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1

不只因為便宜!小米做手機、掃地機器人都大賣,迅速攻占不同市場的關鍵是?

整理‧撰文 陳書榕
2019-01-25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不需要你用黃金的價格把稻草賣出去,」小米創辦人雷軍說。他在 2010 年創立的這家企業,以「永遠維持 5% 毛利率」「創造高性價比產品」為宗旨,不斷打破各種產業規則,每推出一款商品,就可能造成該商業領域爆炸性的改變,例如當他們所做的行動電源、延長線、小米耳機,都在在改變了該產品領域的定價,以及消費者對於產品質量的要求程度。

從賣手機起家,眾人曾以為「又是一間山寨企業」的小米,在短短 8 年內一路轉型,竄入小家電、生活消費品、電腦與電視產品,在做電腦的同時,也一樣生產掃地機器人、牙刷、延長線。這些分散於不同領域的眾多商品,命運出奇的雷同:在小米生產商品時沒人在意、小米宣告進軍時被眾人訕笑,在小米確定拿下大量市場分額時,又博得眾人的注意和好奇

小米究竟是怎麼辦到的?雷軍如何能不斷創造大量高性價比的爆品,構成專屬於小米的新商業模式?答案就在 ──「小米生態系」。

「小米生態鏈」是什麼?

時間得回到要 2013 年中,雷軍交辦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暨副總裁劉德,「到市場上去搶一批創業團隊,用小米價值觀孵化一批企業。」

當年選定的第一項產品就是手機周邊商品 ── 行動電源,背後的生產製造公司是「紫米」。再來陸續出現做小米耳機的「萬魔聲學」(1 MORE)、做小米手環等智能可穿戴式裝置的「華米」、做淨水器的「雲米」及平衡車的「納恩博」等等,逐步攻占各個市場領域,形成小米生態圈。

這個生態圈以手機為圓心,向外慢慢發展成三大圈,頭兩層是小米的老本行、雷軍認為還大有可為的手機周邊商品及智慧硬體產品;最外層則是擁有巨大市場的生活耗材類產品。在小米的公開招股書中載明,截至 2018 年 3 月 31 日為止,小米透過投資和管理,建立了由超過 210 家公司組成的生態鏈,其中,有高達 90 多家專注於研發智慧硬體設備與生活消費用品。根據艾瑞諮詢根據 2017 年及 2018 年第一季的統計,行動電源、空氣清淨機與電動滑板車出貨量全球第一的企業,皆隸屬於小米生態鏈。

  • 第一層手機: 智慧型手機
  • 第二層手機周邊: 行動電源(紫米)、耳機(藍米、萬魔聲學)、自拍棒(悅米)
  • 第三層智慧硬體: 空氣清淨機(智米)、智能手環(華米)、電視(峰米)、掃地機器人(石頭科技)、電飯鍋(純米)
  • 第四層生活耗材: 牙刷(貝醫生)、毛巾(最生活)、背包與行李箱(90 分)

對雷軍與小米高層而言,小米生態系的主要定義是「這是一個基於企業生態的智慧硬體設備孵化器」。小米提出三大主張,包括小米只投資、不控股;小米完全輸出產品方法論與價值觀,主導設計、協助研發與尋找供應鏈,並且在自營通路上上架販售;生態鏈企業全數是獨立企業,可獨立研發與銷售自有商品。

也因此,小米與小米生態系旗下眾多企業不是單純的代工關係、也不是單純的投資,更不是母子企業的從屬關係,他們更像是在 IoT 生態下,一群圍繞著「小米精神」、擁有共同思維與企業文化,快速生產、製造與研發各種領域商品的戰略夥伴

在小米生態系出現之前,這種商業模式前所未見,自然無人可以仿效。雷軍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對小米的市場地位有什麼樣的幫助?主要來自於他的兩個判斷:

1. 下一個市場在物聯網(IoT)

小米創立時是中國的互聯網元年,當時正巧趕上中國大陸從一般型手機,轉換至智慧型手機的換機潮,也因此才能在 3 年間飛速成長。雷軍認為,物聯網是下一個風口,小米不能錯過

