oréal )就有多元文化人才培育計畫,每年向海外分公司徵才,到總部全球產品發展部服務 2、3 年,組成不同文化背景團隊,期滿再返國,或到其他海外分公司,這樣的制度可以幫助公司培養各國在地化領導人才。

姜欣嵐強調,跨文化管理最容易面臨文化和溝通衝突,因此可以透過活動來促進團隊融合,提升凝聚力,「以前台灣主管擅長權威式管理,但現在不管在哪個國家,溝通都是最重要的功課。」

核稿編輯:林庭安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2

從「每天接到 CEO 電話」到撐起 15% 營收!緯穎如何從 0 到 1 組建馬來西亞廠?

撰文 王毓茹
2025-07-15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日前,雲端基礎設施廠商緯穎公布 2025 年第一季合併營收達 1706.55 億元,年增 145.1%,每股盈餘達 52.70 元,營收、獲利與 EPS 均創歷史新高。

漂亮的成績單不僅是因為 AI 伺服器需求持續成長,更關鍵的是緯穎透過全球分工,靈活應對各市場的產能和客戶需求。比方說在台灣生產主機板、墨西哥製造基地就近供應美國市場,2023 年新建馬來西亞廠,服務新加坡等亞太地區。目前,亞太市場占整體營收 10~15%,產能就來自馬來西亞廠。

時間回到 2021 年,東南亞市場對雲端服務需求大增,全球 4 大雲端服務業者 Google、微軟(Microsoft)、AWS、Meta 紛紛進駐東南亞,緯穎也積極布局,選擇距離新加坡只有 40 分鐘車程的的馬來西亞柔佛。

然而,緯穎過去在馬來西亞完全沒有設廠,等於一切從零開始。緯穎人力資源暨行政資深總監鍾嘉欣表示,這個產業人才稀缺,一開始必須從台灣總部派人。

從台灣帶 10 人小組跨海建廠,「每天都接到 CEO 電話」

現任緯穎馬來西亞總經理的劉永興,因為曾待過墨西哥廠而身負重任,帶隊外派馬來西亞建廠。他表示,當初公司派他去,自己也有猶豫,不只年紀不小,孩子也得留在台灣靠家人照顧,「但是從零開始建廠,在我職涯中從來沒做過,覺得是一個不錯的挑戰。」

延伸閱讀:防疫有成、政策優惠之外,台灣還能如何吸引跨國人才?勤業眾信:企業主心態要改變

不過,建廠要做的事包山包海,他原本在台灣擔任的是製造管理總監,負責全球製造和管理。因此外派前,他接受了法務、財務和製造等培訓,還聽其他海外廠的總經理分享管理經驗。

劉永興當初從台灣帶領約 10 人的建廠小組到馬來西亞,再從當地找了 10 幾位核心成員。如今,馬來西亞廠員工已超過 2000 人,有 8 成馬來人,1 成華人和 1 成印度人。

面對不同種族與文化背景,光是一個齋戒月,就可能搞得人仰馬翻。齋戒月早上 8 點到晚上 8 點不能進食,員工的出勤和生產力明顯下降、離職率提高,加班意願也很低。

緯穎馬來西亞總經理劉永興.jpeg
緯穎馬來西亞總經理劉永興認為,用行動展現對當地文化的尊重,是跨文化人才管理的關鍵。
緯穎提供

正在產能快速擴增的時期,人力吃緊、產能需求不允許產線慢慢來,「所有主管壓力都很大,我每天都會接到 CEO 的電話。」

慶幸的是,當時特別聘請當地人當人資主管,他立刻動用當地所有管道,例如聯繫代理機構,開出十幾條巴士路線,把員工從工廠周邊數十公里的地方接來上班,先把人力補滿。甚至,因為熟悉馬來人、華人、印度人 3 大族群的節日文化,他也為廠區行事曆提供休假建議。

用「行動」建立信任關係,不同文化背景要用鼓勵代替責罵

然而,新人不熟悉工作流程,沒辦法發揮百分之百戰力。於是劉永興早晚各開一次會,每天用 4 小時親自盯所有細節,把每一項工作明確分配給各區負責人,各區只要完成接到的每一個任務就好,「我扮演總指揮,讓他們縮小防守範圍。」

「當然有時候還是會沒達標,但我大多數用鼓勵代替責罵,」劉永興表示,很多要求在台灣合理,在當地可能造成壓力,「如果還懲罰,人大概都走光了。」這段期間很多員工表達想放棄,最後選擇留下,是因為在這段過程中,看著總經理和主管們每天一起跟自己面對各種挑戰,逐漸產生穩定感。

