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管理
撰文 王毓茹

海外獲利最高的銀行,中信怎麼進行全球人才布局?
2025-07-10


為了吸引菲律賓的人才,甚至會幫員工購車!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人資總管理處總處長魏爾彰表示,當企業因海外業務的需求,需要擴張至國外設點,如何因地制宜,做出調整,減少水土不服,是許多企業的必修課。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在全球有 370 個據點,橫跨 14 個國家,超過 6000 名海外員工,他們是如何在文化背景迥異的國家招募人才、推動業務?
魏爾彰表示,光是招募,推出的誘因就必須打中痛點,才能成功吸引優秀人才。他以菲律賓為例,除了薪資福利外,當地交通狀況複雜,有汽車才能提升通勤的效率和靈活性,因此,公司會先幫員工買車,再從員工的薪水扣款,這在台灣不合法,但菲律賓政府允許。「根據不同國家的需求,提供誘因,才有辦法吸引到你想要的員工。」
從總公司外派,還是當地招募?
1990 年,中信在英國倫敦設立辦事處,開始推行海外業務,這 35 年來不斷拓展,版圖已來到 14 個國家。2024 年中信海外獲利首度突破 200 億元,是台灣民營銀行中,海外據點最多、分布最廣且獲利最高的銀行。
「這 14 個國家各分行,每家分行就像一家小公司,必須自己根據當地法務、人資和業務去運作,很難用一套標準走遍全世界。」這也代表,如此龐大的事業網絡,背後需要堅實的人才庫支撐。
魏爾彰分析,中信的全球人才分為3種,第一,常駐總行、負責統籌全球業務高階主管;第二,由總行派駐到海外分支機構的外派人員,目前約超過 200 名;第三,則是在各國招募的當地員工。
前2種幾乎從台灣基層培養起,例如儲備幹部計畫就是未來主管的人力池。目前 7~8 成的部長、處長級主管是內部晉升,很少從外部延攬,外派人員也是從內部挑選。而海外員工的招募,則必須根據各國的狀況,提出能吸引當地人才的條件。
當地人不認識中國信託,如何吸引人才投履歷?
在管理上,不同的市場環境,也考驗外派主管的應變能力。為做好萬全準備,外派前有一系列訓練,包含當地文化、了解市場和團隊狀況及管理技巧等。
魏爾彰在 2018 年外派到中信銀行菲律賓子行擔任總經理,首要面對的挑戰就是人力,「中國信託這個品牌在台灣是最大,但在國外,不是每個國家都那麼有知名度,所以招募培訓都不容易。」
相較在台灣有超過 1 萬名員工,每年訓練新人超過 2000 名,擁有成熟的培訓體系與規模,有底氣從基層培養起。到了菲律賓,一年大概只招募 5~10 名新人,要為這麼小的群體開課、找講師,既不經濟,資源也難找。於是他改變用人策略,直接找即戰力員工,大幅降低培訓成本。
找到人是第一步,讓中信的提供優質服務的企業文化落地是第二步。公司設計文化推廣教材講義,由總部派人不定期到各國舉辦全員大會,分享組織文化。還會舉辦海外員工的homecoming(回娘家)活動,規畫海外員工到台灣總部受訓或開會,「很多員工第一次到總行都很感動,透過這個方式也讓海外跟總部多一點聯繫,建立凝聚力。」
面對全球人才稀缺,中信在東南亞布局完整,因而鎖定台灣的僑外生和東南亞學生,推動「僑外人才計畫」,提供2年培訓。好處是僑外生了解台灣總行的企業文化和制度,也熟悉母國的語言及文化。
魏爾彰觀察,過去東南亞學生畢業後回母國意願普遍不高,多希望留在台灣工作,因此中信透過制度設計增加動力,「他在台灣的歷練,有助於派回母國升職,看到了機會,就會願意回去。」
魏爾彰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人資總管理處總處長。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畢業, 2017~2020 年擔任中信銀行菲律賓子公司CTBC Bank總經理。2021年起人資總管理處總處長,負責人力資源管理、人力發展與總務。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
1966 年成立,1992 年改置為商業銀行。為台灣最大民營銀行,金融版圖跨足 14 個國家,在全球有超過 370 個據點。員工人數超過 1.4 萬人,其中海外員工超過 6000人。2024 年獲利 494.24 億元,年增20%,海外獲利首度突破 200 億元。
核稿編輯:邵蓓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