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職場競爭、政治因素之外,在此我要提醒大家必須警覺一件事,那就是關注企業「即將出大事」的跡象。
被同事嫌口才不好、很難達到業績目標;想升主管,但被上級說不適合?不想被「貼標籤」,你必須先下手為強
吳惠瑜任職威盛後,接受訪問表示:過去在英特爾只是執行總部政策,現在可以直接參與決策,當然要調整心態。如果以前是金螺絲,現在就要把自己壓得像金箔一樣薄。
很多機遇的臨門一腳,不見得是自己認識多少人、認識哪些人。而是決策者思考這個位置的人選時,能「想起」自己並且「認可」自己。
看完《甄嬛傳》劇中慘烈的宮鬥,像是修了一門「職場政治學」:一個人的價值不能只有「忠誠」二字,做一個可被利用的人,而且而且安於被利用。因為⋯⋯
矽谷是全世界科技人夢寐以求的地方,但在矽谷工作,真能成為人生勝利組嗎?我問過的每一位來自台灣的工程師,沒有人認為自己是人生勝利組,這不是謙虛,而是⋯⋯
馬斯洛認為,當我們忠於自己本性,賦予工作意義,就能達到自我實現。理想的工作樣態是把工作視為自我成長的一部分,認同自己所做的事,形成正向循環。
馬斯洛將人的行為動機由低層次到高層次分別歸納出5種,滿足初階需求會進展到高階需求。然而理論遭到後人的過度簡化,本文擬破除常見的5種迷思或誤用。
大離職潮來了!你也想過換工作、轉換跑道嗎?覺得工作任務很乏味,無法幫助自己成長?出現 8 個訊號,代表你該離職了!
什麼是你的強項?人生最了不起的成就是什麼?用這張幫助職棒選手大谷翔平找到志向的曼陀羅計畫表,找出你的64個優勢。
設定明確目標後,確實能吸引有助達成目標的條件,帶來意想不到的機會,好像奇蹟一般難以解釋。但只要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每件事的背後,都有再自然不過的解釋。
《Business Insider》點出,當過度秉持優良工作品德,反而會成為晉升的障礙。當工作者不懂得怎麼展現能力證明成果,投入的時間心力便淪為徒勞。
工作有點像是談感情,這段膩了就換,那麼下一段的新鮮期也很快就會過去。於是,一旦基於這個理由換了第一次,就會養成一直換下去的習慣,對職涯而言絕對是扣分。
不知道你聽過「減法思維」嗎?放棄「什麼都賣」竟讓蘋果起死回生,大企業的減法思維,也能應用在職涯規畫上
每個人心中都有對老闆的「最低要求」,我的忠告是:如果碰到能滿足最低要求的老闆,已經是相當幸運的事,一定要珍惜這個緣分和這個工作,不要輕易放手。
台積電首度招募具政經資料分析技術的人才,開出「商業情報分析師」職缺,需擁有政治經濟學或國際關係博士學位,負責美中台關係研究、分析政治經濟等。
只要提高自己的價值,將來再多的錢都賺得到。甚至有一說是,自我投資的報酬率為每年 18%。與其投資風險不穩定的金融資產,不如投資自己,價值更高。
風險與運氣是雙胞胎,凡事冒一點小險,你會覺得人生很順,自己是幸運的人,活得輕鬆,收獲滿滿;凡事都不想冒險,你會覺得人生很背,自己是不幸運的人。
在求職條件裡薪資是最重要的一環,不但求職者大多會優先選擇薪資高的工作,自家員工也會為了更好的薪資條件而跳槽。要怎麼知道自己公司的薪資競爭力是高還是低?
工作穩定,何必冒險跨領域轉職?離開待了 9 年的舒適圈,「多繞點路」給我的啟發...
依照不同場景,我甚至準備了至少 3 個版本的答案。若是在走廊碰到老闆,我可以用 15 秒講完;若在洗手間,可能用 30 秒;搭電梯的話,可以聊一分鐘。
回鍋原公司最大的優點在於入職培訓會順利無比。既然已經瞭解工作型態、工具用法和企業文化,與前同事的人際關係也還在,就能輕鬆發揮即戰力的功能。
想跨領域轉職,但沒相關學歷、經驗,也能轉行嗎?願意「從零開始」,你的機會其實很多
在微軟的頭 12 年間,我連換 10 種職務,每個領域都不同。從事後諸葛的眼光看,可以說我的機會不斷,但別人為什麼要給我機會?這是因為我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