劉永興指出,不同文化背景要建立信任關係,不只是心態,更要用行動展現,「每一場會議,只要有當地同仁,我一定會用馬來文打招呼,用英語溝通,還會穿傳統服飾參加活動。」

從文化對焦到職等建立,「明確制度」是管理跨文化團隊的基礎

管理跨文化團隊,初期重要的是文化對焦。在建廠初期,緯穎就讓馬來西亞成員到總部受訓一個月、參加家庭日等各種活動,了解公司相關流程和企業文化。

鍾嘉欣 緯穎人力資源暨行政資深總監_2025-06-24__ (2).jpg
緯穎人力資源暨行政資深總監鍾嘉欣認為,全球職涯層級架構有助跨國人才調動。
本刊資料

再來是建立制度,鍾嘉欣表示,2021 年緯穎推動「全球職等與職涯層級架構」,確保全球各地員工適用一致的人才管理標準,明確界定各職務角色與職責。

「全球職等與職涯層級架構」的橫軸是主職系,例如研發、工程和供應鏈管理等;縱軸則是職等和職稱,例如專員、主任、經理和總監等。這個架構有助緯穎國際人才調動,因為職級語言一致,對於跨國團隊溝通、任務和績效評估也能一致,成為馬來西亞建廠的重要基礎。

延伸閱讀:不在職涯規畫中的管理職,要接嗎?宏碁全球人資長:有些風景,做主管才能體會

從員工角度出發,這套架構則是清晰的職涯發展地圖,知道自己未來的升遷方向,或有哪些領域可以發展。比方說研發工程師(RD)可以一直往上晉升,變成資深工程師、研發主管,也可以選擇橫向發展,轉換跑道去供應鏈管理或業務管理。

她指出,過去很多人會擔心轉職等於「從零開始」,必須從基層打磨。但現在有了這張地圖,即使換職系,如果符合該職級的能力,也能從對應的職級起跳,不需要再從基層做起,例如研發主任想轉到業務,不需要從業務助理開始,而是從業務主任做起。

馬來西亞廠也以這個架構為基礎,把政策、薪資考勤等制度建立起來,讓人才招募和管理進入穩定狀態。

最後一步則是培訓,核心團隊建立後,將超過 50 位需要參與工廠相關流程工程人員送到墨西哥廠和總部進行 3 個月訓練,「這樣你就會有第一層和第二層人才骨幹,這在建廠和擴廠發揮很大的作用。」

緯穎在馬來西亞的建廠歷程,是一場從選址、選才、制度建立到跨文化管理的實戰,為的不只是供應亞太市場需求,也是全球布局的重要節點。

鍾嘉欣

緯穎人力資源暨行政資深總監。在大型跨國企業的人資資歷超過 20 年,2020 年擔任緯創科技全球人力資源副總監,2023 年起轉任緯穎,在緯創和緯穎任職期間推動全球職涯層級架構及人才管理等基礎建設。

劉永興

緯穎馬來西亞總經理。曾參與緯穎墨西哥廠建立,曾任製造管理總監,負責全球製造和管理。2021年擔任馬來西亞建廠小組負責人,2023年正式派駐,擔任馬來西亞總經理。

緯穎科技

2012 年成立,2019 年上市。緯創集團子公司,主要提供大型雲端資料中心IT硬體解決方案,全球員工超過 1 萬名,在台灣、墨西哥和馬來西亞設廠。2024 年營收 3605.41 億元,年增 49 %。2025 年第一季營收達 1706.55 億元,年增 145.1%;稅後淨利 97.93 億元,每股盈餘達 52.70 元,單季營收、獲利與 EPS 同創歷史新高。

核稿編輯:林庭安

繼續閱讀 人力資源管理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3

併購逾 20 家跨國企業、外籍員工占 8 成!國巨如何讓被併公司主管為其效力?

撰文 王毓茹
2025-08-05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怎麼突然一個從海島來、什麼都沒聽過的公司要來管我?」國巨人資長童皓怡表示,許多歐美國家不喜歡被台灣企業買,她認為併購就跟結婚一樣,必須不斷溝通協調,才能避免「逃婚」,順利度過磨合期。

國巨從 1993 年上市至今,展開超過 20 起收購、入主、轉投資的併購案,包含新加坡、德國、日本到美國公司,一路靠「併購」變成台灣第一大、全球前 3 大被動元件廠。