2. 速度、速度,還是速度

但要趕上這波熱潮,單靠小米之力絕對做不到。雷軍判斷,當年小米有 8000 名員工、其中 2000 名工程師專注於研發手機,卻仍舊趕不上市場速度。單是手機如此,遑論要往外擴展到手機周邊、生活消費硬體設備,人力、專業度、效率與成本,都不能單押在小米一家企業身上。因此,雷軍才有了「去投資一批企業」的想法,意即,

小米要以「投資加孵化」的方式找一堆公司組團打群架,一起布局市場。

雷軍想像,當小米生態鏈有 100 間企業,那就有可能會有 100 個產品進入不同的產業「抱團打拚」,這不只會改善市場,也會改善供應鏈結構,雷軍甚至認為,建構了這個複雜的生態鏈系統,有機會在新零售、AIoT(人工智慧結合物聯網)的環境下,出現一個能超越 BAT(中國三大品牌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座大山的彎道。

小米 2018 年第 3 季財報,或許證實了雷軍當初的想像。集團季營收將近 508.46 億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 49.1%,其中手機商品銷量達 3 億 3300 萬支,約進帳 350 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 36.1%,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其 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營收為 108 億元人民幣,占總營收 21.3%,相較去年成長 89.8%,幅度驚人。

誰才能加入生態鏈,一起打群架?

那誰有資格加入?洪華說,早期小米的投資者都是一群工程師,這群人徹底了解小米的價值觀、對於產品的標準,也對企業極度忠誠,不會因為投資中間所產生的利潤而被誘惑。他們選擇投資標的,只看產品與技術,不看商業計畫與估值,主要原因是「沒必要」,產品太新還沒有市場,而且小米投資的本質是「孵化」,相中有未來發展性的產品更重要。

除了產品之外,他們更在意「被投資人」,雷軍喜歡找熟人,業界說他「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智米的蘇峻,是劉德以前在大學教書時的老朋友;小貝醫生的章駿,則是洪華大學時期的學弟。洪華解釋,小米最在意的是被投資者的「價值觀」契合度,包括「不賺快錢」「矢志做最好的產品」「認為互聯網是有未來的」「願意為了改造傳統行業,致力提升效率」等等

例如純米創辦人楊華,為了做好電子鍋,他們先「蒐集」了全球好用、評價好的產品,全數拿回來研究;再者,他們還到日本向擁有電子鍋多項專利的發明人內藤毅求教;雲米在開發淨水器時,發現市售淨水器都有漏水問題,他們沒打算放過,而是決意升級解決產品的「產業級痛點」,開發商品的過程中產生 400 多項專利、發明專利有 100 個、創新率達 90% 以上,這為淨水器產品立下了相當性的門檻,讓競爭對手難以模仿與超越

當你加入小米生態鏈之後,小米會提供資源,幫助生態鏈的企業孵化出爆品、成為有能力自主經營的公司。這些資源可分為小米的核心粉絲(人)、小米做爆品的方法和邏輯(貨)、小米的通路和銷售場域(場)三大部分。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行銷公關
feature picture
2

單純的 O2O 已經落伍了!從新零售的「人、貨、場」三大元素,分析小米商業模式的成功邏輯

整理‧撰文 陳書榕
2019-01-25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小米的生態鏈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需要有對的人加入生態鏈,另一個部分則是要順利「將產品賣到消費者手裡」,這可以新零售時代中備受討論的「人、貨、場」為框架進行分析。

一、人:重構你對用戶的認知與定義,粉絲文化的關鍵是「口碑為王」

新零售的「人、貨、場」_2.jpg
陳書榕攝影

簡單來說,小米相信在零售產業裡,品牌與消費者愈近,銷售轉化率就會愈高、企業獲取利潤的成本愈低。也因此,小米極度信仰「與用戶交朋友」的思維,透過經營粉絲群拉近品牌跟消費者的距離,用一個方程式來理解,就是

粉絲運營=社群建立 × 一起玩 × 價值輸出。

1. 社群建立:一群能親身參與產品開發的「米粉」

谷倉創業學院投資總監郭奕把時光推到小米成立之初。他指出,小米創辦人雷軍是工程師出身,對於行銷的理解不如行銷出身的工作者。於是,雷軍在小米創立初期,直接上各大論壇找了 100 名陌生人,參與產品的測試與建議,讓這群人親身參與產品生產與製作的過程,成為「小米粉絲」的雛型。

