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後想要轉職嗎?試試看好好經營 LinkedIn 吧!許多台灣工作者可能在 LinkedIn 都開過帳號,但卻不曾好好經營。其實 LinkedIn 上有不少資源可以運用,而且好好經營,也有助於建立自己的專業形象、甚至獲得更好的機會。
在工作上卡關,不僅令人感到憤怒、無助,也會降低成就感。但無論是誰,多少都曾在職涯中遇過瓶頸,重點在於如何克服瓶頸,成為更堅強、睿智、成功的人。你可以觀察你景仰對象的蛻變過程,當作參考,也可找有類似經驗的人談談自己的煩惱。
職涯會因為轉捩點不斷改變,同時也是你自己一手開創的,另一方面職涯也是「做自己」的過程,因此一定會有「會改變的東西、應該改變的東西」以及「不會改變的東西、不應該改變的東西」。
人力資源專家莉茲 ‧ 萊恩(Liz Ryan)常收到求職者的求助信,她在《Forbes》網站上,PO 出其中一則案例:
近年來,一波波的裁員潮搞得人心惶惶,大規模企業也接連傳出縮編和組織重整,企業甚至為了節省成本,大多開始轉以自動化生產或者外包。全職工作正在快速消失,而鐵飯碗也不太好捧了。就業缺乏保障,變動的工作愈來愈常見,造就「零工經濟」的崛起。
過年後是轉職的高峰期。在人力市場,通常都是公司在評估應徵者,但其實應徵者更應該反過來主動評估公司。因為找到能為履歷表加分的好公司,才能為以後的職涯舖路。本文告訴你正確評估公司的方法,以及找工作的最佳時機。讓你從容不迫,有恃無恐的找到理想公司。
2017年9月,法國拉吉奧爾(Laguiole)的米其林餐廳Le Suquet主廚賽巴提恩.布拉斯(Sébastien Bras)公開表示,「請米其林指南將我們的餐廳除名,別再為我們評分了。」
每天上班都覺得職場氣氛瀰漫著恐懼和威脅嗎?你是否如履薄冰、深怕犯錯被責備嗎?還是常覺得自己的意見不受人尊重?
當你投了無數封履歷、經歷無數場面試,卻遲遲等不來錄取通知時,心肯定覺得很累。這時,若突然來了一封合格信,就會像救命稻草般吸引著你,然而目前這唯一的機會並不代表你一定得接受。你需要靜下心來,回想一下面試時所了解的公司印象,並試著問問自己以下這幾個問題,來確定自己面對這份工作的真心。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在2018年1月24日的達沃斯論壇有場演講,內容從全球化貿易、AI人工智慧等等,馬雲就其所知盡力分享,其中透過提問,馬雲分享了他對於「成功」的看法與經驗。對他來說,成功並不是財富,而是一連串的錯誤。
許多人轉換職場,都是為求更上一層樓,所以他們努力凸顯自己的品牌,希望新的公司能夠清楚看見他們的價值,尤其是「領袖特質」這一塊。
新的一年開始,你準備好要在今年讓事業一飛沖天了嗎?無論你是想要獲得主管拔擢,或是單純想在同一個職位上有更好的表現,以下 6 種方法都能幫你達成目標:
不要只是想到「我想去哪個產業?」以及「我想做哪種工作?」不妨也好好想想看,自己的志趣與能力偏向「0→1」還是「1×2」呢?
小時候的志願是希望可以成為一位主播 ,也曾想當編劇家或瑜珈老師(反正不是商業女強人)的Vivian,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一間廣告公司的老闆,而且年營收很快來到上億。
曾有個好友問我該不該接受一個技術職的offer?他當時是一間中等規模公司的研發主管,是帶領六個人的管理職。經獵頭推薦,有機會到大型公司擔任不需帶人的技術主管職。
年後跳槽潮就要到來,當你還在為了履歷上的文字苦惱時,有些人卻是不用丟履歷、就有面試機會;在你正苦惱該如何向新老闆提出雙方都滿意的條件時,某人卻可以輕易爭取到豐厚的薪水及福利。
「先來段自我介紹吧!」這是多數人面試時所面對的第一道試題,看似簡單卻也總是讓人緊張,究竟該說什麼內容才能在營造和諧氛圍的同時,讓面試官能知道你確實就是他們所需要的人才呢?
面對眾多前來應徵工作的人,老闆該如何找到最適合的員工?漢堡王的執行長丹尼爾 ‧ 史瓦滋(Daniel Schwartz)說,自己最喜歡問應徵者的一題,就是問對方是聰明工作者、還是勤奮工作者。
新年初始,又到了對新工作蠢蠢欲動的時刻,該做什麼工作?換什麼工作?創什麼業?年初機會多,想清楚了也好行動!身邊有許多朋友確實正在進行新工作的洽談,自己遇到的廣告案也與主題有關,想把最近的聊天心得跟大家分享。
「我一開始還不知道公司要做什麼,就先租了辦公室、組了團隊!」創業家兄弟總經理郭家齊在TeSA舉辦的電商人才高峰論壇,回顧自己的團隊組建過程。
認真讀書二十多年,拼到名校畢業,以為到處搶著要,從此飛黃騰達,其實錯了!企業要的是能力,不是學力;要的是經歷,不是學歷,現實難免令人失望。
很多人反而是做得不順、有撞牆的感覺時,才開始思考離職,這種倒退式的轉職,我並不建議。
沒有家世背景的人,還有機會功成名就嗎?
我認為,「事業」是能力、計劃和運氣的總合。建立職涯計劃之前,你需要藉由一些運算來協助你建立正確的思維,這 5 個重要的提問,能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