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一個全新領域、充滿挑戰性的工作機會,你會不會勇敢接受?對Facebook大中華區總裁梁幼莓而言,2010年接到的臉書工作機會,就是這樣的一個穩定發展和擁抱未知的抉擇。
當初微軟收購企業社群平台LinkedIn時,就說不是為了進軍社交,而是看上LinkedIn背後龐大的資料數據。現在,透過文書軟體Word與LinkedIn的結合新應用,這句話背後的含義慢慢能讓人理解。
在歐美打拚多年,她坦言,「國際企業的director層級,台灣人並不多見。」該怎麼像她一樣,升遷到品牌總部高階主管的職缺?
我曾在知名外商任職7年,職位年年晉升,成為公司裡的中高階主管。不過,先前因為與總經理相處不洽,而且多次溝通無效,我決定離職。想請教兩個問題:1.中高階工作者求職時,企業人資或人事顧問公司會評量哪些條件?
面對「被誤會」,我們本能反應是辯解。在辯解自己無辜時,我們的思路都會異常清晰,口才特別流利。但結果通常是越描越黑,老闆更生氣。本來只是「被誤會」,現在變成「被討厭」。 職場上「」
小時候那些故事的本意都很好,鼓勵我們持之以恆、越挫越勇。但當年老師沒時間跟我們深入解釋,或解釋了我們也聽不懂,於是我們只學到字面上的意義。把字面上的意義,應用在殘酷的現實世界。結果是忙得半死也沒人同情,堅持到底卻是一場空。
曾經聽過年輕人批評主管只會出一張嘴,什麼都不做。我說,有這樣的主管還不趕快學。倘若真是如此,算他厲害,靠一張嘴就可以把事情做好,老闆不但不吵他魷魚,還升他的官,一定要好好看出他的生存之道。
職涯就像一場賭注。那你究竟有沒有賭對公司、選對同事呢?這裡有7個檢查指標:
大家常會認為成功人士的每一步都是經過計劃的,也會在每個人生階段做出正確的抉擇。但事實上成功的人也有後悔的時候。來自 PayPal、GM(通用汽車)等大公司的高階主管,提出 6 個他們希望年輕時的自己能即早領悟的有用建議:
履歷究竟該怎麼寫,才能表現自己的特點?這常讓許多人頭疼不已,但要記住,千萬別認為內容是多多益善,因為看履歷的人在意「質」而不是「量」。每個人的經歷不盡相同,但有些地雷卻是大家可以共同避免,以下列舉 6 種你可以從履歷中剔除的技能:
做了半輩子的好人以及別人眼中期待的人,中年後突然想做自己。很多人可能並沒有真正的做過自己,尤其是那種從小聽話的乖小孩。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承受父母、師長、社會的期望,或是想爭取同儕、長官的認可,所以總是勉強自己朝著別人的期望而活。
在台灣,大部分上班族找工作的方法都差不多:在人力銀行網站上尋找合適的職缺,然後投履歷表,如果用人單位主管喜歡你的履歷表,就會約你去面試。面試後等一陣子,如果有錄取的機會,公司一般來說就會先撥電話來討論薪資或報到日期;如果沒有被錄取,過一陣子以後就會收到公司的遺珠函,告訴你「謝謝你前來我們公司應徵...我們對你優異的學經歷感到印象深刻...但可惜職缺有限...」
職涯規劃中,每個人都期許自己能升遷,一步步爬上高層之位,層級越高,難度越大,當企業規模與組織都越來越精簡,升遷難度無疑更高。Reach Personal Branding 創辦人 William Arruda 以其十多年接觸高階經理人的經驗,總結出以下九種容易被升遷的個人特質,提供大家參考、學習。
投入職場之後,容易不小心「迷失」在工作當中,每天應付繁瑣的雜事,慢慢地喪失了工作熱情。該怎麼在職涯發展的過程裡,持續保持進取的心態,努力往更高的職位、任務邁進?
你總是汲汲營營尋找各種撇步、以便順利晉升更優質的職場?事實上,有一項技能相當重要,但九成的求職者都忽略了。
勇氣、願景、學習、鬥志、突破是找尋志業的重要核心要素。人要有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之「勇氣」、決定人生方向的「願景」、為確認志業與解決問題而去做「學習」、用以點燃熱情的「鬥志」、遇到難關能夠一躍而過的「突破」力道,這五個階段,是尋找志業並實踐志業的必經過程。能夠透過這五個過程確立人生的意識與願景,接下來才能用超高速的馬力往前衝。
很多人以為,完成大計畫或立大功,才能升遷有望。其實,簡單小事日積月累下,也足以改變你的職涯。
受到少子化和高齡化的影響,40歲以上的轉職人口增加,「35歲是轉職最後期限」的說法已成過去式,*現在企業想要的是現場和管理經驗都很豐富的人才。
人的一生基本上有三分之一都在工作中度過,甚至更多,花費太多時間在不對的工作上,無法達到人生目標和實現個人價值,遲早會銷蝕你的心神。如何判斷自己正做著不適宜工作?Reach Personal Branding 創始人 William Arruda 舉出六種情緒反應,如果你每個都有,就別再猶豫了!
為什麼同樣工作了五年十年,有人平步青雲一路晉升主管,甚至拿到一筆資金自行創業當老闆?但也有人仍在原地踏步,職場道路愈走愈窄,等到工作出現了危機,才發現自己的條件早已不具任何競爭力?
從來沒有一個人,會認為自己「不負責任」。然而,組織經常出現一種矛盾現象,亦即各功能分工下的每一個環節,都認為自己確實有「負起責任」將「份內之事」做好,但整體運作起來卻仍然漏洞百出,原因何在?
最近有個之前的同事準備轉換跑道,他想要跳脫熟悉的領域,轉換到一個全新的工作上,他來找我聊聊,期間不外乎諮詢我對於轉換跑道的想法與建議,當然也會想要了解我又是如何做決定的,其中有幾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分享給大家參考。
法隆.費特米在2005年時進入Google擔任實習生,隨後便升任正職,那年她19歲。工作了6年後她便自行創業,成為AI數據分析公司Node的創辦人暨CEO,由達拉斯小牛隊經營馬克.庫班(Mark Cuba)等投資者,共超過挹資1,630萬美元。
根據今年年初Yes123求職網統計指出,台灣有高達88.9%的勞工想在過完農曆年後轉職,比率創下近7年來新高,104人力銀行更發現光過年前,就有13.1萬人騎驢找馬,原因多半是看好可經由跳槽獲得更好的薪資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