後來這群人逐步擴大,從千人、萬人乃至於千萬人的社群,成為每項產品的出現後的主力行銷團隊。

2. 一起玩:品牌與顧客關係對等

郭奕表示,品牌與跟粉絲的關係有幾種,有些服務業講求 「顧客為王」,他們主張向用戶下跪;或是有些品牌會造神,例如蘋果,那是讓用戶下跪的。

但小米與消費者的關係相對對等,

「我們不是要成為粉絲仰望的對象,我要跟他們做朋友,因為粉絲科技的關鍵是口碑為王。」

當消費者是朋友的時候,他會願意給你最真實的評價,催促你往更好的地方前進,那是長期的信任,而不是對價關係。

而要如何 「當朋友」,主要來自於增進「消費者的參與感」,例如在產品開發時徵求許多用戶的心得,郭奕指出,每年小米會有 20% 的客服人員轉進產品研發團隊,主因是他們離用戶最近,有最強烈的產品洞察。

3. 價值輸出:報答你的粉絲,讓他幫你傳遞口碑

郭奕提醒,品牌應該要為用戶製造身份認同。因為大部分的優越感來自於比較級,當你支持的品牌比他牌好,無論是「品質」「銷量」「聲譽」,都足以讓你的消費者產生榮譽感。當你的粉絲會說「身為 XX 粉,我很驕傲的時候」,代表你的品牌離成功又更進一步,因為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來自於個人身分標籤的認同,那不是滿足生理需求,而是心靈滿足。

再者,感激你的粉絲朋友願意為你傳播訊息、提供修正建議。小米的客服團隊沒有非常強烈的 SOP,所以有許多有意思的、好玩的回覆在網路上流傳,因為客服把消費者當朋友,用朋友的方式回應他們的需要,甚至一起玩、一起檢討商品,都有可能。郭奕說,小米不只接受粉絲的反饋,也鼓勵員工跟他們玩在一起,

「小米主力提供的是空間、產品與活動,讓消費者為我們傳播極大的口碑與價值影響力。」

例如「小米家宴年夜飯」的誕生,主要是邀請小米的核心用戶(小米有為用戶分級),到小米總部吃團圓飯,交通、食宿小米埋單。你可以將之視為一種報答,但也是另外一個層級的行銷活動。「唯有你能調動米粉變成推銷員,你才會把行銷活動、產品推銷出去。

二、貨:專挑同業「共有的痛點」來解決,改變產業生態

穀倉創業學院創辦人暨執行長洪華認為,小米設計產品的最終精神在於「一次性降低使用的複雜度與價格門檻」,讓消費者可以迅速上手、試錯成本變得最低,「要訂出百姓用得起的商品,大家才能接受你。」

不過,要讓產品變成爆品最大的關鍵,還是你得選對方向、找對賽道,才能製作出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

「如果你方向錯了,停下來就是進步,這時候執行力太強不是好事;方向成就你成就的上限,努力決定成就的下限。」

根基於此,小米在初期產品研究時會下非常多功夫,例如小貝醫生的巴氏牙刷,前期洪華與小貝醫生執行長章駿,就花了非常多時間蒐羅全世界的牙刷,光是為了「口腔護理」的定義,就尋求中國牙醫的兩大學術巨頭:北京大學口腔醫院與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做顧問。

他們發現最新的口腔護理理念是牙齦溝護理,因為溝槽的牙菌斑最多,刷牙的本質要刷牙齦溝,「但市面上所有大廠牌所生產的牙刷,竟沒有任何一支是專門護理牙齦溝槽的,可見這個行業沒有一把好牙刷。」

因為口腔護理行業將牙刷視為快銷品,龍頭品牌將許多心力放在「牙膏」的研發與創新,「牙刷」的發展相對停滯,這也是小米生態鏈進入已有巨頭盤據的產業中,他們掌握的其中一項規則,「劍走偏鋒,專打品牌的薄弱環節。

「當許多巨頭在市場上成壟斷之姿,也不代表產業全是紅海,而是因為巨頭太多,因此沒有人願意花心思去研究是否還有空間可以擊破他們。創新都在一些細微、對手相對薄弱的環節中,就看你有沒有洞見。

