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出錯是難免的,但不管如何,一旦發生問題,最重要的事是「解決」,而不是解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這是最好的彌補錯誤的方法。
經營者對團隊成員的預期是,在工作中「突破」。試著從公司的視角看待工作,才可能提出創新想法,成為主管眼中的優秀人才。
我發現很多人對「業務」這個身份充滿抗拒,覺得那是出賣自己、要忍受自尊被人踐踏的工作。聽到這些想像,我都會提醒:業務是種能力,任何角色都得掌握這個職能:
好好整理了自己的大腦,就像在整潔的儲物空間,可以很快找出想要的物品,自然能有條理地說話、高效率地執行工作。
天上不會掉餡餅,當一件事存在不合理的好處,一定會伴隨相應的風險。遇到超便宜的機票,究竟該不該買?經濟學家想提醒你的事。
《學會改變》告訴你想讓別人改變,必須從理性、感性與環境,3個層面同時著手。每個層面有不同的說服訣竅,違背任一項,改變就很難發生。
在我看到和經歷過那麼多的成功習慣裡,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習慣。
知識型錯誤是每個人每一天都會發生的錯誤,犯下這種錯誤,後果可能很嚴重,公司倒閉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每一個企業經營者都應該在企業內外部尋找具有代表性的領先指標,以作為企業經營的參考。
企業員工就像是職業球員,必須知道自己在球隊中該扮演的角色。沒有一位成功的職業球員是每場比賽都上場,但對贏球毫無幫助,這也可以對應出企業汰換員工的原則:
有時候,懂得分散注意力,才是真正能解決問題和創意發想的方法。刻意放空的 3 種練習,試試看吧!
多數人往往有一個盲點,就是「見林不見樹」,或是「見樹不見林」,缺少整體性的概念。比較周延的做法是,利用「環狀思考模式」來磨練自己。
「過度自信」可說是判斷偏誤中,最普遍且危害最大的。回首歷史重大事件,大多都和決策者過度自信有關。職位愈高,決策影響層面愈大,不可不小心!
組織常常不了解問題出在自己,反而怪罪無法控制的外部市場力量。雖然分享產業邏輯可以幫助你理解世界,但也會明顯限制你的創意思考。
在職涯或是人生的選擇障礙之中,幫你做出好決策的原則:37%法則、10/10/10 提問架構與明確價值觀的選擇模式。
你都如何下決策?第一,直覺型;第二,數字型。休士頓太空人隊,曾被說是 50 年來最爛球隊,卻在 2017 年翻身冠軍,他們在決策上,做對什麼?
在商場上,我們必須隨時做出各種決策和判斷,因此如何找出「最佳解」便是關鍵所在,但當多方推論也得不到解決方案時,這時候就有可能是「推論過程偏頗」的關係。
就算你深受老闆愛戴,說話也很有份量,仍要注意他並非「只寵你一人」,適時觀察上司的左右手,與他們建立一些交情,是防患未然的長久之計,可以令你在職場的地位更穩固。
雪諾雖然說服了野人結盟,這段故事的結局卻是自己遭到同胞暗殺。為什麼?
歷史上有許多關鍵時刻,是因為做錯一個選擇,導致部屬失去主管信任、遭人陷害,或是領導者痛失英才,也因此失去了大片江山。這次我們整理了 6 個歷史故事,請你設身處地,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
這些辦公室角力,往往比工作內容更讓人疲憊。有時候你不招惹別人,還是惹來他人暗中陷害,面對這些情境,工作者該如何應對?
亞里斯多德認為,修辭有自己的脈絡,包含人格(ethos)、情感(pathos)、邏輯(logos)。具備這 3 項基本元素,更能達到說服目的。
這陣子因為鴻海宣佈改變過往的強人領導決策模式,將由小組共識的決策模式來領導集團經營走向。宏碁、聯發科等高科技領導企業,都以雙首長(執行長、營運長)取代過去行之有年的單一首長制,就連傳統產業的統一集團,也在這個月宣布首度實施共同總經理制。
有些人說出來的話,乍聽之下很有道理,但只要花點力氣推敲,就會發現這些論述都站不住腳。以下整理出 5 種常見的邏輯謬誤,讓你下次一聽就發現其中有問題,不再被輕易「洗腦」。