靠併購成為全球前 3 大!沿用被併公司的高階主管,外籍員工占 8 成

企業併購不是新鮮事,但台灣企業併購比自己大的外商,還讓原本的高階主管甘願留下來效力,這樣的公司很罕見。國巨正是這樣的公司,攤開公司現今主要產品事業群的高階主管,大多來自曾併購的公司;全球 3 萬 5000 名員工,有 8 成是外籍員工。

「M&A(併購)是我們的 DNA,」她表示,如果不靠併購,公司要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可能要花上百年。這是董事長陳泰銘的核心策略,他以九宮格布局(如圖),鎖定 3 大品項和 3 大市場,品項是被動元件的電阻、電容及電感,市場則為亞洲、歐洲及美洲。公司早期發展亞洲銷售電阻,其他領域都靠併購、入主打江山。

國巨靠策略九宮格,打下全球被動元件市場
經理人

最知名的像 2018 年耗資 220 億元收購美國電子零組件領導供應商普思電子(PULSE),2020 年再砸 500 億元,吞下美國被動元件大廠基美(KEMET),成功讓公司營運重心逐漸轉向高毛利、高技術門檻產品。

延伸閱讀:30 年完成近 20 起併購,公司穩居全球前 3 大!國巨集團「策略九宮格」經驗分享

不過,陳泰銘併購不只看市場、技術和產品,還包含高階經理人才。這是因為,當公司瞄準打世界盃,發展成全球企業,與其從本土慢慢培養人才,透過併購更快納入具備產業經驗和國際管理的高階經理人。

併購 180 天黃金期,展現同理、加強溝通,化解對方疑慮

為了留住人才,國巨費了很大功夫。併購的狀況千百種,要面對的人也不同。有些公司很樂意加入,認為併入國際型企業,發展性更好;有些公司則會遲疑、抗拒,帶著防備心。陳泰銘曾表示,如果併購後沒讓對方感受到誠意,造成人才流失,對雙方都是傷害。

為了讓 2 家公司順利整合,童皓怡認為併購方要大氣一點,展現同理心,切忌硬性整併。併購後的 180 天黃金期,「第一件事,你要讓大家知道國巨長什麼樣子,讓他別擔心,我們買過幾十個公司,你不是唯一一個,」這段時間透過面談、會議等方式,加強溝通交流,傳遞多元包容的企業文化,甚至高階主管實際飛到當地會面。

接下來是處理人事,「我們遇過,併進來公司有 2 個財務長,」被併的公司財務長不想被納入事業部門,更別說向財務長報告。國巨沒有一開始就明確切割或強勢整併,反而用時間爭取空間,先讓雙方管理層共存一段時間,讓他實際參與、工作,逐步熟悉組織架構和公司版圖,「慢慢他就理解,我們公司有十幾個 BU(事業部),他原本的公司可能比一個 BU 都小,」於是 3 年後願意加入國巨,成為 BU 的一份子。

延伸閱讀:「為何台灣可以,這裡卻行不通?」跨國人才管理衝突,該如何解?

一年買 2 家公司!靠積極溝通、微調制度,讓不同公司人才有共同目標

「你有看到我老闆買公司的速度嗎?一年買 2 個。」童皓怡強調,公司靠組織彈性才能順暢運作。比方說併購比自己規模更大、成立時間更久的公司時,就需重新調整系統制度。「就像買鞋子,美國是 7 號,歐洲是 38 號,我們要設計能融合兩邊的框架,創立一套新制度。」她表示,不是每一次併購都需要如此浩大的工程,事前會先評估組織的規模、複雜度和文化差異,再討論制度合併的相容性,「願意並行、討論和調整,表示你有認可他本來的成果,他會比較願意接受你。」

要吸引高階經理人也一樣,除了展現理解和尊重,還要強調發展性。畢竟不管小併大或大併小,公司的規模都是擴大,童皓怡表示,國巨有 5 大產品,在全球有 29 個行銷服務據點、59 座生產基地,人才能有更多發展和晉升空間。

國巨的併購整合經驗,不採一次到位的設計,而是透過制度調整、積極溝通,讓不同企業文化的人才一起對齊方向,進而往共同目標前進。

童皓怡

紐約大學工業心理學碩士,曾任微軟大中華區人力資源副總經理、台橡集團全球人力資源副總經理,2020 年加入國巨擔任人資長。

國巨

成立於 1977 年,1993 年上市,是台灣第一家上市的被動元件製造商,現為全球前 3 大被動元件廠。1993 年至今展開超過 20 起併購案,員工約 3 萬 5000 人,近 80% 為外國籍。2025 年上半年營收 638.75 億元,年增 6.59%。

核稿編輯:林庭安

繼續閱讀 人力資源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