章駿與洪華重新定義「牙刷」為「醫療級產品」,更新了刷頭的大小、刷毛材質、整體牙刷的柄長等等,並且翻遍中國生產牙刷的供應鏈,最終用兩年時間,生產出一支人民幣均價 13 元的牙刷。

「我們在看不見的地方下功夫,試圖讓每個細節都盡善盡美,牙刷不是沒有市場,只是沒有人做,當我們一做完後,就有可能改變產業生態,」洪華強調。

三、場:除了線上和線下通路,「智慧硬體設備」也是重要接觸點

新零售的「人、貨、場」_3.jpg
陳書榕攝影

過去我們看「場」是指人流聚集、銷售產品的地方,小米也這麼認為,但或許遠不止於此。小米的「場」包括論壇、自營的線上、線下通路,以及可以串上消費者生活的智慧硬體設備。

1. 論壇:蒐集米粉主要意見的場域,明確用戶需求

論壇,是小米蒐集消費者意見的主要來源。 比方他們準備做行李箱時,是小米的產品研發團隊上網發問、蒐集上萬條回饋所得到的結論,他們根據消費者第一線的需求生產產品,這不只相對精準,也能在產品尚未生產銷售之前,就聚集了一群引頸期盼的用戶。

2. 自營通路:線上+線下,能滿足方便購買和體驗兩種需求

而自營通路指的是線上的小米品牌商城、米家有品與遍布各地的米家實體店,分別銷售小米商品、小米生態鏈商品與其他選品,滿足消費者購買與體驗兩種需求。洪華指出,中國大陸線上的小米商城自 2012 年開業至 2017 年,訪問人次超過 4.3 億、銷售兩千多個 SKU,這是小米商品最主要銷售的管道。

而小米的實體店坪效也十分驚人。以台灣小米之家行天宮店為例,該店 2017 年單坪坪效達 939 萬元新台幣,相較台灣百貨坪效最高的 Sogo 忠孝店,主力銷售單價較高的化妝保養品牌、坪效為 1200 萬元新台幣,足見小米之家經營實體店的功力。

當小米掌握了主要的銷售管道時,對於小米生態鏈企業的銷售有極大助益。這意味著,任何小米生態鏈生產的商品,都可以在初期免去在大型通路上架的成本費用,大大降低了產品的銷售成本。小米將此視為「精準電商」模式,因為消費者知道「上小米的官網,可以買到品質優良、價格趨近於市面上最低」的商品,所以他們會定期回流、看準商品時下手迅速,雙雙提高回流率與轉化率。

3. 智慧硬體設備:手機裡的小米 App、小愛同學,是下一個回購戰場

而小米想做的遠不止於此。他們認為在智能硬體設備逐步成熟的消費時代裡,小米的 APP 與小愛同學(小米的 AI 音箱)是一下個值得關注的消費場域。 當空氣清淨機的濾心即將用完時,小愛同學會主動提醒你回購;當你的小米手環記錄了運動習慣與健康狀況時,就有可能推薦你下一個適合的健康產品。

舉例而言,在台灣小米 2018 年的冬季新品發表會中,小愛同學就與兩家在地化企業聯手,推出符合台灣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服務。一是 KKBOX、二是愛料理,分別提供音樂串流與食譜料理服務。

KKBOX 總裁李明哲表示,這次合作串流了 KKBOX 平台上 4.5 萬首歌、100 萬篇有聲書讀物,讓音樂產品的使用場景再擴大;而純米電子研發設計副總裁郭文祺則指出,小愛同學與愛料理的聯手,是小米全球第一次與在地企業有這麼深的合作,包括食譜的重新設計、驗證,以及與小米 IH 電子鍋的使用串聯,都讓小愛同學的應用場景變得更實際與在地。

而穀倉創業學院投資總監郭奕強調,他們在這三大領域中,都加入了「自己」的概念,粉絲是「自己的人」,當產品質優價好時,會自發性的傳頌、讚譽達成品牌行銷目的,當產品有待改進時,也絕不嘴軟提出建議;貨是「自己研發的產品」,為有將研發、生產與製造的流程掌握在自己手裡,才能照理想打造出足以撼動市場的商品;銷售場域是「自己的通路」,開闢線上商城、線下自營門市,降低通過大型零售通路所需負擔的上架與管理成本。

而當「人、貨、場」把握在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內,這樣才能把設想做到極致,掌握產品從生產到銷售與服務的各項環節,並有效控制外部成本,藉以達到超乎預期的訂價,販賣給消費者。

由此可見,小米的「場」從 AI 與 IOT 進入,重新塑造人與商品、商品與品牌、品牌與其他產業品牌的聯合關係,從而為消費者建立了一個商業閉環、無限迴圈,為的就是讓小米可以定期的向消費者推銷商品,也可以推送任何服務,直至你的生活被全數包圍為止。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3

小米做「爆品」有公式!內部高層親揭 5 大邏輯,教你把產品變超爆紅

整理‧撰文 陳書榕
2019-01-25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當小米投資、孵化的企業愈來愈多,其工作方法與模式更為外界好奇,這些秘密已經收斂在小米、順為基金和管理團隊於 2016 年共同成立的「小米穀倉生態鏈學院」。

穀倉學院的主要任務包括透過公開講課尋找下一個值得投資的新創團隊,作為培育新生態企業家的成長加速器與合作夥伴,以及整理、收斂小米生態鏈的完整工作方法與思維,主力傳播「小米價值」到市場上,讓更多創業家、客戶、供應鏈乃至於投資人,進一步理解小米模式。

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暨副總裁劉德找來他北京科技大學的同事洪華,擔任穀倉創業學院創辦人暨執行長,正因為身為「小米價值觀放大器」單位的領導者,說洪華是最能夠分享小米策略的人之一也不為過。

在談任何商業邏輯之前,洪華強調,小米最強的就是「爆品」,研發與生產一款足以在市場上發揮影響力的產品,是支撐小米走到今日成績的終極原因

「對任何一個企業而言,從 0 到 1 是最難的過程,好的產品就是那個 1,行銷、品牌、通路都是 0,沒有 1,後面多少個 0 都沒用。」

他甚至認為,「沒有好產品,其他事情都是耍花招,」足見小米模式重視商品的程度。但要如何生產「1」,洪華整理了 5 條小米推出新品的重要邏輯,若其他企業能學得十足十,才有機會複製另一個小米。

1. 滿足 80% 消費者 80% 的需求

小米剛開始就選擇做「大市場」,主因來自於中國市場的整體消費升級,消費者在經濟景況變好的前提下,逐步提升原先的生活條件。

「什麼是大市場?」小米的原則是,聚焦於大部分人的剛性需求。過去有人問,「產品市調查出了幾百個用戶痛點,我該怎麼選擇?」劉德說,「很簡單,用 80% 消費者 80% 的需求去篩選,留下少數的那幾個就是我們要的。」

例如智慧手環,有人要他能計時、鬧鐘功能、可講電話、可傳訊息甚至放音樂,但當小米運用了「80% - 80%」原則時,只篩出「計步」「測睡眠」與「記鬧鐘」三種功能。

篩檢功能,不僅精簡成本,也讓產品用途變得更簡單,消費者使用門檻變低,同時又能滿足大眾市場的剛性需求。

這正好說明了,小米在尋找產品領域時對準了「高頻汰換、剛需、海量」的標準,洪華說明,「剛需」「海量」可以一次找到最大量的使用者市場,但再加上「高頻汰換」,才能讓消費者一再回顧、消費。

他舉例,手機雖然符合「剛需」「海量」,但卻不是「高頻汰換」產品,這會降低消費者回購的機率,讓品牌減少再次獲利的機會,也很有可能在消費者意圖回購時又被其他競品吸引,增添品牌重新獲取顧客的障礙。

2. 解決產業級或社會級痛點

正因為只講求滿足「80% - 80%」原則,這正意味著小米必須直接進入大眾、紅海市場,所以所有產品都必須面對市場上最強大的競爭者,正如掃地機器人、電子鍋、智能手環、空氣清淨機等產品,都各有歐美國際品牌強占市場,小米得從中殺出重圍。

舉例而言,當時小米要做貝醫生的巴式牙刷,主要看中中國大陸一年會消耗 30 億隻牙刷,符合小米「高頻汰換、剛需、海量」的產品標準。小貝醫生執行長章駿將全世界所有的牙刷買回家,每天體驗,最後得到「這個行業的水平怎麼這麼低?」的結論。

市面上的牙刷都無法解決「把牙齒刷乾淨」的需求,他們從頭開始研究,「刷牙應該刷哪裡」「該設計什麼樣的刷頭」「用什麼材質做刷毛」,最後生產出貝醫生的巴式牙刷,2016 年在中國大陸平台上開放眾籌,4 天銷售量破 20 萬支、銷售金額達 200 萬人民幣。

3. 大眾產品高質化、小眾產品大眾化

在「80% - 80%」讓生產者能聚焦大眾市場的「需求」,但下一步可以想的是,什麼產品會受到大眾市場的「歡迎」。

洪華點出,是「大眾產品高質化、小眾產品大眾化」。前者把一般的產品提升質量、後者是把過去的高價產品,用較低的成本製造出來,變成大眾都能享受的產品。

以掃地機器人來說,在小米進入該市場前,多數品牌的產品價格都破萬元新台幣,但每個產品都有極差的用戶體驗評價,包括噪音、被電線纏繞、掃得不夠乾淨等等。

小米進入市場後,只生產「掃得乾淨」的機器人,產品價格訂於 9000 元以下新台幣,自 2016 年該產品上線至 2018 年 2 月,官方發布銷量已超越 100 萬台。

4. 誠實定價

「定價」是小米令人最為好奇的環節,「為什麼可以賣得這麼便宜?」「這麼便宜產品會不會有問題?」

洪華先指出,市面上產品的定倍率(商品售價/成本)都為了追求毛利而高得不可思議,而小米回頭尋求「成本定價」(意即在符合實際出廠成本要求的基礎上,只賺取預期營利的利潤),

放棄暴利心態,再利用小米高效率的生產模式,追求降低成本至極致,壓低售價。

舉例而言,小米第一款生態鏈爆品是行動電源,當年賣掉一個,就要賠 8 元人民幣(換算近 36 元新台幣),但隨著產品銷量愈來愈大,小米與供應商談判的議價權力也愈來愈高,當他們成為最大採購商時,就可以拿到最好的供應商價格,獲得微薄利潤。

而洪華點出,一般消費者有一個誤解,即「零組件的供應商牌子愈大,其價格愈高」,但其實不一定,因為一流的供應商也追求高利潤,代表他們能讓利的空間也不小。小米看準了這點,用穩定、大量的訂單向供應商談價時,對方多半願意採讓利,讓整體利潤最大化,與小米達成長期合作的默契。

最後,小米掌握自己的銷售通路,省去更多上架、行銷成本,他們以「直銷」模式銷售產品,讓產品可以以接近成本的價格上架銷售,並且達成雷軍公開對外的承諾,「小米每年的硬體設備產品的稅後淨利不得超過 5%,如超過,我們將把超過 5% 的部分用合理的方式返還給小米用戶。」

5. 跳出產品看產品

洪華表示,

小米生態鏈企業在生產產品時,都會考慮「是否能將產品優化到可以產生壟斷性地位的程度?」「是否能透過解決產業痛點,而達到產業制高點?」等問題,讓產品不只能夠拿下市場分額,更可以建立與其他品牌的差異性。

其次,產品的可延展性強不強?能否生產更多衍生商品?例如小米的行動電源有許多周邊,包括保護套、LED 燈、小電扇等等,這些產品不難生產,但可能會勾起消費者「順手」一買的購物慾,洪華指出,他們將這些「順手」稱之為「小費模式」,而這些小費商品,在他們每個月賣出幾百萬個行動電源之餘,也可能賣出幾十萬個,帶來幾百萬的利潤。

再其次,

小米做的是「生態鏈」產品,手機是他們的第一項產品,透過手機聚集用戶,再向這些用戶提供更多產品、更多服務、更多周邊,形成正向循環。

而這個模式與 Apple 生產 iPhone 有異曲同工之妙。

洪華指出,過去很多人都說小米很會行銷、總是製造聲量,但細看小米的生產模式才會知道,他們最會的,是生產一款「自帶流量的爆品」,因為「我們用最好的用料、最好的場景,給顧客最好的體驗,」最終成就小米今日的成績。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創新創業
feature picture
4

5間門市,讓台灣小米月營收上億!拆解成功關鍵:小米模式的三大要素

採訪‧撰文 陳書榕
2018-04-2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2018 年 2 月,台灣小米僅靠全台 5 間門市「小米之家」,就增加上億營收。小米的實體通路,究竟有什麼魅力?26 日,台灣小米通訊總經理李佳峰在未來商務展中,以台灣小米經營現況開場,分享小米發展新零售的模式。

他指出,相對於傳統街邊店的手機門市,平均單店、單月營業額為 80 到 120 萬元,超過 200 坪空間的門市才有可能創下千萬業績,但全台首個小米之家、行天宮店在 2017 寫下 52 萬次人流、年營收 3.85 億元的成績,平均單月收入為 3000 萬元 ―― 而這家門市只有 41 坪,換算出的單坪坪效高達 939 萬元,顯見小米門市帶來的營收效益之高。

實體門市的成功,奠基在小米模式的三大要素

為什麼小米的門市可以大受歡迎?想了解其中真諦,不能光看通路端的經營。而要回歸策略源頭,答案就藏在小米模式的「鐵人三項」:硬體+互聯網+新零售

硬體包含手機、電視、掃地機器人等產品;互聯網是指雲服務、MIUI(小米開發的軟體產品)等,消費者能透過硬體得到的加值服務;新零售則是各大通路包括小米商城、電商與小米之家,消費者可以在這些虛實通路裡與小米品牌產生更緊密、更頻繁的互動。

這三大元素串聯起來,會得出什麼?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在 2017 年阿里巴巴天下網商大會透露,「極致的用戶體驗與高效率的運作。」這是小米快速成長的原因之一,對雷軍、對小米而言,這也是新零售的核心精神。

無數爆品,讓小米的「鐵人三項」形成銷售循環

至於怎麼串聯?小米靠的是「爆品策略」。

雷軍指出,在互聯網時代裡,能不能夠做出一款橫掃市場的爆品,讓爆品帶來流量(無論是網路的流量或是門市的人流)、口碑或營收,讓銷售變得更有效率就是關鍵。針對此點,李佳峰在演講裡用台灣案例做了示範。

李佳峰說,小米追求用「一款品質好、市場接受度高,且性價比最高的商品突破市場」。

以 2013 年推出、2014 年 4 月在台灣開賣的行動電源為例,在當年 10000mah的行動電源要價千元以上的市場裡,小米推出一款約市場同質商品定價三分之一、品質較高的「小米行動電源」,硬是將市場一分為二,自此消費者只會區分「小米與其他家行動電源」,該產品累積銷量超過 250 萬顆。李佳峰認為,「這會是市面上最受歡迎的行動電源。」

這些屬於「硬體」的爆品,為「新零售」的小米商城、電商通路和實體門市帶來流量,也會為 MIUI 等「互聯網」服務帶來銷售額,在小米的銷售網絡之下形成良性循環。

但只有一個爆品不夠,尤其當那個「爆品」僅限於是小米手機的時候。「手機在消費者行為裡是一個低頻率(意旨可能兩年才換一次手機)的商品。小米之家想吸收更多的消費者進店,就得運用其他產品組合,像是讓消費者高頻率消費的物品,增加人們進店的機率,」李佳峰解釋。

因此,台灣小米陸續推出至今賣破 160 萬只的小米手環(2014 年開賣),以及累積銷售破 10 萬台的米家掃地機器人(2017 年開賣)。

當產品組合愈來愈多,消費者進門市消費的機率就愈來愈高,李佳峰指出,正因為台灣門市的轉化率、客單價與回購率都高於一般 3C 門市,才能締造單月破億的業績。

李佳峰最後引述雷軍的一段話,對小米的門市經營與新零售模式做概括式的整理,

「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我們從線上回到線下,但不是原路返回,而是要使用互聯網的工具和方法,提升傳統零售的效率。」

繼續閱讀 小米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5

小米手環3 近半個月賣破百萬條!背後推手華米科技CEO首度來台,公開成功的關鍵

採訪‧撰文 陳書榕
2018-08-28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小米生態鏈中主要研發穿戴式裝置的廠商,就是首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華米科技」。華米科技究竟是間什麼樣的公司?做為小米手環最重要的研發廠商,自然要先從這款「爆品」開始認識起。

在小米創辦人雷軍打出「小米生態鏈」計畫之後,華米率先加入,成為小米生態鏈的企業之一,主要研發小米手環及自有品牌 Amazfit,產品環繞著「運動、生活」為主軸,包含手環和手錶等穿戴式裝置產品。

2017 年 8 月,根據市調公司 Strategy Analytics 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在穿戴式裝置市場中,小米拉下 Fitbit、Apple 兩家企業,以 17.1% 市占率攻上市占第一名的寶座。黃汪指出,小米手環一代花了 3 個月突破百萬銷量,二代則是 1 個月,「而小米手環 3,僅僅花了 17 天。」台灣小米總經理李佳峰進一步補充台灣市場成績,自 2014 年 12 月在台灣開賣小米手環、進軍穿戴式裝置市場開始,小米手環系列在台累積銷量突破 166 萬條,「不敢說是賣最好,但應該是最受歡迎的穿戴式裝置系列產品。」

2018 年 2 月 8 日在美國紐約證交所於掛牌上市,以官方在今年 8 月發布的第二季財報來看,單季營收為 7601 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 35 億元),毛利率 25.9%;第二季穿戴式裝置出貨量達 540 萬、較去年同期的 450 萬成長了 20%,足見其強勁地成長力道。華米在短短幾年內有顯著成長,歸功於以下 3 大產品策略:

1. 每周更新軟體,快速回應用戶需求

Amazfit 智慧運動手錶搭載的操作系統名為 WOS。黃汪表示,WOS 已經連續更新 98 周,華米最大的競爭力就在於,具備「持續回應消費者對系統反饋」的能力。「消費者買回我們穿戴式裝置的那一天,就是我們跟用戶交朋友的時候。每一天與大家交流、為產品升級,是我們做產品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黃汪說。

2. 產品線簡潔,就做手環跟手錶

除了小米手環之外,細究 Amazfit 穿戴式裝置,在高端、入門版各有一款手錶,剩下的都是手環,價格帶從千元以下至 5000 元,產品品項相對簡單。黃汪認為,這是華米與其他品牌不一樣的地方,多數品牌的產品線發散、有幾十個品項,反而造成消費者選擇困難。簡單的產品線,讓消費者可以輕易辨別哪項產品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用一個商品,滿足 80% 的人的 80% 需求,是我們的追求。」

3. 與其花錢做廣告,不如花錢陪他們運動

黃汪觀察,亞洲市場的消費者與歐洲不同,「運動是歐洲人生活的一部分,但亞洲人需要更多交流,也需要提供更多運動常識」,所以在產品功能上,他們更著力於「教育」或「陪伴消費者一起運動」。舉例而言,Amazfit 的智慧運動手錶二代,就以「鐵人三項」為設計理念,功能包括極長的待機時間、防水等等,最重要的是用戶可以透過手錶為自己訂製運動方案,再透過數據分析每次運動的成效。

他舉例,某選手昨天參加了馬拉松比賽,今天又想參加另一場 42 公里比賽,手錶內的運動負荷量就會顯示警告訊息,提醒用戶過度運動會傷害身體,進而管理用戶的運動量。另外,華米不只在線上聆聽消費者需求與回饋,也在線下舉辦更多實體運動活動,教消費者如何用他們的產品鍛鍊身體、從事運動管理,「我們反而很少在行銷上花很多廣告與資源,都把錢用在這裡。」

每天都想,穿戴式裝置還可以為消費者做什麼?

「2014年開始做小米手環時,我們就在想,這個手環可以為市場、消費者帶來什麼樣改變?他們買手環是為了什麼?」

小米台灣智慧穿戴新品發表會_2018-08-24_賀大新攝影_4790_Lr.jpg
小米手環3終於登台。
賀大新 / 攝影

黃汪坦言,過去 2 年穿戴式手環只有計步功能,市場對產品的反應稍顯疲態,但他認為,「未來 3 年之內會有特別大的突破,包括醫療、生活與運動等領域,NFC(近距離無線通訊)將大規模走進人們的生活。」他舉例,當手環可以替代金融卡、社區物業管理的門禁卡,或是餐廳的刷卡支付工具時,手錶或手環就成了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配件。

「我們想將人類真實的情感與活動,無感的連入互聯網,透過新的技術與研發,為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改變。」黃汪強調,這是華米的成立精神,也是未來產品設計、發展不變的主軸。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